2015-12-30

2016立委選舉政黨票的評估



根據無情真實的整理,以下是目前各民調的政黨支持度%(依選票的號碼排序):

民進黨 親民黨 民國黨 國民黨 台聯 時代力量 綠社盟 無盟 新黨
41.32 6.64 1.71 30.99 2.66 7.2 2.58 2.28 2.26

如果根據這樣的支持度去投票,則會只剩下四個黨超過5%的門檻,可以拿到不分區立委的席次:

政黨 民進黨 親民黨 國民黨 時代力量
得票率 47.96% 7.71% 35.97% 8.36%
席次積數 16.3074 2.6205 12.2305 2.8416
席次 16 2 12 2
1 1
總席次 16 3 12 3

應該很多人看不懂上面這個表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像是台聯、綠社盟、無盟、新黨等這些沒有超過5%的政黨得票,都會被當成無效票,所以就由民進黨、親民黨、國民黨和時代力量四個黨的得票當成100%,然後去重新計算每一個黨的得票率是多少,以民進黨來說,雖然一開始政黨票拿到41.32%,但是重新計算後就變成47.96%。而各黨拿這個得票率去乘以34席,就可以知道自己大概可以拿到幾席不分區立委。以民進黨來說,就是16.3074,這裡只取整數,所以就是16席,親民黨2席,國民黨12席,時代力量2席。

不過因為上面加起來只有32席,所以還有兩席就以「席次積數」的餘數大小來分配,時代力量餘數是0.8416最大,拿到一席,親民黨0.6205居次,也拿到一席。因此最後的結果就是民進黨16席,親民黨3席,國民黨12席,時代力量3席。

這邊其實比較可惜的是,小黨加一加可以突破5%的門檻,至少拿一席不分區立委,但是分散之後對大黨是比較有利的。這邊我假設台聯跟綠社盟如果選票合併計算,會變成怎樣呢?

民進黨 親民黨 民國黨 國民黨 時代力量 綠社盟 無盟 新黨
41.32 6.64 1.71 30.99 7.2 5.24 2.28 2.26

綠社盟就會突破5%的席次分配門檻,於是得到這樣的新結果:

政黨 民進黨 親民黨 國民黨 時代力量 綠社盟
得票率 45.21% 7.27% 33.91% 7.88% 5.73%
席次積數 15.37236 2.470292 11.52927 2.67863 1.949447
席次 15 2 11 2 1
1 1 1
總席次 15 2 12 3 2

可以看到,都少一席的有民進黨(周春米)和親民黨(周陳秀霞),國民黨和時代力量沒有變,而綠社盟則可以拿到兩席(張麗芬、李根政)。

如果以「泛藍」和「泛綠」來看,則「國+親」減少了一席到14席,「民+時+綠」則增加了一席到20席。

如果以黨團來說,三席立委可以組成一個黨團,那麼原本會有四個黨團,親民黨和綠社盟假設都至少有一位區域立委當選,那麼就會變成五個黨團,多了綠社盟黨團。

如果以左派、右派來說,則綠社盟的存在,國會將會多一點左派的味道,而綠社盟也是目前最積極在勞工政策的一個政黨。


【對於勞工權益各政黨沒有政見,只有唬爛!】選前22天12/23政黨完成抽籤確定了自己的編號,因此我們在隔天12/24,仔細研究了所有政黨或是總統候選人的網站,來了解他們對勞工權益提出了什麼樣的政見。結果只有極少數政黨,重視勞工權益,...
勞工起義 Labor Uprising 貼上了 2015年12月25日

比較可惜的是國民黨的第12席因為餘數而被補上去了,如果選舉時國民黨得票再少一點,那麼沒有專業也不顧民意的第12席王育敏就會落選,這麼一來民進黨就可能維持16席不變,那一席則是徐國勇或周春米(女性保障名額)。

那麼,如果採取的是進一步削弱民進黨的力量,讓台聯和綠社盟都過5%的門檻呢?這是結果:

政黨 民進黨 親民黨 國民黨 台聯 時代力量 綠社盟
得票率 40.00% 7.27% 33.91% 5.47% 7.88% 5.47%
席次積數 13.60149 2.470292 11.52927 1.86016 2.67863 1.86016
席次 13 2 11 1 2 1
1 1 1 1
總席次 14 2 11 2 3 2

就算國民黨的得票率完全不減少,只是把民進黨的票分給台聯和綠社盟讓他們過5%,則民進黨會再掉一席(林靜儀)到只剩14席,國民黨也會掉一席(曾永權)到只剩11席,但是泛綠會增加兩席(陳亦齊、顏綠芬),全部加起來就有21席,也就是比一開始完全按民調還要多兩席,而且可能還多了兩個黨團。

結論:

這篇文章不是要大家投給哪一黨,以國民黨支持者來說,也可以思考投給新黨或民國黨的效果是如何?最主要是要告訴大家,不要以為投給小黨沒有用,事實上以現在的選制來說,投給小黨的效果會遠比投給大黨還要更好。所以,投票真的就按照你心中的想法去投就好,如果你特別支持某個小黨的理念,不要因為覺得他們不會過5%等於就是廢票,就把自己的一票投給了大黨。從民主政治來說,你的那一票本來就應該代表你表態你真正支持的理念,從利益面來說,因為你投給自己真的想投的那個黨,即使它很小,但就剛好過5%門檻了,你的一票就能讓台灣的政治能夠更多元而健康。

終究,我認為民進黨將會是立法院第一大黨,但是我不認為國民黨是一個稱職的在野黨,那麼就讓其他的小黨來當好的在野黨吧!

最後,也可以同時參考姚立明的說法:

【姚立明:含血、含淚、含恨投票,是真正浪費選票。】
【 姚立明:含血、含淚、含恨投票,是真正浪費選票。 】「甚麼叫做浪費投票?含血、含淚、含恨的人,是自我浪費票,是真正的浪費。」#姚立明教授呼籲選民,應該要支持真正進步價值進入國會,不要再因為選制不公而含淚含血含恨採策略投票再次後悔四年。「投給那個曉得自己在幹甚麼的政黨,一個主張非常明確的政黨,這不是浪費選票,這是人民意志的表現。」#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在乎這片土地與人們的公平與正義。2016,請您將選票投給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投下你真心相信的價值政黨,讓2016年不再含淚投票!2016年請支持唯一 #來自社會第一線 、#站在人民這一邊 的 #13號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影片註解:政黨補助款(3.5%)、未來提名不分區(2%)、捐款抵稅(1%)詳細政黨票介紹,請看【政黨票的故事】 YOUTUBE版本:https://youtu.be/wwPoVA5Zc-g#2016政黨票請投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現在就捐款》》》http://goo.gl/dmZ94R 我們的候選人》http://www.greensdparty.org.tw/ 我們的政策》https://goo.gl/NMiKKV 改變!為自己投下一票 加入綠黨 》http://goo.gl/GHAHVu
綠黨貼上了 2015年12月29日

註:有網友提到,如果台聯和綠社盟都沒過5%會怎樣?我就以他們都拿4.9%差一點過門檻的情況來算,這是結果:

政黨 民進黨 親民黨 國民黨 時代力量
得票率 44.93% 8.16% 38.07% 8.84%
席次積數 15.27724 2.773124 12.94264 3.007002
席次 15 2 12 3
1 1
總席次 15 3 13 3

所以把票分給台聯和綠社盟,但是沒過5%,民進黨的席次會少1席,國民黨則會多1席。但是以1席來換取可能多2席以及2個黨團的機會,我還是認為相當划算,更重要的是,以目前黨團協商的運作,國會的多元化才是人民該追求的目標,而不只是那1個席次。

2015-11-06

《搶救失業大作戰》導讀


總體經濟學的目標 

是要提昇全體人民的生活水準 

泯除貧窮與失業 

無論那人重不重要


供需平衡是全球經濟困境的最佳解方

◎李柏鋒

經濟學最簡單的供需法則,其實就是拯救全球經濟的最佳解方,可惜的是,在私利引誘之下,這樣的解方乏人問津,就像是買方總希望價格可以更低,賣方總希望價格可以更高,就算有一個對買賣雙方都有好處的最佳價格,也沒有人願意以這個價格成交。本書作者提出了「工資缺口」(wage gap)理論,試圖說明各國經濟為什麼陷入困境,又要如何逃脫。

簡單來說,一個國家的生產力代表的是該市場的供給,一個國家的勞工薪資代表的是該市場的需求。如果生產力的成長與勞工薪資的成長接近等速,那麼供需平衡的情況下,整個國家的經濟就會跟著生產力與薪資一起穩定成長。如果真能如此,那麼大家現在就不需要擔心各種經濟問題了。

個人信貸與政府舉債,讓供需失衡延遲出現

這麼完美的供需平衡並沒有發生,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觀察到各國都出現生產力的成長高於勞工薪資的成長,這就是所謂的工資缺口。如此一來因為生產力的成長而出現了過多的商品與服務,而勞工的薪資跟不上則造成了對這些商品與服務的需求下滑,問題也就產生了,供過於求的商品與服務,帶來的是一連串的惡性循環,有些勞工將會被解聘而失業,而即使大多數勞工能保住工作,但是因為勞動力過剩,也讓他們無法獲得更好的待遇,於是薪資的成長開始停滯,造成了工資缺口日益擴大。

那麼政府做了什麼事情呢?對於商品與服務的過剩,解法有很多,應該做的其實是促使工資的成長腳步可以跟得上生產力,但是以美國為首的各國政府,卻採取了兩個動作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透過消費信用貸款來創造需求,工資成長不足,取而代之的是以貸款來消化過剩的商品與服務,如此一來可以維持勞動力的需求,失業的情況將會延遲出現。其次,政府會開始舉債來創造需求,而這樣做的結果,是國家赤字的快速增加,這些赤字則會相對應的變成企業的利潤,但是勞工卻只能保住薪資停滯成長的工作不至於失業。

貨幣寬鬆政策對整體經濟復甦並不具實質效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了美國在金融海嘯之後,聯準會數度的量化寬鬆,帶來的情況就是失業率的降低以及企業利潤的創新高,但是實質工資卻幾乎沒有成長,甚至貧窮率還攀升到過去五十年來最高的水準。而更諷刺的是,大多數的經濟學家竟然對於以更多的負債來處理因為債務而產生的問題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勁。

事實上,所謂的寬鬆貨幣政策只幫助到金融業者,利率低到接近零的水準,但是信用貸款的利率卻依然居高不下,創造的需求太弱,而退休族仰賴的是存款的固定收益,也因為利率過低而僅能勉強度日,不管有沒有在工作,都創造不了需求,這就是為什麼看似天文數字的寬鬆,反映在經濟數字上影響程度卻微乎其微。

問題不只這樣。金融業者獲得紓困之後並沒有實質去協助產業或投資企業,而是進行投資炒作,而其結果就是造成原油等資產的價格居高不下,這麼一來使得經濟的復甦更為遙遠了。

好,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呢?既然我們知道問題的源頭不是經濟的運作從成長轉為衰退,而是工資缺口的擴大,而那些搶救經濟的作法卻只是減緩問題的發生或是製造更大的泡沫,那麼政府真正該做的,不就是讓工資缺口可以縮小嗎?再說一次,工資缺口指的是生產力的成長與工資的成長,生產力隨著科技與產業的創新與發展而成長,這不是問題,但是工資沒有跟上生產力的成長速度才是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源。

