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5

柯文哲的白色恐怖:站在築起高牆那一邊

圖片來源
柯文哲踏入政壇之後,曾經出過兩本書,都以白色的力量為名,一本是「白色的力量-柯文哲:我改變不了四季的變化,只能讓其盡善盡美」,第二本則是「白色的力量2—改變成真:柯文哲的城市進化論」。但是如今,這股白色的力量,似乎也有成為了新一代白色恐怖的跡象。

這邊可能要先講一下,為什麼國民黨政府迫害人民的過程會被稱為白色恐怖,其實跟柯文哲也頗有相似之處。在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當時原本年輕人由支持國民黨政府所代表的「白色祖國」,轉為靠攏共產黨政府所代表的「紅色祖國」,國民黨政府為了鞏固政權,在1949年制定了《懲治叛亂條例》,而這部「特別刑法」不只限制了言論自由,採用軍事秘密審判甚至沒有審判,也讓當時許多意見領袖、學運人士以及根本無關的人民遭到逮捕與槍決,這也就是後來的白色恐怖了。

其實,白色恐怖最可怕的不是有幾個人死,而是所有的人都再也不敢講話,深怕一不小心,就被抓走了。可能有人會覺得,至少有一個《懲治叛亂條例》在那邊,依法行政,也沒什麼不對。其實,當時既不是法治也不是政治,而是人治。

剛好是柯文哲就職三周年,柯文哲在記者會上也侃侃而談他對勞團上街抗議修法的觀點,例如他認為:「圍牆的鐵欄杆是否要拉高,應該可以改善,不然每次陳抗被迫要用大量人力當盾牌,有交代警察局長要跟中央商量,像行政院聯合辦公大樓、立法院的圍牆不可以一翻就過去」。

柯文哲還說:「陳抗是人民權益,但不能走到一半堵住幹線交通。柯更嗆勞團,若只有1、2分鐘快閃,會當作是kuso,但從晚上6點到晚上12點,已經搞了6小時,坦白講,警察累了,沒辦法再陪著玩下去,自由以不侵犯他人自由為自由,市府尊重陳抗自由,但陳抗者不應妨礙別人的自由,難道公權力要假裝沒看到嗎?」

有趣的是,柯文哲自己辦活動影響交通就可以,勞團影響交通就不可以。今年元宵節,中華路封街遊行,從中午到深夜,媒體詢問對交通的影響,當時柯文哲的回答是:「選禮拜六,不是上班日,只是辦大型活動都會碰到交通問題,這是台北市長期以來的問題,本來就是兩難。」更不用提,過幾天的跨年活動,交通管制時間是晚上七點到凌晨三點,不論範圍或是時間都比勞團的抗議活動影響更大。

其實,會有這種雙重標準,也就只是因為就柯文哲來說,他認為不管是元宵節或是跨年,對他來講是必要的,所以警方再累、台北的交通影響再大,都沒有關係,簡單來說就是犧牲小部分人可以造福大多數人,一種「Greater Good」的概念。

但是勞團的陳抗呢?相較於反年改團體、愛國同心會的游擊與長期滋擾,柯文哲處理了嗎?沒有,柯文哲只看到勞團是個麻煩,眼不見為淨。

如果柯市府真的尊重陳抗自由,應該以公權力要求警方保護陳抗民眾,維護他們合法陳抗的權益,而不是以公權力限制陳抗民眾的行動自由,以丟包的方式剝奪陳抗的權益。民眾與公權力最大的差別在於,民眾只要法律沒說不可以做的就可以做,法律有規定不能快閃嗎?沒有,所以勞團以快閃的方式進行陳抗有什麼問題?而公權力則必須依法行政,但是介壽派出所所長蔡漢政卻沒有提出法律依據就逮捕了陳抗民眾與律師。公權力真的假裝沒看到法律。

