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0

錢多事少離家近,害慘了台灣經濟

比較年輕的人,可能已經不太知道「亞洲四小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腦海中大概只記得過去10年經濟發展和股市表現都很出色的「金磚四國」,而最近華爾街則又提出了新的「薄荷四國」,看來又將成為投資焦點。其實,這都是新興國家發展的過程之一,只是換了一批國家而已。

有一些國家發展得早,在發展成熟之後,工資逐漸變高,這時候勞力密集的產業就會開始想辦法在其他的國家找到更低廉的勞力。一開始可能是直接去設廠,將技術也帶入該國,接下來等該國有能力之後,就會開始做起代工。發展的過程中,由其他國家所挹注的資金和技術,都是讓新興市場高速發展的關鍵。只是在高速發展之後的故事,就各有不同了。


台灣和南韓同為亞洲四小龍的成員,無論在人口數或產業上,都比較相近,因此不但常被拿來比較,實際上台灣也一直以南韓為競爭對手。但其實在1970年到晚期到1990年代初期,世界真正在乎「亞洲四小龍」的那段期間,台灣是比南韓還要厲害的,很會賺全世界的錢,很會製造好東西。韓國很想要變強,但是卻總是落後台灣一大段距離。上圖可以看到,在1980年代初期一直到1990年代末期,台灣在GDP上的表現是贏過韓國的。

後來,台灣發展成熟了,工資逐漸變高了,許多製造業不再像過去那麼有競爭力,要開始找更低廉的勞力了,就在這時候我們跟中國變成了好朋友。雖然政治上敵對,但是文化歷史相連,語言也相通,所以帶著錢去中國做生意並沒有什麼障礙。中國才正要起飛,台灣則在產業發展逐漸遇到瓶頸,台灣的錢一簍一簍的搬了過去,中國也在各方面給台商許多方便,因為規模大,錢賺得比以前更多、更快了。正所謂「錢多、事少、離家近」,這個完美的新天地,讓台灣人漸漸的不跟其他國家做生意了,只賺中國的錢就夠了。

同一段時間,一開始韓國好慘,不懂中文也沒有政治上的特惠條件,中國人的錢他賺不到,只好到全世界到處去做生意。東西不好,就慢慢改進,慢慢變強,慢慢開始能夠賺到全世界的錢,在這段過程中,不斷技術進步了,品牌也養成了,而且中文也學、英文也學,大學生全世界到處跑,他們真的國際化了,非得賺全世界的錢不可。經過努力,他們的各個產業在世界上從1A慢慢打到上了大聯盟。

台灣卻沒有變強,因為中國人的錢,不用變強就可以賺得到,賺了錢回台灣買房子,把房價炒翻天,但是台灣勞工的薪水都不會漲,因為老闆是在中國賺到錢,不是在台灣。台灣沒有變強,產業模式還維持在新興市場的層級,只是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從台灣轉移到中國去,我們的企業在研發上的支出一直都少得難以理解。

不只產業沒有升級,連資本市場的自由度也仍然存在許多限制。我們可以看到,在FTSE的市場分類中,亞洲四小龍的香港、新加坡和南韓都已經被提昇為已開發國家,只有台灣還停留在新興市場裡面。


其實台灣不只沒有變強,連GDP的成長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國的高速成長所帶動的。中國的經濟大爆發是2000年左右開始的,而台灣的薪資成長停滯也是開始於那時候。

「錢多、事少、離家近」。上一輩的台灣人覺得有中國真好,同文、同種,賺錢方便又快速,可以搭上中國的高速成長賺快錢,何樂而不為?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過去太過依賴中國,卻成了現在的致命傷。當韓國在1A苦練的時候,台灣卻是在跟鄰居玩樂樂棒球,當然就距離大聯盟越來越遠了。漸漸的,台灣越來越弱,韓國越來越強,中國越來越大,如果還不謹慎一點,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上一代選擇賺輕鬆的快錢,幾乎只跟中國來往。現在我們的政府不但沒有意識到繼續這樣做所產生的危機,甚至還想強化台灣與中國的經濟一體化,然後說如果不支持這樣的政策,難道要鎖國嗎?但只跟中國來往而斷絕了其他國際交流,如果這不是鎖國,什麼才叫做鎖國呢?政府也說,別怕競爭,但是過去中國從台灣學到了製造業的一切,現在開始要跟我們學服務業的一切,這是競爭還是賣國?真的要競爭,眼光不是應該放在上面那張圖最左側的那些市場嗎?