以自由為說詞遂行貪婪的壟斷性資本主義

為什麼工資沒辦法跟上生產力的成長呢?作者的觀察是「壟斷性資本主義」所造成的,也就是當企業規模愈來愈大,甚至有獲利能力的企業卻互相併購而不被限制,問題也就誕生了。

首先,這些企業的併購會帶來裁員,失業問題於是誕生,工資的成長也如緣木求魚。其次,這些大型企業擁有影響政策的能力,不但實質上取得減稅等優勢,更控制了媒體聲量讓大眾相信所謂的下滲理論:「當富人愈富,將會一點一滴嘉惠下層的大眾。」
然而,就美國的實際數據,當公司所得稅下降,投資率也跟著下降,因為稅的降低換來利潤的提高,這些公司的競爭壓力減小了。更嚴重的是,最高級距的個人與公司稅率下降,政府並不會降低預算支出來因應,而是提高其他的聯邦稅賦,最後受害的都是一般民眾。從實際數據來看,當所得稅降低,其他社會安全、燃油和銷售等聯邦稅提高之後,一般民眾的儲蓄率是大幅下滑的。很多人都以為美國人及時行樂、熱愛消費而不想儲蓄,但是在1980年以前,美國個人儲蓄率通常都超過10%。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如此,應該讓勞工以工會組織去力抗企業,爭取可以跟得上生產力成長腳步的工資成長啊!很遺憾的,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大企業對工會的要求,不見得會願意接受,反而是直接將工作外移。換句話說,這些壟斷市場的寡頭,實際上是以自由市場之名,行壟斷之實。

在國內,他們拒絕面對競爭而是以併購的方式讓自己取得獨大而壟斷的地位;在國際,他們也不是參與競爭,而是以大規模的資本掠奪廉價的勞動力,讓成熟市場的勞工無法與新興市場的勞工競爭,也讓新興市場的企業無法與成熟市場的企業競爭。所謂的自由貿易與開放競爭,其實只是假象,我們觀察不到競爭,只看到了壟斷,而最終的苦果,則是以貿易赤字的形式呈現。

眾所皆知,美國有所謂的反托拉斯法案,其主要功能就是用來防止企業的壟斷現象阻斷了市場的競爭,只有持續的競爭,企業才會持續的投資與創新,勞工才能獲得合理的薪資與福利,經濟才能持續成長。但是作者在書中舉了相當多的例子,像是艾克森與美孚兩大石油公司的合併,像是全球只有少數幾家大型藥廠在市場上呼風喚雨,凡此種種都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壟斷式資本主義已經主宰了市場,而自由競爭早已不復見。

聽起來作者像是希望政府插手干預市場的經濟學者,但是作者的本意卻是希望讓市場呈現出真正的自由競爭而非維持現在的寡頭壟斷。聽起來那些巨頭企業像是自由市場的擁護者,但是他們卻又只是一再利用自由市場的說詞來遂行自己壟斷的貪婪。由此可知,其實從單一國家內部的所得稅率降低,到跨國性的自由貿易,都不是搶救經濟的苦口良藥,甚至是副作用極為嚴重的毒藥。

對於大眾型資本主義的想望:限制併購、炒作控制、提高工資

那麼該怎麼做呢?作者也意識到了如果要透過國會通過法案,那麼要扭轉現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作者認為,不需經過國會就能開始做的事情其實就已經足夠,包括政府不應該核准大型且獲利飽滿的公司彼此合併,如此一來就可以維持市場上的競爭,同時避免工作的流失。另外,應該逐步提高最低工資,讓工資的成長速度可以跟得上生產力的成長,但是阻力也一定很大,因此政府可以率先要求接下政府標案的承包商,應提高工資,而在競爭市場,此舉就能帶動整體薪資的成長,讓工資缺口逐步降低。

而對於油價的控制,作者認為不應該繼續放任銀行炒作原油期貨,因為油價的高漲對於經濟的復甦一點幫助都沒有,但是只要把原油期貨交易保證金從6%提高到50%,就可以讓油價恢復到自由市場的定價,作者並且預期油價可望降到20美元。最後,作者的理想是創造自由市場,但是要把所有的企業集團都分割為小公司,阻力與難度都太高,因此可以先做的是在關鍵產業內創造出自由市場的效果。例如前面提過的利率已經這麼低,消費信貸的利率卻仍然居高不下,政府可以讓聯邦存保銀行創設過渡銀行來加入競爭,讓信用卡的循環利率從15%降到5%,一步一步瓦解壟斷,創造出競爭。

當然,美國是成熟市場,對於新興市場所面臨的問題截然不同,這些建議即使有效卻不見得派得上用場,但是基本原理是一樣的。作者提供了散工制與大眾資本主義兩個建議給新興市場。

目前的工廠制度需要大規模的資本去建造廠房與辦公室,同時也會把勞工從鄉村集中到都市,不但解決不了鄉村的貧窮問題,也造成了都市的擁擠與失業問題,目前中國和印度都已經受困於這些難以處理的難題。而作者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採用舊時的散工制度,只需要稍加以修正即可。

傳統的散工制度,包買商提供原料與設備給勞工,讓勞工在家工作後再取回成品或半成品,或是在村內成立小型作坊,運作得宜的小型作坊則可以轉行為規模化的工業,彼此會有良性競爭。但是包買商是主要的問題來源,因為他能壟斷而以勢力壓榨勞工。

因此修正的散工制度是讓政府取代包買商,提供勞工最新的設備以大幅提高生產力,同時也承擔銷售產品的任務,讓勞工取得合理的報酬。傳統資本主義,資本財由個人或企業持有,但是作者提議的大眾資本主義,則是油村莊勞工向政府購買設備,資本所有權會迅速擴及基層民眾,如此一來鄉村貧窮問題得以解決,都市的失業與過度擁擠等問題也得以緩解。

然而,這樣的建議只適用於新興市場嗎?其實作者並沒有提及像是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是否也能以大眾資本主義來取代壟斷資本主義,不過我的看法卻是相當正面的,因為隨著零邊際成本時代的來臨,或許大眾資本主義也會成為成熟市場的主流,甚至不再需要政府作為提供設備以及承擔銷售的角色,因為大眾募資以及電子商務都是比政府更為理想的解決方案。

網路書店連結:博客來讀冊生活

2015-11-03

柯文哲市長,請先幫孕婦和嬰兒遠離菸害吧!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從醫生角度看,喝少量紅酒對身體有好處,吸菸對人體完全沒好處,抽越多壞處越多。他已對衛生局長講,禁菸要當全面運動推展,至於怎麼推展才有效,就需思考。對此,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長林夢蕙表示,因應市長的禁菸政策,衛生局擬定「商圈禁菸計劃」,初步規劃西門町與信義商圈試辦,但相關實行細節仍在規劃。

對於商圈禁菸,我樂觀其成,不過身為一個爸爸,我更關心的,其實是孕婦和嬰兒深受菸害的困境,所以我建議柯文哲市長,不妨先幫孕婦和嬰兒遠離菸害吧!

你知道什麼是二手菸嗎?

對於二手菸,很多人都以為是吸菸者所吐出來的煙,這又稱為主流菸煙,但是其實只佔了二手菸的15%,那麼二手菸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有85%的二手菸是所謂的側流菸煙,根本不是吸煙者吐出來的,而是燜燒的菸草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的。根據菸害防治資訊網的資料,二手菸「在燃燒不完全的情形下,釋放出4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超過250種對人體健康有害,更有超過50種為致癌物質。」


所以吸菸者所吸的煙相對來說因為燃燒完全,還比較健康,而周圍的人所吸到的二手菸對健康危害程度非常大,尤其是孕婦以及嬰兒。二手菸的危害不僅只致癌物,還包括一氧化碳所導致的缺氧。大家應該還有來自課本的印象,血紅素跟一氧化碳結合的能力是氧氣的200-250倍。所以當孕婦呼吸到沒有完全燃燒的二手菸,裡面的一氧化碳就會大量進入體內,並且傳給胎兒,而腹中的胎兒本來就只能透過臍帶獲得氧氣,結果傳過來的卻是一氧化碳,造成發育中的胎兒,各個發展中的器官,都將嚴重面臨氧氣供輸量不足的缺氧狀態,致使出現許許多多下述的後遺症:

1.流產、死胎 
2.早產
3.胎兒體重過輕 
4.初生嬰兒猝死 
5.智力發展遲緩 
6.畸形

(資訊出處:二手菸的毒害

你知道什麼是三手菸嗎?

很多人都知道二手菸的危害,但是大多數的人其實根本沒聽過三手菸的毒害。所謂的三手菸,其實不是「煙霧」,而是吸菸所殘留在環境的一些污染物,這些物質不像是煙霧還看得到,而是在毫無煙霧的環境中,卻仍然有以微粒的形式附著在家具、衣物表面的污染物,肉眼根本看不到。

小孩子特別容易從環境中接觸到這些微粒,像是在地上爬之後又咬手指,像是家人在外面吸菸之後回家沒有換衣服就抱小孩,更關鍵的是小孩子對三手菸的毒害特別敏感,這使得兒童醫學特別關注三手菸的毒害。

避不掉菸害的孕婦與兒童

大部分的孕婦與兒童不會主動去接觸二手菸或三手菸,甚至還會刻意去避開,但是問題是大部分的吸菸者不會去主動避開孕婦與兒童,甚至會出自於關心而刻意接近,尤其是看不見的三手菸,吸菸者大多數不會意識到他們的關心其實是一種傷害,而孕婦與兒童也因為污染物看不見而無法躲避。

但是對於看得見的二手菸,我認為政府至少要用法規制度幫孕婦和嬰兒遠離菸害,有點像是家暴的禁制令一樣,限制吸菸者不能距離孕婦和兒童短於十公尺,或是在吸菸時,下風處若有孕婦和兒童應該立即停止吸菸,否則就是一種刻意的毒害,應該處以罰款。

如果柯文哲市長基於醫學的角度,特別針對青少年多的兩大商圈試辦禁菸,那麼我認為同樣在醫學的基礎上,對菸害更為脆弱與敏感的孕婦與兒童,更應該優先列為保護的對象。既然目前台北市政府已經兒童新樂園周邊全面禁煙以保護兒童,那麼全面性在台北市禁止孕婦與兒童周圍出現菸害其實是很理所當然的下一個階段,目前雖然有禁止「室內」有孕婦或三歲以下幼兒不能吸菸,但是戶外卻沒有近一步限制,難道戶外因為通風比較好就無所謂嗎?

從Paypal停止台灣境內交易到支付寶在台開通境外交易

比爾蓋茲曾經說過:Banking is necessary, banks are not.

支付寶原本是2004年阿里巴巴集團所創辦的,現在則隸屬於阿里巴巴集團所獨立出來的金融公司「螞蟻金服」。之所以會有支付寶,是因為原本在中國的網路交易存在有安全問題而衍生的一種支付方式,買方在網路上買東西,匯錢過去之後,如果賣方不出貨怎麼辦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成立一個第三方的支付平台,買方先匯款給支付寶,支付寶收到款項之後就通知賣方出貨,而買方收到貨確認沒有問題後,再通知支付寶把款項交給賣方,機制對買賣雙方都有保障。

這就是一個透過科技解決問題而出現的商業模式,有意思的是問題最後被阿里巴巴這家資訊科技公司所解決,而不是傳統的銀行業者。為什麼?因為傳統的銀行業者獨攬了金融服務,即使不創新也能活下去,像是阿里巴巴這樣的資訊業者,如果沒有創新解決支付的信任問題,那麼所有的網路交易都將被認為是不安全、不可信的,自然就沒人敢用,所以非得找出新的方法不可。支付寶本身是一個金融服務,但是卻是由資訊業者所創造出來的,而後來為了符合政府的監管,所以阿里巴巴集團才獨立出螞蟻金服,名正言順的從資訊產業跨入金融產業。

然而這種事情在台灣會發生嗎?以目前台灣主管機關僵化的思維來看,金融創新幾乎不可能在台灣發生。今年六月,金管會說因應金融科技的發展,金管會將會大幅放寬金融業轉投資科技相關產業。換句話說,金管會仍然認為金融服務是金融業才能做的事情,所以他們完全沒想到去開放資訊科技業者也能進入金融產業。

就金融服務的發展來看,Bank 1.0的時代,所有事情都要到銀行分行去處理,到了Bank 2.0的時代,加入了資訊科技之後,很多事情已經可以透過網路進行,但是仍然被綁在銀行這個角色上。而現在不管從政府到銀行都意識到了Bank 3.0時代的到來,這意謂著不只實體分行的存在越來越沒有必要,甚至連銀行的存在都將可有可無了。