執法者如此不懂法、也不尊重法,對於現場提供民眾法律諮詢的律師所採取的逮捕行為,其實就是對法律最大的污辱。如果現場的律師有違法,提出依據進行逮捕,當然是應該的。但是,沒有提出依據,且比警察更懂法的律師在現場也可以適度防止陳抗民眾過激行為而觸法,其實也是一道防火牆,但是這樣的行為卻似乎被柯市府的公權力視為敵對,柯文哲或許並不在乎法律,也不在乎民眾權益,而只是為所欲為的「人治」。

柯文哲說「自由以不侵犯他人自由為自由」,其實就是一句幹話。一群人有參加跨年活動的自由,另一群人有交通的自由,跨年活動的自由侵犯了交通的自由,柯文哲打算怎麼做?所以問題並非勞團侵犯了他人的自由,因為勞團有陳抗的自由而且也申請獲准,公權力該做的不是侵害陳抗的自由,而是陳抗者有其言論自由,受影響的人也有其言論自由,公權力必須同時確保任何的觀點都可以自由發聲,同時也必須維護各方的安全。

畢竟,如果柯文哲想要的是完全不影響到別人的陳抗,那其實就是不想要任何有效的陳抗。

就此看來,柯文哲選擇的是一條最錯誤的路。柯文哲不願站在雞蛋那一邊,而站在築起高牆那一邊,柯文哲不按照法律來執行公權力,而按照自己的好惡來進行人治,柯文哲的白色力量,似乎也產生了獨裁者的進化,變成了柯文哲的白色恐怖。

柯文哲需要重修什麼叫做民主法治,因為他的言行,顯示了他過去受到的黨國教育,讓他對於人權自由與依法行政有著極為錯誤的認知。

2017-12-03

台灣,一個沒有緩衝的島嶼

Photo Credit: Guilherme Yagui

我們每個人大概可以憋氣一分鐘。

所以我把你的頭塞進水裡,每隔一分鐘才讓你出水面喘口氣,不多不少剛好十秒鐘,繼續把你的頭塞進水裡。你會不會死?


我真的沒有想要你死的意思,但是如果不幸的你剛好某一次出水面換氣的時候嗆到水,那大概就沒救了。一次,你就沒救了。

我想台灣那些資方也真的沒有要勞工死的意思,給年輕人26K起薪,台灣平均每人月支出是21K,台北稍微高一點25K,基本上都是可以活下去的。不幸剛好被資遣,那大概就跟嗆到水一樣。

我想台灣那些資方也真的沒有要勞工死的意思,讓有家庭的員工工作十二個小時,早上七點到晚上七點,扣除睡覺時間還可以跟家人相處五六的小時,真的很夠,當老闆的基本上都沒這麼爽。不幸剛好小孩或長輩很需要人照顧,那大概就跟嗆到水一樣。

台灣人很喜歡站在懸崖邊,走路走在一個稍偏個一步就會被輾斃的地方而神色自若,在餐廳能讓你全身90%三度燙傷的一鍋東西從你旁邊經過你都覺得很正常,你一定知道要買的房子有什麼豪華公設但是你真的不清楚你要買的房子安不安全。我們不給自己留餘地,留那個很奢侈浪費的緩衝根本是笨蛋,別人當然也不會留給我們。

很幸運的,我們到現在都還沒嗆到水過。

喔!那些嗆水的,我們社會都說那是自作自受,每個人都站在鋼索上笑著別人往下掉。

2017-10-29

為什麼那麼多人熱心想要幫你投資,但是理財卻只能靠你自己?

Photo Credit: Chris Potter 
很久以前,有一位網友傳訊給我,說他的公司當年賺了不少錢,年終獎金發了十個月,加上績效獎金,等於額外多拿到了超過一年的薪水,問我有沒有什麼投資的方法可以讓他靠這筆錢,往後每年領到相當於年薪的被動收入,那他就可以退休了。

我回覆他:既然你公司目前情況這麼好,而且你還能領到績效獎金,也證明你的專業能力很好,那對你而言最好還是認真把本業做好吧!如果你這次領到的有一百萬元,透過一些投資工具,每年能拿到的被動收入大概只有三到五萬元之間不等,其實是遠遠跟年薪不能相比的。但是如果理財得宜,又很幸運在未來十年都能有這麼理想的收入,那麼要累積到足夠的資產,賺取相當於年薪的被動收入,就比較有機會了。如果真的有什麼投資方法可以一年賺一倍,那些樂透的得主不就等於每年都可以中一次樂透了嗎?