競爭能讓自己變強,過度依賴則讓自己逐漸消失。韓國過去十幾年之所以變強,是因為他們出去跟全世界競爭了。台灣過去十幾年之所以在全世界的舞台上逐漸消失,則是因為太過於依賴中國。

相關文章:


2014-03-27

台灣失去與國際接軌的能力 正是因為太依賴中國

原發表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台灣失去與國際接軌的能力 正是因為我們太依賴中國

我們的教育有很大的問題,每個人的大腦中都裝滿了許多的知識,但是卻又極度缺乏想像力,這就像是一塊肥沃的土壤,但是沒有水源,結果還是長不出任何作物一樣。

我們似乎有著過動的傾向,受不了順其自然,總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不然就是不夠努力,我們等不了讓事情自然發展,一直在追求最高效率以免錯失先機,輸在起跑點上結果好像總是中途就開始落後。我們也一直在探尋一個標準答案,以至於其實已經有一個不錯的答案出現了,我們也刻意忽視並且認為應該還有一個更好的在後面。

我們的學習過程就是如此。我們認為把九九乘法表背起來最有效率,可以一下子就將小孩加減乘除的運算能力往前推進好幾個月,沒有人在乎數學觀念的養成,以至於碰到陌生的問題就不知道怎麼解。一大堆小孩去學了心算、快速記憶,希望可以更有效率地學習,但是我們的學童花在功課上的時間,如果說是全球第二大概沒有國家敢說自己是全球第一。因為要效率,所以我們的教學只能制式化,無論是教學方法、教學進度、測驗方式,然而我們卻忽略了讓大家都一樣其實是最不公平的,而且出了課堂就坐以待斃。總之,我們就是要快,要標準答案。

我們不只有考試要標準答案,甚至連學習目標也有標準答案:第一名。台灣是一個最崇尚標準答案的國家但是教育的良率卻最低,因為除了第一名以外,其他的都被認為壞掉了,甚至考了全班第一名還不夠好,全校可能排不到前十名,而所謂的第一志願,重點根本只有「第一」而沒有人在意「志願」。

找工作的時候,我們也還在找標準答案,景氣好的時候大家都想去大公司,薪水好、名氣大,名片亮出來好像還帶著耀眼的光芒;景氣不好的時候大家都想考公務人員,薪水好,鐵飯碗,連找另一半都帶著優勢。

甚至我們連國家的發展,都是在找標準答案,像是之前我們賭上了兩兆雙星,然後市場告訴我們這兩個答案都錯了。那麼,現在我們的標準答案是什麼呢?中國。

政府先是跟中國簽訂了ECFA,可惜實際帶來的經濟成效跟原本預估與宣稱的有極大的落差。最近,則又打算強行通過服貿協議,雖然爭議不斷,但是主政當局卻好像認為自己有足夠的遠見,就像當初蓋高速公路一樣,蓋了之後就能發揮在經濟上的好處,而目前人民的質疑都只是因為目光太淺短。但是政府這樣的自我感覺良好,很顯然是忘記了過去的遠見大多根本禁不起檢驗,台灣花費大量資源扶植的四大慘業以及遍佈全島的蚊子館就可見一斑。