支付寶就是一個例子,如果雙方要進行交易,只要在一個方便而安全的機制下進行即可,為什麼需要銀行這個增加成本與不便卻沒有比較安全的中介角色?充其量,這個角色目前就只是政府監管機制才有存在的必要罷了。

但是就因為監管機制的存在,反而讓許多金融創新無法落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保單不能全面開放網路交易?金管會到現在還是以風險與道德危險的名義,只開放強制車險、旅遊險、傷害險等少數保單可以網路投保,而國外甚至已經進展到可以透過你願意揭露的病歷資料精算出量身打造的保單,如果你很健康,你的保費就很便宜,如果你願意配合保險公司的定期健診,保費還會更折扣,額外再加上體況好轉的激勵方案。你付的保費更低,身體更健康,保險公司也更賺錢,人家都已經上太空,我們還在殺豬公。

根據壽險公會最近的統計,壽險公司的業務員連續兩年合計增加超過一萬五千人,而平均每年有三萬名新登錄的業務員,撤銷登錄也差不多這個數字,總計台灣共有三十四萬名左右的壽險業務員。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入門門檻極低、流動率極高,消費者很難獲得專業服務的產業。

在金管會不開放網路投保的情況下,消費者要購買保單往往就得和這些不專業的業務員面對面,聽那些罐頭話術,被推銷不適合的保單,導致每年所繳的保費極高但是保障卻又極低,而這些業務大多過沒多久就離職了,不但對社會來說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又讓保險這個產業在社會上惡名昭彰。當然,網路投保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卻可以讓那些知道自己需求的保戶可以不必透過業務員就能買到保單,而金管會仍然猶豫再三,寧可任由保戶被業務員不當推銷,也不肯讓願意自己搞清楚需求與商品的認真保戶有管道直接投保。而這,甚至還不是什麼革命性的開放。

雖然說限制往往是創新的起源,中國就是因為信用卡等支付方式的欠缺與不安全,才出現了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支付,而美國也是因為許多小額網路交易會讓信用卡的使用成本過高,同時又會面臨個資外洩的疑慮而出現了Paypal這樣的電子錢包。

但是問題在於他們的崛起過程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監管單位限制,是在「只要法律沒說不行就可以做」的部份去創新,可是台灣的主管機關卻是以「只要法律沒說可以就不能做」的方式在下禁令,甚至認為所有的開放要求或創新商業模式都是在找主管機關的麻煩。換句話說,在別的市場,限制的確是創新的起源,就像是捏住了鼻子只好用嘴巴呼吸,反而可以更大口的換氣。可是在台灣,限制卻是直接對創新宣判了死刑,因為捏住的不是鼻子而是氣管。

所以對於目前許多第三方支付的一些評論,我認為似乎並沒有太過著墨於台灣自己的發展方向上該如何突破。支付寶在台灣開通或許會有衝擊,但該思考的難道只是人民幣好可怕、淘寶會把台灣電商都幹掉嗎?我認為應該更深一層去思考:政府對於台灣本土的金融業者與資訊業者的發展,到底是扮演阻力還是助力的角色?可別忘了,台灣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規定,像是煙、酒不能網路購買,像是體溫計、保險套不能網路購買。這些禁令到底保護了誰?還是只阻礙了產業的發展與市場的競爭?

同樣的,Paypal因為不在台灣設點,受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的限制,在上個月宣佈不能提供國內帳戶的收付款交易。這樣的限制,真的對台灣的資訊產業有幫助嗎?許多國內的小額交易或軟體的購買,至今仍然以Paypal為主,而阻斷了這一條方便又安全的交易管道,卻又沒有扶植出本土的業者,主管機關恐怕對於產業的發展不但沒有幫上忙,反而還大扯後腿。

現在很熱門的互聯網金融,其實就是資訊業者努力想透過新思維打入金融業的一個趨勢,當然金融業也不會等死,無論是資金或是監管都對原本的玩家極為有利,可是也就因為這些護身符,要期待他們有什麼跟上時代腳步的作為無異於緣木求魚,更別談什麼破壞式創新了。台灣有很強的資訊能力,要在金融科技上有所發展,恐怕不是讓金融業者去投資或併購科技業者然後又用舊思維在運作,而是開放讓資訊業者能提供金融服務。

我的意思並不是以資訊科技全面取代金融業者所提供的金融服務,而是在既有的金融服務上,政府應該容許資訊業者以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獨特的商業模式來提供金融服務。Paypal如果沒有銀行所發行的信用卡作為基礎,也無法實現他們的電子錢包,而前面所舉的保險業例子也仍然需要保險公司發行保單,只是銷售可以由業務推銷增加一個網路投保的通路,如此一來消費者不但減少了被不當推銷的機會,甚至還能在投保網站上輕鬆比較各家壽險公司的保單,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來投保。

過去十年,台灣已經在金融科技上落後許多,如果主管機關還在保護金融業者,同時不斷對國內外資訊業者佈下許多創新的障礙而不是去根據他們的需求協助障礙的排除,那麼往後可能不只是落後,而是消費者會直接用錢投票,直接放棄台灣的陳舊服務,而投靠國外各種更進步也更安全的金融服務。

如果哪一天支付寶成為台灣的主流支付工具,絕對是因為台灣自己本土的金融科技太過落後所導致的。而我們要做的絕對不是不讓支付寶別進來台灣,而是創造出一個比支付寶更好用的支付工具。但是,政府是伸出一隻援手?還是努力扯後腿呢?截至目前為止,我真的沒看到正面的訊息。

2015-10-26

如何自學創意


這個週末去上了一堂創新的課程:《超級創新力》,不過我想先從一個月前所上的剪輯課程開始說起。

因為工作的需要,所以我去上了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所舉辦的影片剪輯課程,是由曾經得過金鐘獎最佳剪輯的高鳴晟老師所主講,他分享了自己是怎麼自學剪輯的方法。在這堂課程中,我不但學會了一種非常實用的自學流程,而且透過高鳴晟老師的引導,我看電影的角度從此截然不同。上課後,我陸陸續續看了幾部電影,我只能說我真的回不去了,因為我已經學會怎麼用更深入的角度去看電影了。

不過這邊不談怎麼看電影這件事情,先談談自學的流程。高鳴晟老師分享他自學剪輯的方法,叫做「逐格研究」,有興趣可以看連結中高鳴晟老師的研究記錄,就可以知道個大概了。舉例來說,連結中高鳴晟老師想知道「如何用剪輯呈現『沒有拍到兵,卻讓人感覺草木皆兵』的壓迫感」,所以找了《教父》這部成功做到的經典老片來研究,怎麼研究呢?所謂「逐格研究」就是一個一個的shot去看,為什麼這裡會出現這個shot?為什麼會持續這樣的時間?如果長一點或短一點會有什麼不一樣?這個shot跟上一個與下一個又有什麼關係?這樣的順序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更動的話又會有什麼不一樣?

當逐格去瞭解之後,其實就比較有機會瞭解如何拍出草木接兵的壓迫感了。每部電影所出現的畫面和劇情可能截然不同,但是卻可能都需要拍出這種壓迫感,這個時候某一部電影能成功塑造出壓迫感的剪輯手法,可能就能適用在另一部電影。而當你研究越來越多,例如「怎麼拍出一個壞人的正義感」、「怎麼讓乏味的解釋性台詞不會催眠觀眾」,你的剪輯功力就會越來越強。

而且這種自學流程不但可以學到書上沒教、大師不講的秘技,更重要的是可以應用在其他的領域,例如如果你想知道怎麼做一份「如何一分鐘成功說服投資人出資」,你不是應該去研究個好幾份成功達成目的的簡報嗎?當然,可能這樣的簡報很少外流,但是至少你可以隨便找一個創業競賽,看看哪一個簡報最接近你所認可的標準,然後就對那一份簡報進行「逐格研究」啊!

好,這些跟《超級創新力》的課程又有什麼關係呢?再不說可能大家都以為我是在介紹剪輯的課程了。其實《超級創新力》不是上完課就會馬上很有創意,而是學會了怎麼自學而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所以課程結束反而只是一個起點。

那麼劉恭甫老師在《超級創新力》的課程中,到底在教什麼呢?我上課的時候才發覺,跟「逐格研究」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也透過一些案例與實作,教導學員如何去解析一些有創意的點子,並且去看看這些點子運用了哪一些元素,所以會成功。這種個案研究不是要去抄襲別人的點子,而是透過別人展現的創意去幫助自己思考,眼前所面臨的問題,是不是跟過去、跟別人相比,也有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下課後回家,我剛好在Youtube上看到這個7-ELEVEN的新募款活動廣告,其實就是一個很理想的研究目標。例如在創造的技術上,有幾個方法,而這個募款活動就有用上。

1. 組合:把不同的元素組合起來,就成了新方法。像是這個活動,就是把「彈鋼琴」和「投幣」兩個行為組合起來,讓募款變得更有趣,而且一開始之後就會欲罷不能,直到你「彈完」一首曲子或用完硬幣。

2. 消除:將不需要的去除,只留下該專注的重點。很多人身上的零錢都是負擔,所以某個程度來講那是想去除的重量,而這個募款活動就可以讓大家把自己身上多餘的零錢拿出來用掉,一來很有趣,二來又可以做好事,這些零錢投進去募款鋼琴比擺在自己口袋有意義,對自己來說也輕鬆多了,等於是解決參與者困擾的同時也募到了錢,雙贏。

3. 改變:用一個不一樣的方法,去做一樣的事情。過去的募款可能就是在櫃台擺一個箱子,讓大家把發票或零錢投進去,但是這樣做的問題就是太過被動,也缺乏誘因,實在不怎麼有趣。但是把募款箱從一個無趣的箱子改成一台鋼琴,就截然不同了,不但好玩,而且也能吸引別人一起來玩,甚至還會讓人想回去找更多的硬幣再來玩一次。

4. 反向:刻意相反的方法,說不定可以出乎意料。你有想過會在7-ELEVEN看到一台鋼琴嗎?你有想過一台鋼琴要彈奏竟然是用投幣的方式嗎?這個活動打破了一些傳統的遊戲規則,甚至讓參與者在一個大家習慣盡量降低音量以免打擾別人的場域反而要製造出明顯的聲音來,都是一些反向的處理。

5. 借用:模仿好點子,轉化成符合脈絡的新點子。以彈鋼琴的形式將原本無趣的行為變有趣,其實有更早的例子,像是下面的影片就是把樓梯變成琴鍵,而順利讓人們想要走樓梯而拋棄了電動手扶梯。7-ELEVEN的投幣彈鋼琴,其實就是這個好點子一種新的呈現方式,是不是有參考很難說,但是概念上是十分接近的。我不認為這是一種模仿,因為7-ELEVEN這個活動有走出了另一種自己的風格與價值。



有沒有發現?我正在練習運用劉恭甫老師在課程中所教的方式,去拆解一個好點子,然後「逐格研究」這樣的創意為什麼會讓人感到新奇有趣?更進一步的,我也在思考7-ELEVEN這個鋼琴募款箱的活動,是不是有哪些可以變得更好的作法?這樣一連串的研究和練習,其實就是自學創意的方式。

2015-10-10

問題不在任期太短,而在選舉支票


柯文哲表示,有任期的選舉對台灣的傷害就是沒有人願意做長期規劃,所以每一任的政治人物都是第一任想第二任,第二任就在想怎麼換下一個位子。但是,這樣的想法對嗎?

其實我可以舉出一堆反例。就以縣市長來說,兩任八年真的夠不久嗎?我們想想,做滿八年的馬英九郝龍斌,跟只做四年的陳水扁,對台北市的改變誰比較大呢?我們再想想看,在台中市做了十三年的胡志強,真的有什麼長期規劃嗎?我們也可以想想,在高雄做滿八年的吳敦義到底做了什麼?而接手的謝長廷第一任的四年就讓高雄有多大的變化?