更重要的是,如果真的是要打造每年可以產生相當於年薪的被動收入,那最基礎的資訊包括:
  1. 目前可以用來投資的閒置資金有多少?已經有100萬或500萬,是差很多的。
  2. 自己的投資風險承受度如何?只能承受10%的損失和可以承受50%的損失,投資組合會很不一樣,預期報酬當然也不同。
  3. 目前的生活支出情況如何?如果年生活支出只有50萬元,但年收入有100萬元,也許被動收入的目標不見得要是100萬元。
  4. 未來的生活支出有沒有什麼變動因素?例如未來會生小孩、會貸款買房,那麼就會直接影響到可以投資的資金額度,規劃的時候如果能考慮到這些變動,會更完整。
  5. 對「退休」之後有什麼規劃?如果退休之後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那麼對支出的衝擊是什麼?是可以繼續有收入?還是會有比工作時更多的支出?這也會影響到什麼時候真的可以離開工作。
那位網友說,他還真的沒有想到這麼仔細,大概是被意外之財沖昏了頭,卻沒有把最基礎的問題想清楚,會先把錢存起來,想清楚之後再投資。

不會理財就想要投資,就像是還不會走就想要飛。

其實這位網友的情況,也就是大多數人的寫照:平常不見得真的會仔細思考理財的問題,直到「需求」突然出現了,卻直接想要透過更進階的「投資」來解決問題,像是突然發現自己很缺錢,那就想投資賺大錢,或是意外拿到一筆錢,也想要投資賺到更多的錢。

想要投資賺更多錢還算是比較好的。大家應該都知道,有許多樂透得主很快就把自己的意外之財花光了。沒有適當的規劃,就算中了上億元的樂透頭獎,也可以在兩三年內花光光,但是如果規劃得當,每天住五星級飯店應該也不成問題。為什麼差異會這麼大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懂理財」,也就是對自己的收入與支出完全沒辦法掌握,更沒有去想辦法降低那些無法預測的風險所帶來的衝擊。

很多人都以為,只要懂得投資,可以賺到很多錢,理財根本不重要。其實透過投資每年可以賺到五百萬,跟擁有一份高薪的工作每年可以賺到五百萬都是一樣的,甚至透過投資賺錢,每年的報酬比工作收入更不穩定。但是沒有把理財規劃做好,每年賺五百萬的人可能累積的資產還不如每年賺一百萬的人,甚至花的錢比較多,但是生活卻未必過得比較幸福。

所以懂得怎麼理財才是最重要的基礎,而投資則是讓理財可以更有效率達成目標的方式之一。但是問題是,「好好理財」是對自己有利、對他人沒有好處可言的行為,而「鼓勵你投資」則對你未必有好處,但是別人則可以趁機賺錢的好手段,所以你可以發現整個金融產業都在鼓勵你投資,連原本應該幫你控制風險的保險公司都設計了投資商品給你,但是有多少金融從業人員真的在乎你有沒有好好掌握好你自己的收入與支出?我想大概沒有。

幫你「投資」是有利可圖的,所以有很多人會幫你。幫你「理財」沒有好處,所以這件事情你就只能靠自己。

所以我在規劃課程的時候,其實一開始並沒有將「投資」規劃進去,因為對小資族來說,在還沒有理財的基礎,就談到投資,其實是相當危險的,所以那應該是在學會理財之後更進階的一堂獨立課程。不過在問卷中,有相當多的人希望多介紹一點投資的部分,所以我也會介紹一些簡單的投資工具,以及最基礎的投資規劃。

簡單來說,如果先上完前半段的理財課程,那麼有一些閒錢可以投資的情況下,按照後半段所介紹的方式開始進行投資,則不至於走火入魔,變成了投機,這才符合我的預期。因為我看過太多人為了追求高報酬,一開始就走投機的模式想要快速在短期內賺取巨額報酬,結果全都慘敗,無一例外。