不只有台灣政府有這種好像台灣沒有中國就會死的想法,還有更多企業界人士已經把中國當成信仰了。余杰說:「這些年來,最愛中國的,不是中國的百姓,而是臺灣的明星、商人、文人和政客。」此話一點都不假。的確,中國有很多的人,中國有很多的錢,中國成長率很高,中國到處都是機會。目前的中國,已經變成台灣未來出路以及經濟發展的唯一標準答案,在錢的說服之下,許多人相信中國提供的是滿滿的機會,不存在威脅。

於是當民眾或是即將受到衝擊的產業,對於台灣跟中國更密切的合作有所疑慮的時候,就開始有人會跳出來喊:「台灣失去了與國際接軌的能力」,彷彿整個地球只有台灣和中國。其實我們之所以失去與國際接軌的能力,正是因為我們太依賴中國,台灣與中國雖然語言可互通,但是文化上的隔閡可能比美國還要更明顯。我們在國際上踏不出去,是因為中國的阻擋和干預,但是解決方案卻是妄想著可以透過中國走向全世界?大家應該想想,如果台灣真要走向國際,跟各國簽自由貿易協定,阻力是什麼?

更有趣的是拿兩岸關係來談自由經濟,說是如果台灣不對中國進行開放,就代表著台灣商業環境的不自由,但是中國的商業環境自由嗎?外匯有沒有管制?外資投資有沒有限制?中國市場的參與者有沒有因為國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遊戲規則?

金融業界一直存在一個詭異的迷思,好像是台灣跟中國的關係越親密,我們就能夠成為陸資走向世界的一個踏板,同時也成為全球資金進入中國的一個管道。但是事實卻是,台灣在經濟上越獨立,跟香港就越不同,才越有機會成為中國與全球的金融橋樑。亞太金融中心的角色已經被香港拿走,台灣應該要找到自己獨特而不可或缺的地位才對。

在「標準答案」文化的洗腦之下,我們卻常常在標準答案中發現許多的矛盾。像是希望台灣成為自由經濟市場,但是卻無法努力跟世界各國的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反而選了一個最不自由的中國市場,綁成一個生命共同體。

而人民也存在著矛盾,大多數民眾都認為過度開放的自由經濟下,會有很多的產業受到衝擊,所以政府應該要有足夠的配套措施,並且盡力保護既有產業。然而有這麼多經濟安全受到威脅,卻又忽略了更大的威脅其實來自於政治。有哪一個國家的元首,看到另一個國家在演習的時候把滅掉自己的國家當成目標,卻一句話都不說的?

我們的確需要更自由的市場,自由到我們可以任意選擇通商貿易的對象,而不是只有中國,但是我們幾乎看不到政府在擴展中國市場以外的努力,讓才是讓我們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失去經濟自由的主因。

我們的確需要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在農產品、金融業等產業上有策略性的防禦措施,這在號稱最自由的美國也一樣會這麼做。但不能只是靠政府補貼,這樣做只是加速弱化這些產業的競爭力;也不是關起門來不讓別人進來就沒事了,因為就算產品、服務無法直接進來台灣市場,如果台灣的產業無法提供夠優秀的產品與服務,消費者是會自己走出去,在全世界找尋替代方案。

中國,真的是台灣經濟的鐵飯碗嗎?就算是,這個鐵飯碗,不會破嗎?能撐多久呢?我們繼續抱著這種鐵飯碗的觀念,真的沒問題嗎?台灣在日據時代依賴日本的強權,光復之後則是依賴美援,現在則依賴中國,台灣什麼時候才能斷奶而不再當一個媽寶呢?

2014-03-26

從數據來分析為何服貿是完全失敗的談判

政府告訴你的是...

台灣開放給中國:64項
中國開放給台灣:80項

看起來中國開放的項目比較多,所以告訴你:中國讓利給我們,服貿對我們真是利多於弊!

但是,政府沒告訴你的是...