如果以任期保障來看,公務人員的任期最久,保障最好,不是就應該讓最具有經驗的專業事務官做長期規劃嗎?而具有任期限制的首長或政務官則決策哪些規劃應該優先執行。換句話說,任期長的人就做任期長該做的事情,任期短的人就做任期短該做的事情。例如,一條捷運不是一兩任的市長任期就可以完成的,但是在一個都市的長期規劃裡面,可能會有四五條捷運路線的計畫,在人力、經費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不要做捷運?要的話,資源只允許先選擇其中一條捷運來施工,要選哪一條?這就是首長該做的決策。

所以問題不是任期太短導致沒有人願意做長期規劃,事實上長期規劃本來就不是短任期的首長該做的事情,但是為什麼如今會演變成好像這是短任期首長的責任?其實這的確跟選舉有關沒錯,但問題不在任期太短,而在選舉亂開支票。

今天假設某個都市有專業的事務官規劃應該要有三條捷運路線,而民選首長上任之後根據民意以及他自己的各種綜合考量,決定捷運是他施政的首要政績,因為經費所以決定先蓋其中一條。這樣運作下去沒有問題,即使這一條他所決定要蓋的捷運並非在任期內完工,都市的長期規劃仍然是存在的,而且仍然可以順利完成。

但是現在卻是所有的候選人把這種本該經由專業規劃的工作搶過來做,為的就只是勝選,結果原本只需要三條捷運的在經過四五次選舉之後擴張到七八條捷運,這些規劃不但沒有專業考量也沒有考慮都市發展的整體性。所以,問題不在任期太短,真正的問題出在亂開支票,這些支票往往只為了騙選票而存在,更可怕的是,民眾也對這些支票買單。

事實上,就算今天市長的任期只有一年,捷運仍然可以順利完工。但是就算今天市長的任期就算延長到十年,現在沒有長期規劃的仍然不會有人做。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想做的事情都不同。今天A市長很在乎下水道,他在任期內會把所有的資源盡可能集中在下水道的建設,今天B市長很在乎綠能,他在任期內會規劃把耗油公車換成電動公車,鼓勵大樓的玻璃帷幕都改裝成太陽能面板。

只是很遺憾的,想做的事情越短視近利,越能獲得民眾的支持,所以那些真正想做長期規劃的人,反而很難當選。那要怎麼辦呢?把長期規劃的工作還給專業事務官吧!

曾經說過:「每個候選人都有其強弱,而讓一個人當市長13年,如果不是太混或能力太差,這個人對該城市能貢獻的早就貢獻完了,而他做不到的再給他機會也做不到,這也就是為什麼民主選舉大多會有任期限制。如果台中市民給了胡志強這個機會,那恐怕就是扼殺了過去13年沒有被照顧到的那一群市民未來翻身的機會了。例如治安問題,胡志強從來沒解決過。」

我們投票,不是要選出一個英明神勇的統治者,如果是個有能力的好人算是幸運,如果是個無能的壞人就成了悲劇。選舉,是要選出一個他有明確的施政目標,而且剛好符合我們理念的領導人,選完之後更要監督他有沒有照著選前宣稱的政見去努力落實。

真正厲害的人,應該是上台之後趕快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效率的做完,然後下台換別人做想做的事情,只有那些無能的人才會一直想待在同一個位置上,但是什麼事情都沒辦法完成。美國就有總統候選人說,他只想把他想做的事情做完,然後就會辭職。抱怨任期太短的人,有想到這個嗎?沒有,只會想到自己而已。

舉例來說,柯文哲如果最想做的事情是把台北市的食安問題解決,那他在四年內把這件事情搞定,其實就功德無量了。以角色而言,柯文哲是最不該抱怨任期太短以致於沒辦法做長期規劃的人,因為如果柯文哲真的有能力,就應該要建立一個制度,讓長期規劃的工作回歸到有公務人員保障的事務官身上,而政務官與市長則把決策的工作做好就很有貢獻了,不該去搶長期規劃的事情來做,也不該為了自己的作秀而讓事務官一天到晚疲於奔命應付長官的出鋒頭,反而要靜下心來的長期規劃卻沒時間進行。

如果柯文哲自己心中沒有推行市政的優先順序,就算任期有二十年也沒有意義,因為那代表沒有去思考和衡量到底哪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厲害的人,不會以為自己什麼都會做,什麼都想做,什麼都要自己做,而會知道自己真正能做好的是什麼,也知道要怎麼做好,更懂得尊重別人的才能,在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之後,願意換另一個厲害的人去做其他該做的事情。

2015-09-21

XQ操盤高手的介紹



「XQ全球贏家」是一套很強悍的股票系統,除了即時報價(用來看盤)、龐大的資料庫(用來研究與分析,包含技術分析、籌碼分析與基本分析),也可以進行選股和交易,更進階的應用則是可以把腦中的想法轉換成電腦的語言,進行程式交易。而現在,這樣的軟體推出了輕量的免費版本「XQ操盤高手」,雖然有很多功能需要額外付費,但是就免費的部份,已經可以滿足不少投資人的基本需求。

一般台股的投資人大多會透過以下幾種方式看盤和交易:

1. 入口網站:各大入口網站其實都有股票資訊的提供,大概是目前台股投資人最熟悉的看盤環境,但是一來操作比較陽春,二來大多跟交易沒有串在一起,所以雖然很方便,不管哪一台電腦,打開瀏覽器就可以用,但其實對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投資人來說,入口網站的資訊滿足不了他們的需求。

2. 券商軟體:相較入口網站所提供的股票資訊,一般券商在投資人開戶後都會提供軟體方便投資人看盤和下單,已經比入口網站更好用了,而專屬軟體雖然需要一點學習時間,不過熟悉之後,操作的便利與反應的速度,絕非入口網站可以比的。這邊要強調,速度的重要,其實不是為了要不斷進行交易或是跟市場上比下單的快慢,而是可以在同樣的時間內做更多的研究。你可以試試看,在入口網站查詢10家公司的歷年配息和在券商軟體查詢,花費的時間有差多少。

3. 手機App:手機有很多優勢,例如隨時隨地都可以看盤和下單,而且也不會像是公司電腦可能在網路的使用上被管制,所以對工作性質有需要常在外面跑,或是為了工作效率擋員工看盤的公司來說,手機App就成了最適合的工具,但是有經驗的人也都知道,手機App就只適合初步查看報價和下單,對於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就沒辦法了。

對於一般投資人來說,我會比較建議用券商所提供的軟體看盤和交易,這跟資訊的豐富度與反應的速度有關,大多數的人時間都很有限也很寶貴,所以用最有效率的工具是必然的。只是券商提供的軟體其實也很陽春,雖然交易貢獻夠大的投資人,券商甚至會免費提供更強大的軟體給這些頂級客戶,不過對於一般散戶來說,要不就是屈就陽春軟體,要不就要花大錢買軟體,可是如果績效沒那麼好、本金沒那麼大、交易沒那麼頻繁,散戶也很難能拿出錢來投資更強大的工具。

所以在考量成本與效率的情況下,「XQ操盤高手」這套免費軟體就值得投資人花點時間嘗試看看的新工具,功能雖然比不上「XQ全球贏家」,但也比券商的軟體要更強大,下面這就是「XQ操盤高手」的重點功能。


1. 雲端策略:這算是初級的程式交易,不過使用者不必自己寫程式,軟體內已經有許多策略,而且一般的程式交易還是以技術分析或籌碼分析為主,這邊則還有一些基本分析的策略,例如下方的截圖就可以看到財務應用的策略,有高殖利率、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的策略,而且也把條件與程式碼都寫在說明裡面了,例如高殖利率的選股條件是:本益比低於12倍、累計營收年增率大於0、連續五年現金股利都大於1.5元。


2. 型態選股:這個功能挺有趣的,可以把股價走勢的「型態」拿來選股,電腦會自動幫你找出有哪些股票,在哪些時候曾經出現過很類似的走勢,而且還幫你算好回測,如果你知道這個樣子的走勢未來上漲機率有八成,那麼就可以作為一個上漲前型態的參考,但是如果回測出來上漲或下跌各佔一半,那麼這個型態恐怕就沒有參考價值了。


3. 多券商下單:這算是「XQ操盤高手」跟券商所提供的軟體最主要的不同點了,因為券商的軟體都綁自己的下單,總不會A券商的軟體可以讓你在B券商下單吧?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例如資金的控管(每個券商只放一部分資金)、現貨與期貨分開(券商的主力不同)或是幫家人代管(父母親不熟電腦下單),可能同時會有三家券商、五個帳號的管理問題,以往你可能要安裝各個券商的軟體,但是現在可以用「XQ操盤高手」這個軟體來解決這個麻煩。

那麼,這個軟體除了上述的三個主打功能,還有什麼其他可以幫助投資人的資訊呢?以下就以台積電為例,列舉12個個股的資訊(以下點圖都可以放大):

1. 技術分析:

2. 基本數據:

3. 所屬產業:

4. 機構評等:

5. 主力進出:

6. 營收走勢:

7. 產銷組合:

8. 獲利能力:

9. 資產負債分析:

10. 個股比較:

11. 股利政策:

12. 相關原物料:

這些資訊包含技術分析、籌碼分析、基本分析等各種資料,不但有經過視覺化,能直接看出重點,也能與其他公司或整個市場做比較,而且提供的時間長度也很大方,甚至可以下載自行研究與分析,我想對投資人來說,這樣的資訊應該是相當豐富而足夠的了。對於這個免費的軟體,就先介紹到這邊,投資人可以自行下載安裝來自己試試看,安裝後可能需要重開機,而成功啟動之後可以加入會員,只要有手機號碼和E-mail可以做認證即可。

免費下載頁面


2015-09-18

對媒體社群影響力資訊圖表的建議

最近有不少新創團隊都發表一些數據分析的圖表,先是Whoscall,再來是QSearch,我想這些團隊的確是有不少的資料,使用者打或接電話、上臉書按讚或分享,就會源源不絕產生許多資料,但是就先別說視覺化上面的悲劇,即使對於最簡單的數據統計都還不及格,更別提有什麼分析了。

真的很可惜的是,這幾個分享裡面,不只看不出「分析」的專業,其實連「領域」的專業都沒有被顯現出來。最近在看How to Lie with Charts-Investor's Edition,書上就寫了一堆用分析和圖表騙人的技法,如果數據分析的過程中意圖不軌,其實是很容易被抓包的,可是如果沒有意圖不軌而是專業不足的情況下,提供了不完整的資訊,或是自己對於(大)數據的解釋太奇怪,那反而從本來要突顯自己的專業變成暴露自己的缺陷了。

這篇文章就試著來分析QSearch和Re-lab兩個團隊合作的資訊圖表,提供一些建議。

視覺部份,這個圖裡面有太多的雜訊,像是雙軸其實用簡單的線條加上刻度就可以了,作成這種軌道的形式並沒有比較好閱讀,反而在視覺上變得比圖上的資訊還要更重,你遠遠看這張圖不是先看到裡面的點,而是那兩條又粗又明顯的軸。這只是圖表的輔助資訊而已,不該被這麼強調。

另外,背景也有許多莫名其妙的點,其實在大多數這種XY軸的圖表,基本上連刻度線都會拿掉,為什麼?因為重點不在精確的位置或數據,而在分佈的位置所代表的意義。換句話說,這個圖一看就知道點的分佈呈現對角線,分享數與讚數有正相關,那麼LTN那個點的縱軸刻度是1.1還是1.2會影響資訊的閱讀嗎?不會啊!但是卻出現了一堆沒有人會在乎的格點在背景,就變成雜訊了。

這個圖表中,每個媒體總共有三個資訊:每篇的讚數(單位:千)、每篇的分享數(單位:百)以及該媒體的專頁粉絲人數。前兩者分別是橫軸與縱軸,而圓點的顏色代表的是粉絲數,但是這邊顏色的區分並不是很明顯,而且沒有顧慮到色盲,看起來可能會變成:


對沒有色盲的人來說,可能會因為螢幕的對比或顯色不理想而根本不清楚四個粉紅色的差異,而對紅綠色盲的人(Protanopia)來說,剛剛提到的背景格點,就會跟這些要表達重要資訊的圓點混在一起了,因為都是藍色。那該怎麼做呢?如果真的要用顏色呈現,那差異要更大一點,而且可以的話要去用色盲模擬器看一下對於色盲的讀者來說,會不會有無法辨識的情況出現。也因為顏色常常造成問題,所以一般還是比較建議用大小來表示,也就是俗稱的泡泡圖,這邊可以看一下視覺化大師Has Rosling的表現方式:


在這張圖上,橫軸是每一個媽媽生育的小孩數,縱軸是平均壽命,圓圈代表一個國家,大小是該國的人口數,顏色是該國位於哪一個大洲。由此可知,階層或分類資訊才比較適合用顏色來呈現,數量資訊則應該用大小或長短來呈現,因為我們人的視覺很難將顏色的濃淡深淺對應到數字的大小。

最後,來談談三筆資訊的安排。前面提過,這個圖表中,每個媒體有三筆資訊:每篇的讚數、每篇的分享數以及該媒體的專頁粉絲人數。這三筆資訊都是正相關嗎?粉絲數越多,每篇新聞的讚數應該也越多,而分享也會越多,是這樣嗎?從目前的圖表上來看,至少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好像的確有這樣的關係,可是這好像也沒什麼特別的不是嗎?可能不必做圖表都知道呀!