如果你想要的是每年20%以上的報酬率,那麼我幫不了你,而且我認為你應該很有被騙的天份,這樣的報酬率有多難呢?簡單來說,這是巴菲特過去半個世紀的平均成績。但是如果你的期望沒有這麼不切實際,而可以接受更長期的投資規劃,讓自己的資產以平均每年7-8%左右的報酬率成長,那麼我應該可以幫上忙。

如果你認同以下這三點:
  1. 理財這件事情靠自己最好。
  2. 沒有打好理財的基礎,貿然投資其實更危險。
  3. 合理的投資預期報酬率,不太可能超過每年10%。
歡迎你加入這次的課程,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

https://hahow.in/cr/168-financial-class

2017-10-26

情侶理財要先思考這三個問題-金錢觀差異越小,越能甜蜜到老

出處:pakutaso
有一件不能否認的社會現況,那就是台灣的婚配已經不再是社會階級流動的管道了。說白話一點,就是有錢人只會跟有錢人結婚,窮人只會跟窮人結婚,過去透過結婚「少奮鬥三十年」或是「麻雀變鳳凰」的現象,如今已經相當罕見。

這種「門當戶對」的情況,不見得是因為有錢人看不起窮人、不肯跟窮人交往,而是有錢人的生活環境和窮人有很大的差異,自然認識的機會就少了,要有跨越階級的婚姻,當然不容易。而這種環境所造成的「婚姻隔離」,恐怕也難有所突破甚至逆轉。

然而,就算是「門當戶對」,也未必金錢觀念是一樣的。不管是有錢人跟有錢人交往,或是窮人跟窮人交往,其實最容易產生爭執的,往往就是金錢觀念的差異。有人說,貧窮夫妻百事哀,因為資源不足所產生的分配爭議的確會比較多,但是如果金錢觀念一致,彼此互相認同分配的處理方式,其實未必會有太多爭吵,甚至彼此都了解資源不足的現況而能「共體時艱」,說不定更能安貧樂道。

可是如果金錢觀念差很多,即使資源很豐富,也可能因為對於豐富的資源該如何安排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而有很嚴重的衝突發生,尤其一方覺得明明資源很夠,為什麼不肯善加利用,而另一方卻覺得資源永遠不夠,當然要保守使用,以備不時之需。其實不同的金錢觀都有其背景,大多沒有對錯,只有不同。但是這些不同往往會以是非對錯的絕對判斷來影響雙方的感情,這才是最讓人覺得惋惜的地方。

有些比較有認知的朋友,在婚前會先請教我關於婚後的理財有什麼建議,我會請他們思考三個問題:

1. 能不能接受另一半有長達半年甚至一年的失業?

有時候因為產業興衰或是經濟景氣,在數十年的職業生涯裡面,很有可能會遇到被迫轉職或失業的情況,這未必是個人能力或態度的問題。但是,對於這種「意外」,是否能夠接受呢?如果不行,是不是只將對方視為一台不能故障的提款機?甚至,更進一步去思考:如果對方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要追逐夢想或創辦事業,自己是不是願意成就對方,一肩扛起家庭的經濟重擔?這個問題是雙方都得要自己問自己,然後也要互相溝通和協調,例如二十歲到三十歲先由其中一方完成留學的夢想,三十到四十歲再由另一方完成創業的夢想。

2. 雙方在一起,在職涯發展上有沒有機會互相幫助?

情侶或夫妻未必會在同一個產業,但是換個角度思考,如果「結婚」是一次的「創業」,兩位「共同創辦人」對這個家庭各能產生什麼貢獻,不就變得很重要了嗎?舉例來說,如果其中一方是很厲害的講師,另外一方能不能擔任經紀人的角色?如果其中一方是很厲害的企業公關,另外一方能不能在媒體業給予支援和建議?如果其中一方正在創業做生意,另外一方剛好在其他公司擔任採購主管,能不能提醒做生意的一方,採購所在意什麼?該怎麼選品、報價、並且成交?