台灣開放給中國:有89項沒有限制(台灣大敗)
中國開放給台灣:有42項沒有限制

台灣開放給中國:有8項不予承諾
中國開放給台灣:有50項不作承諾(中國大勝)

 臺灣方面的開放承諾文字雲。基本上重點就是:沒有限制。

大陸方面的開放承諾文字雲。基本上重點就是:開放但是不作承諾。

每一個產業,都分為四種服務提供模式,可以參考服貿協議的附件一、服務貿易特定承諾表。而許多產業,都可以看到在「跨境提供服務」和「境外消費」是「沒有限制」的。

2014-03-25

政府自己對服貿的效益評估:不顯著


政府在去年就發佈了「兩岸洽簽服務貿易協議對我總體經濟及產業之影響評估」報告,裡面有對61種產業進行評估,大略描述了產業的摘要、基本資料、協商成果、影響及效益分析,以及因應與輔導計畫,而且大多有分為台灣和中國兩方來討論。大家其實可以下載全文來看,我稍微整理了一下,做成10頁的簡報:




2014-03-24

其實你不知道真正的台灣主流民意


我們都知道民意調查會騙人。例如說,你現在去調查馬英九的滿意度,我絕對相信大概只有10%。但是你如果換個問法,答案會截然不同,例如你不要問:你對馬英九是否滿意?而去問:你是否同意馬英九下台?我想希望馬英九下台的比例,甚至不到四成。

差異在哪裡?對馬英九不滿意,不代表就不是馬英九的粉絲。可能大多數的老婆都對老公不滿意,畢竟人總是有缺點的,但是會離婚嗎?不會,晚上還很恩愛。不滿意,可能就只是希望對方可以表現得更好,但是其實是死心塌地在支持著的。

當然,馬英九老了,臉醜了,肌肉垮了,真的要迷倒多少師奶也的確不是那麼容易,至少跟金城武比起來實在太不具有吸引力了。所以馬英九真的那麼多支持者嗎?那也未必。但是要注意了,即使不支持馬英九,即使他們真的認為馬英九爛到爆,現在辦投票,還是會有死忠的藍營支持者「含淚」也要頭給他。啊不!是投給他。

好啦!那既然如此,馬英九應該也只能拿到三四成左右的支持,還有另外六七成的人會希望他下台吧?如果綠營加上中間選民,差不多是這樣呀!你實在太樂觀了,你小時候有沒有遇過班上的班長或風紀股長真的很爛、很遜的?你會想去換掉他嗎?你現在在讀書、在上班,遇到很爛的老師或上司,先不談能不能,你會有想去換掉他的衝動嗎?大多數的人都很懶,很宿命,認為這就是命運,算了吧!甚至連綠營支持者,都不見得會去希望馬英九下台,為什麼要搞這種不知道會怎麼發展的風險事件呢?不確定性太高的東西,台灣人是死也不想碰的,不然怎麼會那麼多人去考公務員?不然怎麼會醫學系、法律系的分數最高?穩定啊!

人都是自私的,基於自私所做的決定再正常也不過了,所以當自己買了房子之後,不會有人希望房價下跌,那些買不起房子的人去死都不關我的屁事。所以當自己有了一個安穩的工作之後,怎麼會容許有人去搞什麼追求程序正確以及公平正義的抗爭呢?這些人真是吃飽太閒,才會惹事生非,被警察打了,活該。

不信?你可以身邊去問一圈,看看有多少人,是認為那些學生被打很活該的。我問過,越老的就越認為學生是活該的,資產越高的就越認為學生是活該的,工作越穩定的就越認為學生是活該的。終於我才懂了,在台灣什麼都是屁,為自己好才是正義。

然後我再去看看,那到底哪些人像我這樣笨笨的與眾不同?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年輕人,年紀比我輕但是可能看的書比我多、思想比我透徹的那些讓我自嘆不如的年輕人,他們不但支持,理解,甚至在這次的學運之中不顧代價奉獻一切。此外,還有創業家,那些明明知道失敗機率很高但是願意憑自己的實力跟整個不友善的環境對抗、競爭的勇士們,平常都看他們把一天當成三天來用,拼創業拼到幾乎沒假日、沒感情、沒家庭、沒健康,但是,這次他們竟然放下手邊的事業,那真的是他們僅有的,是事業耶!不是一份再找就有的職缺而已!但是他們放下了,投身、奉獻。