其實這些資訊應該要更進一步來分析。既然「看起來」是正相關,那為什麼不就做個分析,把回歸線畫出來,看看相關程度有多高?而又有哪些媒體偏離了回歸線?這些偏離又代表什麼意義?我先自己簡單畫一條對角線,其實就可以看出一些有趣的東西:


有沒有發現,ETtoday的位置特別偏低於對角線?換句話說,在相同的讚數上,ETtoday並沒有拿到應有的分享數,而蘋果日報在這個部份的表現就比ETtoday要好。那能說Yahoo!新聞就拿到比其他媒體更多的分享數嗎?不行,因為這只是我隨手畫的對角線,要判斷的話還是應該畫出回歸線。

另外,有另一個明顯的問題是:媒體的社群規模,大小差很多,所以變成還要另外把左下角的五個媒體放大,但是其餘四個規模比較大的媒體卻又顯得非常的疏離,一來就算放大也看不出來左下角的五個媒體之間關係如何,二來畫面上有太多空白也顯得浪費了。對兩個軸的座標取對數是一個常見作法,其實處理方式不少,就看製作圖表的人想要呈現的內容到底是什麼?

媒體的大小還有另一個值得討論的點,如果有原始數據可以進一步探討。就我剛剛畫的對角線,小媒體大多數都在對角線上方,而大媒體則大多在下方。這是否意味著小媒體雖然粉絲人數少,但是認同度比較高,所以更願意分享?而這樣的現象,當橫軸改為粉絲人數,縱軸改為讚數或分享數之後,畫出來的圖表又會呈現出什麼樣子呢?會不會一眼就看得出來,有些媒體雖然粉絲人數很多,但是讚數與分享數所呈現的社群影響力其實反而都很差?

這個圖表的標題是「社群影響力指數」,但其實我們看不到一般定義的「指數」,指數是一串數值,通常會隨著不同時間而改變,例如如果我認為讚和分享的數量代表影響力,但是粉絲人數可能是買得到的,所以應該把讚數和分享數除以粉絲數,才能夠真實反應一個媒體的社群影響力,那麼我在計算社群影響力指數的公式可能會是(讚數+分享數)/粉絲人數。但是這邊其實看不到這樣的「指數」,而一般用指數會呈現的是過去變化的趨勢,這邊也沒有。換句話說,我們只看到單一時間點的現象,而無法進一步知道,有哪些媒體的社群影響力正在增加?又有哪些正在衰退?

綜合以上的討論,雖然這個圖表試圖呈現哪個媒體的影響力比較大,可是大多數讀者看完的印象可能是:粉絲人數多,讚數就多,分享就多,影響力就大。這樣的解讀就社群經營來說卻不是標準答案,因為會導致錯誤的決策:狂買粉絲人數就是有影響力的媒體了。其實相同的數據,是可以很清楚看出,有一些媒體的社群經營真的比較好,然後再去解析他們做了什麼,為什麼讓他們的影響力這麼好?我覺得這才是專業而有深度的分析。


這個圖其實最大的問題在於:傳播力的公式是怎麼來的?真的能代表一個媒體的傳播能力嗎?例如,udn的傳播力是14%,三立的傳播力是7%,如果udn有一篇100讚的新聞,可以拿到14個分享,三立有一篇1000讚的新聞,可以拿到70個分享,所以看公式是udn的傳播力比較好?但是看真正的分享數,卻是三立大勝?在這邊,我認為忽略粉絲人數其實是有問題的。

像是Yahoo!新聞每篇有9.8千讚,蘋果日報每篇有7.9千讚,這都是相當具有威力的傳播力啊!可是按照這個公式,他們在傳播力上卻相當落後,甚至每篇新聞可以有7.74千讚的ETtoday,竟然在傳播力上吊車尾,而每篇只有0.07千讚的中央社和udn,卻是傳播力的龍頭?

其實這個公式呈現的,並不是傳播力,而是社群的互動特性。像是udn、中央社、三立與TVBS在粉絲人數上都很小,但是他們的粉絲特別喜歡分享,例如udn和中央社,每100個按讚,就有14個分享。但是即使粉絲喜歡分享,卻傳播不出去,因為他們的粉絲人數本來就很少。如果真的傳得出去,其實粉絲人數也就會增加了,而不會一直維持在「社群小媒體」的階段,即使他們在紙本或電視上都是大媒體。

另外,有的媒體新聞則數非常多,有的媒體則數卻很少,像是蘋果日報的即時新聞數量之大,根本沒有人能看得完,但卻仍然會有少數幾則爆紅並且讚數與分享數都相當可觀,甚至一則新聞就超過一家媒體一天所有新聞的讚數與分享數。在討論傳播力的時候,這種情況也是應該考量進去的,因為瞭解傳播力,最終還是要回過頭來看看對於媒體經營的測略有沒有什麼幫助,但是如果沒有顧慮到這些,恐怕做出來的決策會錯很大。這就是我前面說的:「本來要突顯自己的專業,變成暴露自己的缺陷」,會這樣思考傳播力,圖表製作的人應該沒有太多經營粉絲專頁的經驗,也不太瞭解媒體社群的特性。

就資訊呈現來說,一個資訊圖表不是數據圖表,資訊是富有意義的數據,而最終圖表所帶有的資訊要能作為決策的輔助。試問,如果你是一個媒體的經理人,看完這兩張圖表,會有什麼後續的行動?能產生有效行動的,才是好的資訊圖表。

2015-09-16

對台北市預算視覺化的建議

台北市政府開放了2016年度的預算資料,並且由Tonyq大神引用g0v中央政府總預算的視覺化方式,把台北市下一個年度的預算進行了視覺化(台北市新聞稿),讓大家不需要在難以閱讀的表格中摸索。預算資料的開放,是一大進步,而視覺化的呈現,又是另一大進步,能往前走兩大步,其實是相當不錯的,但是當然我們的目標會是希望可以繼續往前走四步、五步,一直往前走下去,讓我們的政治環境可以更接近直接民主與全民參與。這是台北市2016總預算視覺化的網站:http://tpebudget.tonyq.org/view3


本文先就視覺化的方面進行討論,而全民參與的部份會在下一篇文章繼續論述。如上圖所見,進去網站之後就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張Treemap,算是預算呈現的基本視覺化,可以一目了然看出教育局的預算是佔最大比例的,而其次則是不相上下的警察局和社會局。

看完之後,大概也只能消化這些資訊,為什麼?因為資訊量有點太多了。以台北市的一級機關來說,有22局、5處、4委員會,一共31個機關,我認為第一層只放這31筆資訊就夠了,像是中間的工務局,有局本部和新建工程處、水利工程處、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衛生下水道工程處、大地工程處,這些其實不需要在第一層出現,在視覺化的過程中反而變成雜訊了,甚至也會出現一些誤解,例如其實工務局的總預算其實才是第二大,而不是警察局和社會局,當然,從顏色的區分還是可以看得出來,但是在第一層就顯示太多資訊,就很容易有誤解的情況發生。

在一開始,我想民眾會想了解的有:
1. 整個台北市的總預算是多少?
2. 預算排名前十名的機關是哪些?
3. 各機關的預算金額與佔總預算的百分比是多少?

這三個問題,在這樣的視覺化,卻反而很難找到答案。甚至,如果把資訊往回推,民眾可能不只想知道錢會花到哪裡去,還想知道錢是從哪裡來的?當然,這又是另一件事情了,本文就預算的視覺化來說,暫時先不去處理。

這三個問題,1和3都很好處理,2則是比較需要另外整理的,其實也就只是排序功能而已,為什麼要做這個呢?因為這代表這個城市的錢,都優先花到哪裡去了?一個工業城市和一個商業城市,預算的安排絕對不同,從預算的編列不但可以看出城市的特性,也能知道錢是否花對了地方?而這其實只要在表格的各個欄位都提供排序功能即可,如下圖。有沒有看到,以金額排序的話(這個表格的預設),剛剛說第二大的工務局不見了,反而如一開始說的社會局和警察局被往前推了,而第四名的公務人員退撫給付則在Treemap的圖上找不到,因為那一塊在警察局和環保局中間的橘色,因為字太多而沒有顯示,但這其實也應該屬於第二層資訊才對。


所以,大家可以去看看各局處的預算,是否如自己想像,有沒有自己覺得很重要的卻只拿到很少比例的預算(其實看金額不準,因為億來億去看起來都很大,但是佔台北市總預算的比例可能很少,只是目前沒有顯示百分比)。像是,勞動局只有47.99億的預算,對台北市將近120萬這麼龐大的勞工人數來說,夠嗎?另外,衛生局也只有45.66億,又要怎麼承擔整個台北市的醫療、食安?

看完第一層資訊之後,點到第二層,因為政府組織的層級就是樹狀的,所以理論上可以一層一層展開,但是也不需要太多層,否則使用與互動上就太過複雜了,兩、三層應該是在合理的範圍內。不過如果打開警察局進入第二層,就可以看到:


135億當中,分局業務佔62.6億,將近一半,大隊業務27.95億,也將近四分之一。但是這樣的第二層資訊,卻在第二層中沒有視覺化了,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而在互動上,因為已經第二層,表格其實不會太大,可以做上方的圖與下方表格連動的方式,滑鼠移動到上方的任何一個格子,下方的表格相對應的那一行就會被反白,點擊之後就可以打開「看更多細節」,這樣使用者才不會還要找。

在分類層級上,每一筆經費從最高階的分級依序為:款、項、目、名稱。目前的Treemap第一層看起來是以「款」為主,「項」為次,但是到了第二層卻只有把「項」提升為主,沒有再往下推,所以即使表格有更細節的資訊,視覺化的圖表上卻沒有,產生了落差。我的建議是,第一層只顯示「款」即可,第二層則顯示「名稱」為主,但把同「項」以相同顏色聚集起來。

例如:目前在第二層的資訊,教育局的市立動物園只能看到6.66億,但是其實更細節的資訊還有許多,但是在圖上只有一個方格:


實際上卻有:

所以多看幾個,我們就知道「目」這個層級的資訊可能不是那麼重要,但是在「名稱」這個層級,卻能明確看得出來那筆預算是怎麼用的,像是動物保育展示,花掉了1.74億元。其實台北市政府的預算,看三個層級就夠了,第一層看「款」,第二層看「項目」,同時也把同「項」的也以相同顏色做區隔,這樣就可以看得出來動物園花多少、圖書館花多少。

另外,這個Treemap的顯示也有一個不太理想的地方,矩型太長條了,會讓讀者在判斷的時候偏向解讀「長度」相關性,而不是真正具有意義的「面積」相關性。像是衛生局的就比較理想一點:


從這邊也可以看到,衛生局的局本部就有45.66億的預算,那是花到哪裡去了呢?看看下方的表格,發現有33.7億是「研究發展考核工作」,其實還不少耶!那這裡面是什麼東西呢?點選看更多細節之後:


有沒有發現,其實看不出這33.7億到底花到哪裡去了,只看到增列和減列的部份。但是這是完整的預算透明化嗎?我會認為至少就這33.7億來說,還是相當的不透明。

不知道是資料提供的問題,還是預算審核過程的慣例,目前的視覺化其實相當重視「變化」,而非「細節」。所以上述的討論都是「鳥瞰圖」,而另一個重點的視覺化則是「變化圖」,如下:


也許是在審查預算的過程中,市議員比較不傾向於看「細節」,而只想去看有哪些比去年多?多列的是不是有問題?又有哪些比去年少?這些少掉的會不會產生問題?如果是這樣,我可以理解,但也會覺得這種預算的審查太過草率,倘若有一筆預算是隨著時代演變已經不應該存在,但是因為每年都不增、不減,很有可能這樣的預算就會一直留下來十幾年都不會被檢討。

而變化圖以這種泡泡來呈現,是理想的嗎?就我來說,會覺得太過眼花撩亂。我比較傾向於同樣分成兩層來顯示,第一層也是31個一級主管機關,第二層則是項目的變化,但是在這邊卻是只有一個層級,的確一目了然,但是卻也眼花撩亂。

另外,這裡有一個很容易誤解的視覺化。這是「變化圖」,所以可能有很大比例的讀者,會認為圓圈的大小就代表變化的幅度。但是這種泡泡圖同時有兩個資訊:圓圈的大小、圓圈的顏色。一般會以大小顯示比較重要的數據,顏色顯示次要的數據或是不同的分類。例如一家公司不同部門的員工人數,圓圈大小顯示人數,顏色顯示部門。

那麼在這個預算的變化圖,我們要怎麼解讀呢?圓圈大小代表什麼?顏色又代表什麼?最重要的資訊如果是預算的增減變化,那麼應該就是用圓圈的大小來表示了對不對?我們可以看到教育局主管的有一個最大的粉紅色泡泡,是「各項教育業務」減列的12億(-2.5%):


其實這樣解讀是錯的。圓圈的大小代表是是「預算的金額」,顏色代表的才是「增減的變化幅度」。所以看到圓圈很大,好像金額增減很多,其實並不是,那是預算的金額很大,要看這種視覺化的圖之前,一定要先仔細看清楚圖例:


可是,說實在的,預算的金額很重要嗎?在我看來,其實真正在研究預算與上一年度的比較時,真正重要的反而不是預算的金額,而是預算的變化百分比與預算的增減金額。也就是說,我不太在乎「各項教育業務」預算金額是480億元,但我要關心的是這筆預算這一年會變化-2.51%(看起來不多)、12億元(金額不小,很難補足)。知道這兩個資訊之後,我就可以很快決策,例如:

1. 比例很大,金額很小(有點重要,還有機會想辦法找來補)
2. 比例很大,金額很大(很重要,是不是有什麼重大變化)
3. 比例很小,金額很小(不重要,沒時間就不處理)
4. 比例很小,金額很大(不太重要,有時間再處理)

而泡泡圖雖然炫,但是其實視覺化有一個很重要的常識:人類對距離的敏感度遠大於面積。所以小泡泡和大泡泡到底差距多少,其實真的很難判斷,這個泡泡是那個泡泡的5倍阿?所以,我會建議用橫式柱狀圖來表達:


左側是目前的呈現方式,右側我則用橫柱的長短來代表金額變化的多寡,顏色的深淺代表金額變化的比例大小。從圖上就可以看得出來,警察局的分局業務預算減列很多,但是比例其實不大,而行政管理減列不多,但比例卻不小。此外,警隊、警察的勤務,預算都有增列。這樣的視覺化,有沒有比較容易理解在警察局的預算中,到底變化了什麼?而又代表什麼樣的趨勢與行政思維?例如:看來台北市是要讓分局的角色降低,加重警隊的角色。而這其實也符合行動派出所的設立。

而如果真的要呈現預算的金額,或是堅持用泡泡圖呈現,其實不如就把變化金額和變化比例變成XY軸,就能很快知道哪些是重要的(比例大、金額也大)。

視覺化,其實就是一種資訊簡化的過程,而資訊簡化的目的,其實是要用來幫助做決策。所以,有些視覺化是很炫很好看,但是有沒有達成目的,卻反而被忽略了。而良好的視覺化,其實就能夠讓台北市民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市政去思考和討論,成為一個全民參與的起點。

如一開始所說,這是很棒的起步,而且一次就跨了兩大步,而這篇文章並不是在否認這些努力,而是希望這樣的預算透明化,可以變得更好,讓市民能夠參與,讓民眾對預算的編列有感,知道自己的納稅錢是花到哪裡去,甚至更進一步可以表達自己認為哪些預算應該再增加,有哪些預算其實可以刪減,而你甚至只需要按一下即可表達意見:


目前的視覺化已經是相當多的苦工在裡面了,有很多辛苦的人無私貢獻。所以,大家努力用用看吧!也盡量給予回饋,這是人民好不容易有機會參與預算的開始,要好好把握!

2015-08-14

gogoro詭異的行銷

gogoro最近在臉書上發表了一個影片,紀錄gogoro的24小時環台。總覺得這是一個行銷的悲劇,因為完全展現了gogoro的缺點,但是卻突顯不出gogoro的優點。

【READY TO ROLL】24小時環台全紀錄 23 小時 27 分 53 秒 953 公里長征,第一台成功挑戰 24 小時內環台的 Smartscooter™智慧雙輪誕生! 100% 扭力輸出,馬達全速運轉,悠然駕馭旅途,未來從此開「駛」! #Gogoro #24Challenge #24耐 #GOTAIWAN #ready2roll
Posted by Gogoro Taiwan on 2015年8月6日


gogoro的缺點是什麼?

1. 目前換電池的站點仍然有限,而且相當集中於雙北,換句話說,其實gogoro的使用者根本做不到「環島」這件事情,而gogoro卻拿環島來宣傳gogoro?
2. 續航力有限,gogoro的極限續航里程100km是以時速40km跑出來的,但是不管是一般騎乘或是像這種跟時間賽跑的24耐環島,時速都至少60-70km以上,那兩顆電池能跑的距離就大為降低了,往好處想是讓騎士每騎一個小時就一定要換個電池順便休息,但老實說這種續航力其實就相當於一台機車的油箱只有兩公升一樣,恐怕很多人騎稍微遠一點就會擔心了。
3. 極速限制,不是gogoro騎不快,而是不讓你騎快。可是在長途騎乘的過程中,可以跑95km的車子卻被限制只能用85km跑,環島一圈下來的時間差距就很可觀了,而想要解禁還得額外付錢。
4. 一定有人說:一般道路的速限根本不能讓你騎到85km啊!沒錯,這也就是另一個缺點了。gogoro有接近重型機車的價格,但是卻不能像重型機車可以上快速道路,否則環島過程中的西部濱海公路,其實可以算是機車的高速公路了,速限則在70km-90km之間。

gogoro的優點又是什麼?

gogoro過去打造的形象與透過社群所營造的味道,其實就是輕鬆自在的都會生活,如果你在雙北,騎著gogoro其實可以很輕鬆,因為換電池的站點還不少,道路救援也大多能幫得上忙,多騎一段路也不必有製造二氧化碳的罪惡感,騎乘安靜可以戴上耳機可以享受自己的音樂世界,起步加速快在紅綠燈多的都市道路也能一天數十次享受自己領先眾人的快感。

然而,這些優點在環島的過程中幾乎完全無法展現,所謂的「24耐環島」基本上就是只有不斷趕路而已,沒有悠哉的感覺,但是以gogoro的騎乘特性來說,又不適合高速巡弋的環島騎乘,所以缺點全都突顯,優點卻感受不到,這就是gogoro環島行動駔大的問題。

gogoro如果要測試自己車子的耐用性,同時突顯目前換電池的站點已經足夠北台灣的通勤與旅遊需求,其實根本不需要環島,而是精心規劃一個環北台灣的經典路線,同時號招已經交車的車主也一起來試試看,例如從106縣道起點往東一直到九份,接台2省道沿海岸線往西騎一直回到到林口106縣道起點,全長大約180公里左右,有山、有海、有都市、有鄉村,更重要的是這才是一般人一天能「騎玩」的路線,而且沿路都有電池交換站。至於耐力,一圈不夠可以繞五圈啊!XD



其實一直覺得gogoro的行銷或宣傳手法很詭異,像是說要用大數據,然後又說他們的目標是事業有成的頂級客群,可是這樣的族群顯然不會多到可以產生足夠稱為「大數據」的資料量,而且gogoro自己也知道目標使用者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車,gogoro只是休閒用途,所以產生的數據顯然對於他們所宣稱的後續應用是扯不上關係的。

然後gogoro也宣稱車身上有幾十個感應器隨時可以檢測有沒有問題,預防勝於治療,但是這麼多感應器,卻無法解決鑰匙鎖在行李箱的簡單問題,就只能呼叫道路救援回原廠。gogoro這個smartscooter,除了能跟smart phone連接傳遞資訊,在最簡單的騎乘情境上,卻顯得不是那麼smart啊!

2015-08-08

家庭可以啟發學習上無限的可能




這是泰國AIS電信所拍的一部微電影,情節很簡單而動人,有英文字幕,如果看不懂也可以參考我下面的翻譯:
媽媽:這是一個關於我、我女兒和鳳梨的故事。
我沒有上過學,所以當我想要教我的女兒時,我不知道應該說些什麼?
我所知道的就是做給她看,這樣她就會透過我的示範了解。

媽媽:如何?嚐起來比冰淇淋更好吃,對嗎?
女兒:對阿!媽媽,吃起來真棒!我們可以賣這個嗎?
女兒:要一些鳳梨冰淇淋嗎?要一些鳳梨冰淇淋嗎?要一些鳳梨冰淇淋嗎?
女兒:媽,為什麼沒有人要買我們的冰淇淋?
媽媽:那你應該去市場看看那些攤販怎麼賣他們的商品阿!
攤販:要一些辣椒嗎?一袋五元,三袋十元!
攤販:嫩烤豬肉,多汁、味美!
女兒:要不要嚐嚐鳳梨冰淇淋?每支五元,三支十元!
媽媽:我很開心看到她從經驗中學習,而且能自己解決問題,即使有一天我不在她身邊了,我也知道她會過得好好的。
※ Achara Poonsawat獲得Sarnrak計畫的獎學金,直到在2013年完成大學學位。


第二部同樣由AIS電信所製作的微電影,以下是字幕的翻譯:

女兒:我的夢想從豆芽菜開始。
媽媽:Ju,你在看什麼?
女兒:為什麼豆芽菜可以賣這麼好,媽媽?
媽媽:因為他們是唯一賣豆芽菜的攤位阿!
女兒: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菜來賣嗎?
媽媽:嗯...我們可以試試看阿!
媽媽:我希望你可以像是豆芽菜那樣趕快長大!
媽媽:沒關係!我們可以再試一次!
書:豆芽菜應該種在陰影下面...
女兒:我媽媽在她四年級的時候就離開學校了,她幾乎只會讀和寫,但是我媽媽是一個很會解決問題的人。
女兒:這次會成功嗎?
媽媽:我們可以試試看阿!
書:不管早晨或晚上都要有規律的澆水...
女兒:媽媽,怎麼了?為什麼你在哭?
媽媽:什麼?我沒有哭阿!
女兒:媽媽,這次會成功嗎?
媽媽:我們可以試試看阿!
女兒:我媽媽說「我們可以試試看」就像是神奇的肥料一樣有效,培養了我的好奇心,讓我的知識像樹一般的不斷開枝散葉。
媽媽:接下來我們可以種其他的東西了嗎?
女兒:我們可以試試看阿!
※ Netnapa Saelee博士獲得了Sarnrak計畫的獎學金直到她完成大學學位。現在,她正在瑞典展開研究工作。