在不違反法律與職場倫理的前提下,雙方未必要是同一個產業,但雙方所擁有的專業,是不是能幫助到對方呢?這樣的幫助,不但讓雙方都有實現自我的機會,也能共同為家庭爭取到更多資源。所以,兩位「共同創辦人」如果能互相合作,絕對比兩個人各自單打獨鬥,更能讓這個家庭在事業上成功。

3. 如何透過持續的溝通讓雙方的金錢觀越來越接近?

有的家庭從小不送禮,有的家庭拜訪親友一定送禮,這筆錢該不該花,有時候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也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而是習慣的不同。送禮還只是小事,有的家庭視任何的投資都是賭博行為,有的家庭認為買房子才能存得到錢,像是這種重大的財務決策,有時候吵起來甚至不只是兩個人,而是兩個家庭都淪陷了。遺憾的是,許多觀念平常如果有機會好好溝通,彼此的金錢關就會越來越接近,但是往往要等到有事件突顯了雙方金錢觀的差異,卻已經來不及溝通,而直接進入辯論與爭執了。

所以最佳的做法,就是一起看一本理財書、一起上一堂理財課,重點不只在於學習裡面的知識,更是將內容作為互相了解彼此金錢觀的一個媒介,透過這些資料來溝通彼此對同一件事情的觀點是不是一致?如果不一致,又是差在哪裡?例如,有的人比較在乎風險,有的人則比較在乎報酬,那是不是各司其職,在乎風險的人就負責儲蓄的管理,將儲蓄規模維持在一個能讓自己安心的水準,而在乎報酬的人就負責投資的管理,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賺取報酬。能溝通的金錢觀,就互相理解,不能溝通的金錢觀,就各司其職,互不干涉。因為金錢觀沒有絕對的對錯,更常是一種取捨,所以不需要也不該要求對方一定要聽自己的。

如果你們是嚴肅交往、甚至是論及婚嫁的情侶,或是新婚夫妻,我推薦你們「一起」來上我的課程,重點不在於你們會從中學到什麼,而是將我的課程當作一個媒介,讓你們能好好溝通與瞭解彼此的金錢觀,你們可以不認同我說的觀點,如果你們有自己的想法而且非常契合,那也是一件好事。但你們也許會一起被我說服,在將來牽手相伴的人生旅途上,就能有著更相近的金錢觀,這也代表的更融洽的合作與更少見的爭吵。而且,如果你們「一起」上這堂線上課程,也只需要付一筆費用,是不是很划算呢?

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https://hahow.in/cr/168-financial-class



2017-10-24

先有對的生涯規劃,才有對的財務規劃

Photo credit: Ken Teegardin
很多人因為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希望可以透過投資而快速致富,就能夠早日退休,脫離苦海。如果那份不喜歡的工作收入很高,那其實不用投資也能在還算年輕的時候退休,過去有許多的竹科新貴就是這樣。

就怕工作不喜歡就算了,收入還很低,要靠投資賺到一大筆錢,難度也很高,因為本金少,就得有很高的報酬率,這麼一來就很容易陷入投機的陷阱,而不是在做投資了。

這就是錯誤的生涯規劃,進而產生了錯誤的財務規劃。

那什麼是對的生涯規劃呢?簡單來說,就是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因為喜歡所以有熱情,即使廢寢忘食也不覺得辛苦,越做越專業、傑出,因此能獲得不錯的收入,拿出一部分的閒錢出來做財務規劃,只要按部就班地投資,讓複利發揮作用,經過一段長時間,就能夠累積到可觀的資產。

我知道,這樣的人很少,是少見的人生勝利組,又有喜歡的工作,生活過得又開心,還能有不少的資產可以不必擔心錢的問題,簡直太令人羨慕了。

這樣「對的循環」,大部分的人都卡在第一句: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的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做什麼,只知道自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但是也不願意或是不敢離開這個工作,因為沒有足夠的儲蓄,也並不擁有專業技能。