然後他們就被一堆人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中的警察拿著盾牌和警棍打著高舉雙手表示和平的他們,然後說著:活該!這時候我才猛然發現,這才是台灣真正的主流民意啊!廣大的民意根本不要改變,或是更精確一點來說,大多數人,完全,不願意,為了變得更好,付出一丁點的代價。所以知道為什麼我們不敢統,也不敢獨,然後只好選擇一條最峱的「維持現狀」的路了嗎?

所以我真的錯了。我本來以為,怎麼會有這種政府吃定人民呢?對於人民的訴求完全不肯回應,每次出來開記者會就是不斷地答錄機式跳針跳針叫我姊姊。這根本就是錯誤的想法啊!真的不是政府吃定人民,而是有更大一群順民在當政府的靠山。

就在我發現了真正的台灣主流民意之後,我在臉書上大罵了一聲鬼島,卻有臉友跑來說:「為何您要說自己的鄉土是鬼島?」GOD!我真的快要崩潰了,只好回了他一句:「如果你只會難過我說的鬼島而不會難過這個鬼島上面發生的鬼事,我不會同情你的難過。」

然後,終於瞭解到了,為什麼昨天晚上會有這麼激烈的衝突,而且真正的衝突,根本不在行政院週邊區域,而在某些人的心中。

其實,不是暴民出現了,是順民被嚇到了。

2014-03-19

決定贊成或反對服貿協定前,你該?

網路上有很多關於服貿協定的懶人包,但是包含台大經濟系鄭秀玲主任的投影片,其實都不怎麼理想,有許多令人不解之處。面對這種議題,我的看法是這樣:


在表達自己的立場之前,其實你真的應該要去了解一下你贊成了什麼或反對了什麼。不要偷懶只看懶人包,你可能會被有心人士刻意誤導,建議直接看協議的文本與附件。我也分享了一些問題和資訊,提供大家在思考的過程中可以參考:

2014-03-07

勞工,你被加薪收買了嗎?

原文刊於UDN專欄:勞工,你被加薪收買了嗎?

這陣子,我漸漸感到一股暖意,但是並沒有讓我在寒冬之中舒服一些,反倒比較像是一隻青蛙在一大鍋正被煮著的水中所感受到的那種不懷好意的溫暖。對,勞動部成立了,總統都站出來呼籲,企業要加薪,台北市政府甚至也幫底層雇員加薪,好像我們的日子可以好過一點了,真的是這樣嗎?

這篇文章,我不打算跟我過去的寫作一樣,拿出一大堆數據來證明些什麼,我只談感受,很主觀,但或許比那些讓政府看不出勞工生活痛苦在哪裡還以為是錯覺的數據還要貼近大家的生活一點。我家旁邊的便當店,去年漲了五元,今年再漲十元,新開的麵店直接把這十五元的漲幅再加上十元當成定價,而消費者物價指數跟死人的心電圖一樣,所以我真的不想談數據了。

知道怎麼用最低的成本,讓一群奴隸為自己工作嗎?一開始,一個奴隸給他三碗飯,讓他睡八個小時,他過得下去,那好。接下來,給他兩晚飯,讓他睡六個小時,觀察一下,好像有點過不下去了,但是差不多是負荷的極限,那就這樣好了,一個奴隸的運作成本就是兩碗飯和六個小時的缺席。

但是,不是每個人的受虐極限都一樣,兩碗飯和六個小時的睡眠有些人可以承受,有些人不行,有些人甚至會生病死掉。死掉的奴隸也是損失,要精打細算才行,不過影響也不算太大,比較可怕的,是那群忍受不了的奴隸,團結起來想要反抗,不願意再當奴隸了。