這是泰國電信公司所支持的一個Sarnrak獎學金計畫,這個計畫的Slogan是:「家庭可以啟發學習上無限的可能。」以下是這個計畫的說明:

學習始於家庭,寶寶們從他們出生開始就藉由模仿他們的爸爸和媽媽開始發展他們自己的學習技巧。
當孩子們開始上學,老師就參與了學科和規矩的教導,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們察覺到在學校獲得知識並且在考試獲得高分,父母親就會感到驕傲。這樣的看法卻侷限了大家對學習的想像是:只能發生在教室裡,而且是老師要負責的。但是事實是學習經驗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間。父母親可以啟發孩子們在不同領域的學習。
所以,AIS的Sarnrak計畫展開了一連串的活動,提醒父母親學習的本質。除了教室以外,學習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例如在家裡、在上學的路上、買菜時或是走在公園裡等等。學習從父母親開始跟孩子們對話就開始了,對話可以觸發孩子們去看看事物,去觀察、去好奇並且渴望於嘗試。父母親應該問一些問題,引導孩子們去發現答案。同時,孩子們也會學習如何問出聰明的問題。這些互動式的對話如果能採用一些有趣的方式進行,將會變得很有意義。所以,AIS的主題就是:家庭可以啟發學習上無限的可能。

然而,台灣正在做什麼事情呢?相反的事情。

9月新學期開始,我們將在全市29所市立小學全面試辦「課後照顧延長到晚間7點服務」,邀請有意願的家庭和老師一起參與,讓孩子留在熟悉的校園環境中做完功課,爸爸媽媽不用煩惱小朋友放學接送問題,多一份安心和放心。課後照顧時間延長至晚間7時,9月起全面試辦:http://goo.gl/UczesQ
Posted by 林智堅 on 2015年7月15日


地方政府從新北市到新竹市,不斷的把課後照顧服務延長當成一個政見,甚至是政績,但是這卻是剝奪父母親對孩子們照顧的權力。沒錯,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政策被提出來是因為有實際而迫切的需求,而這樣的需求來自於勞工的工時太長,地方政府卻不願意著手去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是延長課後照顧來讓勞工可以繼續加班到更晚而沒有後顧之憂。真的沒有憂了嗎?親子的相處時間更短了,孩子的健康更糟了,勞工更疲勞了,教師更辛苦了,沒有人獲得好處。

家庭教育對孩子們的影響遠比學校教育還重要,因為孩子是你的所以你會比老師更在乎,因為你只有幾個孩子所以你多花一小時陪伴的效果遠比學校老師教五六個小時還要更好,因為你可以看到所謂的階級世襲,不是因為那些富二代可以承襲到一大堆財富,而是那些有錢人有能力花你比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讓孩子得以優秀。

上面的兩個影片,都不是富有家庭,但是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家長給不起下一代財富,甚至給不起下一代知識,但是他們給了下一代更珍貴的資產,那叫做陪伴與啟發。你或許有錢請傭人、請家教照顧或教導孩子,但是你花再多錢都買不到你能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甚至,你花越多錢找別人照顧或教導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只會越不像你。

家庭教育才是父母能給孩子最重要的無價之寶,別被剝奪了你的本能與權力。

延伸閱讀:別再做比較簡單但是錯得離譜的事情了好嗎?

2015-08-04

請試著同理,覺醒會面臨的重大困境


上週,林冠華以自己的生命讓輿論沸騰,也讓媽媽覺醒。在林冠華去世後,他媽媽在臉書上說:「有病的是這個社會,是大人,是我這種被洗腦過的家長,你就是個小王子永遠有純真的思考,你的使命完成了,讓輿論去沸騰吧,讓我們這些被洗腦過的成人去從新思考吧。」

幾乎同時,周天觀也因為在教育部跟父母起了肢體衝突而登上媒體,因為過去有參加過白色正義聯盟,立場上應該跟反課綱行動的族群相反,被認為是反串和演戲。即使後來有越來越多跡象顯示,周天觀自己的立場有了很大的轉變,但依舊有相當多人並不相信周天觀。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其實就可以看得出來,所謂的覺醒,或者比較中性一點的描述,就是政治立場的轉變,其實有許多的難關。

1. 自己的過去:你要覺醒,代表要承認自己的過去是沉睡的,是被洗腦的,沒有獨立思考。也就是說,你的覺醒正好是對你自己的過去打臉,這當然很難,有勇氣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少之又少,不然你看看那些政治人物,有幾個真的認錯的?

2. 老朋友變敵人:你要覺醒,代表過去跟你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家人,都將開始跟你在政治立場上處於對立的兩端。周天觀立場轉變了,但是他的父母並沒有,所以才會產生肢體衝突,周天觀的媽媽覺得,自己的孩子被帶壞了,是政客把孩子當工具,不希望自己又失去一個孩子。但是周天觀或許是認為,在立場轉變之後,還停留在原處的父母其實對台灣的沉淪毫無貢獻,而自己正在為台灣的將來努力。看法是對是錯暫且不論,顯然的是雙方的認知有相當大的差距,於是連最親密的親子也難以理解彼此。你看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這個與最親密的人對立的決定有多大的困難和痛苦?

3. 新朋友不信任:你要覺醒,就是要從一個原本友善的陣營跑道一個原本敵對的陣營,而原本對你友善的陣營顯然馬上就會把你當敵方看待,但是原本敵對的陣營卻不會馬上把你當同志,就如同周天觀被認為是反串的一樣,平常很努力的希望那些跟自己不同陣營的人有一天可以覺醒投奔過來,但是萬一發現真的有人覺醒了,卻又無法信任覺醒的人。你看看,自己的老朋友成了敵人,本該是新朋友卻仍然不信任自己還是認為你是敵人,到哪裡都不受歡迎,不被信任。你看看,要覺醒有多難啊?

4. 自己的未來:你要覺醒,表示過去你所認知的,你所閱讀的,甚至是你所論述的,都將跟你未來截然不同。因為你的轉變不完全,於是你可能會常常說錯話,因為你踏入一個截然不同的陣營,所以你對該陣營應該具備的知識與常識都欠缺,你甚至不知道該閱讀哪些資訊,你甚至不知道為什麼你的論述受到大量的批評。

5. 權力與生活的壓迫:有時候你因為工作的關係,由不得你覺醒。有時候因為政治局勢的關係,你的覺醒甚至被認定是叛國,這都是相當強大的壓力,即使近年來這些壓力在眾多努力之下逐漸減少了,但絕不代表沒有。

很遺憾的是,覺醒的人所加入的新陣營,裡面其實並不一定都是思想清楚的人,之所以會成為那個陣營的一份子,常常只是主觀認同而非理性思辨的結論。一個因為思考而覺醒的人,在一個大多數都不思考的群體中,思考能力成了最邪惡的詛咒。因為那些盲目的人會認為你是敵人,但是你只是實事求是,你對那些不思考的人連問三個為什麼他們就全掛了。

我們常常可以在社群上觀察到有很多人一看到言論,就直接認定對方所隸屬的陣營,而不是去思考有沒有證據、是否符合邏輯。這樣的人,不管支持什麼、反對什麼,最終都會變成是豬的隊友。而覺醒的人,最怕遇到這種人,但是這種人卻又多到跟蟑螂一樣。覺醒的人,加入的其實不是一個大多數人也都覺醒的陣營。

所以覺醒很容易嗎?腦袋的一個轉彎,甚至不用0.0001秒就夠了。但是轉彎之後的人生,才是覺醒之後最大的障礙。我們常常會在自己覺醒之後,試圖也喚醒更多的人,但是我們卻又不願意接納那些曾經的敵人,想著他們是不是反串、是不是間諜,彼此不信任,對自己的理念不夠堅持,對自己的影響力有所懷疑,於是就算真的讓朋友、家人也覺醒了,還會懷疑他們。

這一條路真的很難走啊!所以,我的預設不會是「你是不是反串」,而是「歡迎你加入」,然後讓彼此分享這一路過來所經歷的一切。我並不打算把我的力氣花在檢驗一個人是否真的覺醒還是假的反串,我想把我的力氣花在喚醒更多的人,然後相信他們。

2015-08-03

讓你們現在的無力感,成為動力


看到下午學生們和教育部的座談結果,我知道學生們一定很傷心,充滿無力感。學生們沒什麼資源,連最珍貴的暑假都拿來反黑箱課綱了,學生們沒什麼影響力,甚至林冠華是用他最珍貴的生命來喚起大眾的關注,而結果呢?吳思華的不願撤回,彷彿讓這一切的付出,都沒有了意義。但,真是如此嗎?

我想跟學生們說的是:「謹記你們現在的無力感,把現在的眼淚當成你未來十年努力讓自己變得無限強大的能量,然後,把台灣打造成一個在全世界都能夠抬頭挺胸的正常國家。」

我不是要你們就此放棄,你們要付出多少,那是你們自己要做的決策,我無從置喙。但是我不希望你們覺得自己毫無成果。怎麼可能沒有呢?你們該知道,因為你們的反課綱,有多少人開始去思考、閱讀和討論關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這是多偉大的貢獻啊!國民教育推廣幾十年,從來都沒有這麼好的成果,而你們做到了。從現在這一刻開始,更多台灣人開始想要去知道自己怎麼來的?過去這塊土地上發生了哪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又如何型塑成現在台灣的文化?以及,台灣將基於什麼樣子的基礎發展出自己的未來?

談論過去發生些什麼事情不再可怕,這是在你們之前很多前輩努力爭取來的成果。而你們的努力,則賦予了瞭解台灣歷史的意義,歷史不該再是一個統治者掌握的權力,歷史不該再是一個與自己毫無關係的科目,而唯有我們對歷史有足夠的認知,我們才會理解為什麼原住民會這樣想、為什麼台灣人會那樣想,以及為什麼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來台灣的人又為什麼跟你有不一樣的認同。

這些都是台灣的過去,你們的努力讓許多人看到了這些過去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而不管你們反黑箱課綱的行動有沒有達成你們的理想,你們不該就此停滯,成功了也沒什麼好開心的,台灣也只會比現在好上0.1%,失敗了也要繼續努力下去,擦擦眼淚,你們想必理解了台灣的政府距離民意有多遠,你們想必認知到了自己的力量有多小。其實你我都知道,就算課綱實施了台灣也不會沉沒,會讓台灣沉沒的是每一個人都不再為台灣的未來努力。

你們學生,以及我們這些社會人士,我們都有好多事情可以做,也應該做,而且不管政府多爛我們都能做。覺得政府給的歷史版本很糟糕,那就花自己未來十幾二十年的人生去寫出一個你認為很好的版本出來,然後想辦法傳遞給所有的台灣人,並且一直一直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變成跟你討厭的人一樣爛,別用一些假故事來造神,別用一些沒有根據的說法來合理化某些你難以接受的醜事。

覺得現在的政治環境很糟糕,那就努力發展自己的論述,理解台灣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困境,培養自己的專業,你要強大到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更要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說服大家。你不要只當一個投票者,你可以當一個參選者,你不要只抱怨沒有一顆好蘋果,你要努力把自己變成一顆好蘋果。

記住現在的無力,現在的委屈,現在的悲憤,好好利用它們來讓你成長,強大吧!

2015-08-01

想像不被認同,言論將失去價值

本文為Knowing採訪的文稿(原出處


撰文/何宇軒、整理/洪嘉鎂

身兼商業周刊、Yahoo理財專欄作家等多個身分、本身又是上班族的李柏鋒,除了財經議題以外,也以「李柏鋒的擴大機」為名的部落格與粉絲專頁,評論時事。

李柏鋒從大學時就開始寫BBS,也出自好奇心自己學過架站、架伺服器,但直到開始學習投資之後,才認真開始看待寫文章這件事。他說,因為投資這個領域是以前都沒有碰過的,所以會有很多需要寫筆記的地方,部落格最早就是自己的學習筆記。

如果有在關注李柏鋒的文章,會發現他的涉獵範圍相當廣泛,除了財經以外,舉凡政治、民生、文化、甚至攝影等題材,都是他關注的方向。他認為,他的興趣不在於單一領域,而在想要瞭解世界上發生什麼事,例如說他會喜歡攝影、喜歡看電影,它們的共通點是,想要去看這個世界有多精彩。而因為同時具有與傳統媒體、網路新媒體合作的經驗,也讓他在媒體型態轉變的過程中,有他獨到的感觸。以下是我們的專訪。

問:為什麼要把部落格取名叫「擴大機」?

答:就是希望自己的聲音可以傳出去。音響除了CD PLAYER以外,還會有一個擴大機把訊號擴大,最後再接到喇叭上面,我的擴大機指的是中間那個把訊號擴大的部分,所以它不只有把聲音擴大而已,還可以調整出想要的音質。

問:你常評論時政或是發表意見,你想達到的理想或目標是什麼?

答:就是讓台灣更好。一開始只是覺得自己有話想說,那並沒有覺得自己有足夠影響力去對台灣或社會有任何的改變,我會覺得到目前為止已經開始有一些影響力,那我就會去思考我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對社會有正向的發展,或是其實是負面的影響。

問:你說想要讓社會變得更好,有任何比較特定的事件讓你因此想要做這件事情嗎?

答:契機很多,例如說318太陽花運動、食安事件或是看了很多金融產業對消費者的剝削,都會覺得台灣這個社會或是各個產業,不是理想跟完美的,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問:指的是社會上各種不公不義的事情?

答:也不見得是不公不義,而是指它不是我理想中的狀態。如果我講不公不義,好像我所認定的東西才是公義,但是我不覺得我有偉大到可以定義公義的程度。我對於理想的社會有一個自己的想像,那我就把社會推往那種角度。那如果認同我的人越多,那社會就越有可能往那個角度去走,如果我的想像與社會的認同是相違背的,那我的言論就會完全沒有價值。

傳統媒體有好的報導,卻無法廣為流傳

問:你之前評論過的議題,有你比較印象深刻的例子嗎?

答:以我自己討論過的慈濟財報的議題為例(編按:指慈濟在美國的持股,其中主要投資的標的,包含菸、酒、軍火、賭博等產業),其實一開始是某個財經雜誌報導的,但是幾乎沒有人知道那是誰的報導,反而是我跟徐嶔煌從那一篇報導裡面,先了解了這件事情,然後透過自己的手法,讓更多人去接觸到。其實傳統媒體可以做一篇很好的報導,但是那篇報導卻流傳不出去,相對來講,如果那篇報導是關鍵評論網或是商周的網站,可能就能很輕易地讓它傳出去,但問題是,這兩個網站本身不一定有那些編制或人力去處理這種需要專業而且要花費很長時間的專題報導。

問:所以你意思是,傳統財經雜誌有它的人力跟專業性,可以做出這樣的新聞,但是卻沒有一個好的方法來傳布?

答:它沒有那樣的思維、能力把它傳出去。我們做自己很簡單,就是將一篇報導拆成四部分,然後找出四個重點,一個一個告訴大家,裡面發生什麼事,就這樣而已。我相信,新媒體如果有足夠專業的編輯,他們一定有比我們更好的手法,可以讓這些消息傳播。當初我很少看到除了該雜誌自己以外的人,有傳那一篇文章,我會覺得還滿可惜的,可能有一些傳統媒體上夠專業、內容也夠好的東西,沒有辦法在市面上曝光。

問:像有些傳統媒體,這幾年也成立了新媒體部門。

答:以我跟聯合新聞網的合作來說,例如說鳴人堂的部門,幾乎就是新媒體的想法,可是一些像經濟日報、聯合報的財經記者來訪問我,感覺落差就很大。

問:大概是怎麼樣的落差?

答:內容形式或是思維我覺得都有滿大的差異。例如同樣以投資這個議題來說,商周的新媒體部門、網路部門,就會去思考這個議題到底有沒有人想看、這樣的議題我講的方式到底有多少人能夠看。可是同樣一個議題,在經濟日報或是商周的紙本,就不會朝這個角度去想,因為我表達的方式,影響它銷量的程度微乎其微,可是剛剛這種想法,對於一篇網路文章的點閱率會有決定性的差異。傳統紙媒的採訪者,他們的角度會比較走那種專業跟深入的角度,他不會去考慮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有多少人看得懂。他很強調我講的這件事情有沒有證據、是不是有獨特的專業跟觀點在裡面,但是新媒體的文章反而是不會這樣去寫。

問:照這樣講的話,是不是會新媒體上面的文章,就會變得沒有那麼地深入?

答:會啊,那其實還滿明顯的,但問題是,我做過很多的試驗,就是把一件事情談深刻,在新媒體上面是不受歡迎的。

世代差異,看媒體的眼光也不同

我覺得應該除了新舊媒體的差異以外,跟不同的世代的思維模式,其實也會有很大的落差,就是傳統媒體比較傾向於展現媒體的專業,所以媒體就表現出它是足夠專業的態度。但是比較年輕的世代,他不見得會那麼相信他所看到的東西是專業的、是可信的。他比較傾向,媒體要講到讓他聽得懂,那他自己會去找其他資料,我自己會去思辨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這樣子。

舉例來說,就以最近有人在討論的「中華文化是不是可以提升台灣人民的道德感」這件事,就有很明顯的世代落差。可能比較傳統的一代會認為,只要讀好這些四書五經,道德感就會增加,他不太會去質疑,「這個經典是不是真的可以讓道德感增加?」這件事;可是新的一代就會思考,「過去讀了四書五經的人,道德感真的有比沒有讀的人好嗎?」那可能就會去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我會覺得其實是有落差的。

問:所以說,可能傳統的讀者會比較傾向相信媒體的權威性,但是對年輕一代來說,就只是一個入門的過程?

答:對,就是媒體提供他資訊,那他如果想更進一步深入的話,自己會去找資料,那就變成有很多的鄉民就真的自己去找資料,這會讓那一些傳統的讀者不習慣,說為什麼要去找各式各樣的資料去傳播某件事情?可是我會覺得那就是世代的不同,傳統的人看待一件事情就去相信,可是新一代的人看到一件事情不見得會去相信,他會去找資料來驗證這件事情是不是對的。

問:那關於這幾年網路上興起的「內容農場」你怎麼看待?有被引用或抄襲過的經驗嗎?

答:有,反正就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把我的文章轉貼過去,也沒有註明出處。還有一種網站其實不算是內容農場,但是其實我覺得沒有差太多,例如說我寫了一篇文章放在商周還是聯合新聞網,對方看我的點閱率很高,對方就會要求是不是能同意轉載,他雖然有通知而且也有取得授權,但我會覺得,他不是很認真地要經營能夠產出內容的作者,以及去思考那個議題要怎麼往什麼方向走,我覺得這樣的媒體其實也是有問題的。

問:所以他們只是去「狩獵」比較熱門的文章。那你會比較希望,有一個長期經營的平台跟作者建立的合作關係?

答:對,這樣對彼此都有好處,因為我會有看不到的盲點,但是媒體的編輯在跟我討論的過程中,其實會有所成長。例如我有一篇文章可能是在批評某一件事情,但我沒有提到比較有建設性的想法,編輯就會提醒我,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讓這件事情變得比較好的方法,那我就會警覺到,我的確只有批評,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想法在裡面,那就會再把這部分加上去,那這些建議可以讓評論變得更好。

2015-07-27

老是把自己沒做好的事情拿來當成績來講的國民黨



過去,我們努力建設台灣;現在,我們面對反省失敗⋯⋯。我們要找回經國先生的精神,犧牲個人的享受與安樂,來為大眾謀幸福!我們必須團結一致,與民眾站在一起,繼續為台灣未來的路努力!加油!
Posted by 中國國民黨 KMT on 2015年7月22日


這是國民黨的新影片,看了讓我震驚了許久,國民黨真是一個神奇的政黨,思想總是可以比我預期的還要來得更復古。


影片中說,國民黨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政黨。為什麼台灣沒有更長歷史的政黨?因為以前有黨禁與報禁啊!1989年1月20日,立法院修正《人民團體組織法》,才開放可以登記政治團體,才能組黨結社、集會遊行。所以國民黨能成為歷史最悠久的政黨,是可悲的一件事情,而不是一件值得拿來說嘴的事情。另外,國民黨是「台灣」的政黨嗎?顯然不是,不然怎麼會用另一個國家的名字冠在黨名上,應該叫做台灣國民黨,而不是中國國民黨啊!還是國民黨開始在去中國化了?有趣的是,國民黨在中國只待了30年,從1919年成立到1949年遷來台灣,卻在台灣待了65年,但是還是不肯改為台灣國民黨。


影片中還說,九年國教,十大建設,土地改革,是國民黨帶領台灣的經濟起飛,這就更好笑了。十大建設是1974年才開始的,請問國民黨從1949年來台灣之後,到1974年這長達25年都在做什麼?其實是什麼都沒做吧?我們先來看看鄰國做了什麼。

日本是二戰的戰敗國,但是1956年就開始了電力五年計劃,以電取代燃煤,1961年展開國民所得倍增計畫,原本預計要花10年,結果只花6年就達成,而在1964年更舉辦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我們就不提日本在台灣的建設了,光看日本在二戰之後對自己的經營,再看看國民黨來台灣之後的經營,我其實完全無法理解為什麼國民黨現在有臉把這麼糟糕的成果拿出來宣傳?

對,國民黨前幾天才在慶祝「抗戰勝利」70週年,有人說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終戰」,或許這兩種說法的差異來自史觀的角度不同,這暫且不提。但是很顯然的,在二戰結束之後,日本發展得比台灣更好,早就成為已開發國家了,而國民黨一直認為自己帶領台灣的經濟起飛,可是我們現在還是開發中國家耶!這成績單一點都不漂亮啊!


影片中更說,解除戒嚴、可以民選總統,還歷經了兩次政黨輪替,見證台灣民主之可貴。可是,馬英九在波士頓的時候反對解除戒嚴,回到台灣之後繼續反對民選總統,還創了一個「委任直選」的點子,甚至還說了這樣反民主的論述:「委任直選的另一好處,是比公民投票較能帶來政治與社會的安定。」

而如今,號稱鳥籠的公投法提案,從2004年的第一案到現在全數否決,而阻擋公投法修正的,不就是國民黨嗎?把投票年齡下修為18歲的提案,硬要跟不在籍投票綁在一起修正的,最後導致無法通過的,不就是國民黨嗎?太陽花之後,到現在十五個月了,卻仍然不理睬民意遲遲不肯處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不就是國民黨嗎?用投票率50%作為門檻,讓同意罷免的得票率高達96-97%的立委罷免投票無法成功,導致民意無法伸張,而不適任立委依然可以繼續只看黨意不看民意的,不就是國民黨嗎?

國民黨,從頭到腳都是一個反民主的政黨啊!如果國民黨真的挺民主,怎麼會那麼晚才解嚴、開放黨禁、報禁、開放民選總統,甚至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可以從1948年當到1991年?


國民黨真的很厲害,老是把自己沒做好的事情拿來當成績來講。現在基本工資怎麼算出來的有誰知道?是資方心不甘情不願同意的,至於勞方的訴求從來沒有被當一回事。為什麼按照最低生活費乘上扶養比的公式,算出兩萬六千元的基本工資遲遲無法施行?而關於工時,我們現在的工時在世界上可是名列前茅啊!剛好國民黨所講出來的這兩個指標,就是台灣勞工最痛的兩個關鍵:工作的時間比全世界大多數的國家還要長、賺到的薪水比全世界大多數的國家還要少。如果對勞工權益的照顧,是拿薪資中位數去除以平均工時,國民黨絕對是不及格的。

看完這個影片,你就會發現,國民黨知道自己去年九合一選舉挫敗了,但是卻不知道為什麼,知道要團結但是卻不知道應該反省什麼,拿一些本來就該做甚至還沒做好的事情當成自己的成績,但其實大多都是全體國民努力的成果。我不知道國民黨要失敗到什麼樣子的程度,才會認真反省自己真的沒做好?才會認真評估自己的想法和民意的距離有多遠?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