這時候怎麼辦?多給他們一點,直到他們不再想反抗就好。於是給奴隸兩碗飯,再加半顆滷蛋,中午多休息一個小時,有些奴隸就因為這一點小惠,感動到謝天謝地,而忍受不了這種勞動條件的奴隸也少了,於是奴隸不再成群結黨,安份繼續當奴隸。

知道嗎?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那些加薪,就是那半顆滷蛋而已,甚至中午多休息一個小時的那個條件,還不願意給我們。聽聽看勞動部部長怎麼回應週休二日的立法:「希望先鼓勵企業響應周休二日,形成風潮後再立法。 我也很想要求潘部長,你要不要等到立法之後再領你部長的薪水?畢竟,潘部長日前去新竹參加就業博覽會的時候發現薪資有上升,認為是國際景氣回溫所致,那潘部長之前當主委的時候貢獻到底在哪裡?

勞工們,不要再把自己當一個奴隸了,可以嗎?

對,我們的生活裡面有好多小確幸,大家可以為了吃到一支不知道有沒有草莓成分的粉紅色雙淇淋開心半天然後在臉書上分享照片跟朋友炫耀,然後忽然忘記了我想要換一部安全一點的車但是不知道錢從哪裡來,也忘記了我希望可以盡點孝道讓父母可以出國玩但是不知道錢從哪裡來,更忘記了我希望可以栽培子女但是剛好他們的興趣很昂貴不知道錢從哪裡來。奴隸往往只會記得自己累得半死,還被嫌棄不夠認真。奴隸,真的是台灣勞工想要的身分?

好像真的是。過去一週,倫敦地鐵罷工,法國計程車罷工,南非礦工罷工,印度醫療人員,日本工會聯盟也醞釀罷工,連中國廣州運鈔員都罷工。知道嗎?你用罷工去Google新聞,每一條都是國際新聞。我都搞不清楚是台灣的勞工太幸福了還是太奴化了?抑或是我們台灣自己的罷工新聞都被和諧掉了?

雖然工會法才剛修正過不久,但是除了台鐵和中華電信,也沒看過哪一個工會夠強大。如果勞方無力與資方抗衡,勞資雙方沒辦法平等協商出合理的薪資,那目前奴隸般的現況終究難以有所改變。

別對那5%、10%的加薪心滿意足,那真的就只是半顆滷蛋而已,勞工應該討的,是透明的資訊與能夠跟資方一起坐下來談的機制。如果公司真的沒賺錢,勞工有權知道,想走的就走,願意留下來一起打拼的自然就會共體時艱。如果公司有賺錢,勞工也有權藉由工會與資方協商出合理的分潤比例,拿不到,就罷工!

不過,就我的了解,台灣勞工的選擇是寧可當個奴隸,而不願意失業。然而,這次我真的希望我是徹徹底底的看錯了。

2014-03-06

企業別當吸血鬼

Source

越來越發覺台灣的企業,在世界上根本沒有競爭力可言了。

台灣規模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值佔了加權指數一成左右的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數度談論到匯率政策,認為匯率不放手貶值,出口就不會好,失業率會增加,沒工作,薪水不漲,就算台幣強勢而使物價維持便宜,大家還是買不起。難道,台積電只能靠台幣的貶值?

只有這樣嗎?根據經濟部2012年的資料,台積電用電量超過38億度,政府補助21%,光是電費補助就23億元。此外,2012年台積電合併營收5062.5億,但卻只繳了130億的稅。的確,從財報上看起來,台積電是一家值得投資的好公司,但是如果台幣升值10%,電費不再補助,更取消所有的租稅優惠,台積電真的還有什麼競爭力嗎?我很懷疑。

匯率、租稅,水電。為什麼要給這些企業這麼多優惠?如果有一家公司賺了一百億,以17%的稅率來算,應該要繳17億的稅。但是有些人認為,與其把錢上繳給比較沒有效率的政府,不如將錢留在更能積極運用的企業身上,如果減稅到只要繳10%的稅,那麼這家公司就多了7億的資金,可以拿去聘更多的員工、蓋更多的產房、從事更多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

但,問題是我們並沒有看到企業享受了優惠之後做了這些事情。

企業總是覺得自己找不到理想的人才,但是也不願意自己培養,於是就把腦筋動到大學身上去了。在媒體上,企業總是訴說著現在的大學生畢業之後進了職場根本就不能用,於是就要求政府應該降低學用落差,期待著可以把大學改裝成完全為企業量身打造的人力培訓中心,企業就可以省去栽培所需人才所應該付出的成本與風險。

企業也覺得自己在跟國際上的對手競爭的時候,好像總是少了一些關鍵專利或是最新技術,但翻開每一家公司的數據,研發費用卻低到幾乎快要看不到了?從業界出身,目前成了首任科技部部長的張善政當然也瞭解這個情況,於是提出了以後台灣的科學研究,應該需求導向,滿足產業的需求,為經濟的發展貢獻一份力量,聽起來像是促進產學合作,但看起來更像是由產業界來命令學術界,我想要什麼,你就得研究什麼。

(延伸閱讀:科技部殺了台灣科學研究?

人才不培養,科技也不研發,而且竟然以低廉的人力成本為傲,這種產業說多有競爭力,真的可笑至極。

知道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嗎?首先,在人力的部份,大學四年的教育,將會變成栽培出一個只為了符合特定企業所需求的人力,而不是讓這個大學生掌握了基礎的學識,擁有自學的本事,將來有能力因應任何產業的變動。但是從大一入學到大四畢業之後,產業可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本的人力需求可能消失了,於是學用不符的大學畢業生比原來更多。過去台灣在生技產業就已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結果相關科系的學生到最後都只能當健康食品的業務。要知道,在現代產業快速輪動的情況下,大學教育不去奠定紮實的基礎,反而變成職業訓練的一環,其結果就是在一個產業生命週期結束之後,會連帶拖著一大堆人陪葬。

那麼在學術研究的部份呢?只根據產業的需求做研究,台灣的學術研究將會完全的在基礎研究空洞化,而一個沒有完整系統的學術研究,其實就是死路一條。舉例來說,沒有數學家,能發展Big Data嗎?沒有物理學家,又怎麼發展太空科技?連物種都不會分,怎麼把我們幸運擁有的生物多樣性運用在生技產業上?不是產學不該合作,但應該是國家的經費去支持那些看起來沒有產業願意支持的基礎研究,而應用性的研究領域,則應該由產業界出資,這才是「使用者付費」。許多人卻認為台灣的資源不足,也只能放棄基礎研究,但卻不去檢討為什麼產業自己卻不肯投資自己?

從來就只有科學研究強盛的國家,從而衍生出了強大的創新產業。沒有看過不願意栽培人才也不願意投資研發的墮落產業,能夠創造出什麼經濟奇蹟。如果我們的企業還要持續這樣吸血,不願意投資,也不願意承擔風險,那我只能祈禱這些企業趕快爛掉,然後看看台灣還有沒有另一個再起的機會。

2014-03-03

轉載文章的層次

12小時前的半夜,Sprinkles & Suits這個Blog張貼了新文章『請拋下你的『速成』心態 - 在美國,我見識到了沒有速成心態的孩子,是怎麼努力的。』。清晨,這篇文章就被複製貼上到了幹什麼網摘

(已將廣告欄位遮蔽)

而幹什麼網摘又在CMoney的追訊上面有RSS分享,於是:


CMoney也把這一則分享在Facebook上


接下來,愛瘋誌分享了CMoney粉絲專頁上的資訊:

(已將廣告欄位遮蔽)

好,連續五層,在第二層不知道有沒有經過原作者授權的轉載後,後面的CMoney、愛瘋誌基本上就沒有去追查原始出處是哪裡。我很懷疑這整個流程有誰真的去徵求原作者同意了?如果有,為什麼不寫明?如果沒有,那就是盜文。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