關於怎麼找到自己的天賦與熱情,有很多書籍在探討這個議題,我在這邊就不多說了,我要提醒的是:如果你真的不喜歡現在自己的工作,你也知道要靠投機而致富其實難如登天,那麼你到底有多努力在找到自己的熱情與天賦?因為這才是對的生涯規劃以及對的財務規劃最基礎的部分。

舉我自己的經歷當例子,我喜歡的是寫作,你現在正在看的這篇文章就是我正在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問題是,寫作這件事情能賺錢嗎?我也不知道,我就一直寫一直寫,寫到有一天變成了專欄作家,再有一天進了媒體當上主編。我的工作並不輕鬆,常常是做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但是幸運的是,我可以做著喜歡的工作同時又獲得還可以養家的收入。

如果你有一個很有熱情的興趣,你願意給自己多少年的時間,從興趣變成有機會找到兼職工作,從兼職工作再繼續努力到可以找到全職工作呢?

當你做著自己很有熱情的工作,你只希望你可以有機會一直做下去,就像巴菲特已經是世界數一數二的富豪,但八十幾歲的他也沒有退休,因為那就是他想做的事情,只是剛好是投資。

當你做著自己很有天賦的工作,你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接近無可取代的程度,你在專業上的價值能夠為你帶來不錯的收入。於是,不管哪個領域,你都可以賺到不少錢,音樂、體育、烹飪、建築,任何行業都會有最頂尖的專家。

我不會說只有這條路是對的。有的人會選擇努力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的人會選擇努力找到可以致富的投資方法,這兩種途徑都不容易,也都有可能讓你獲得美好的人生。

但前者可能更幸福一點,有機會變得很有錢,而且又一輩子都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後者也許很有錢,但是卻不一定有想做的事情,雖然可以選擇體驗世界的美好,去環遊世界、住豪宅、買跑車,做著有錢人不知道該把錢花去哪裡時所做的事情。

巴菲特有錢之後,上述的這些事情都沒做,就只是繼續投資,因為投資才是他想做的事情。

如果你是因為做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而想要透過理財、投資快速致富,可以早日退休,我要跟你明白的說清楚:我沒辦法給你想要的。

但是,我很鼓勵你能踏上找尋自己天賦與熱情的旅程,就算你現在已經四十歲,你到九十歲之前還有五十年的人生,不讓自己有機會每天都做自己很喜歡的事情嗎?

如果你願意走上這一條路,我的課程是可以幫上忙的,例如:你需要五十萬考到一個專業的證照或資格、你需要一百萬的創業基金、你需要兩百萬的留學基金。的確需要一段時間,但對的生涯規劃是值得準備與等待的。

至少,加入這個已經募集了707%的理財課程,你就有機會先拿到「七萬元」的第一桶金。我想給你的知識,不只是做好理財,更是重新檢視一下自己的人生,讓你有機會每天都做自己喜歡做的工作,同時又能有足夠的收入可以累積自己的資產。
先有對的生涯規劃,才有對的財務規劃。


2017-10-19

窮不是沒錢,而是一種思維。你到底還想窮多久?

Photo Credit: Chris Potter
上一篇文章「與其給孩子不會珍惜的金錢,不如給孩子正確的財務觀念」提到了理財教養,這篇文章也從教養開始談起。

《階級世代》這本書提到了不同經濟階級的教養觀念有很大的差別。經濟或學歷比較好的家庭,採取的是緊迫盯人式的教養,而經濟或學歷比較差的家庭,則還停留在過去放任式的教養。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因為經濟或學歷比較差的家庭,沒有足夠的資源可以接收到新的資訊,認知沒有跟著時代調整,而是繼續使用上一代傳承下來的認知,結果原本已經弱勢的家庭,卻變得更弱勢。


只有教養有這種階級上的認知差異嗎?有沒有聽過一種說法叫做「有錢人想的跟你不一樣」?行為經濟學是最近幾十年才發展出來的領域,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就頒給了這個領域有重要貢獻的理查賽勒,但是你知道理查賽勒的研究怎麼幫你存到更多錢嗎?有錢人很可能已經讀過理查賽勒的書,如果你沒有,認知的差距就會變成資產的差距。

我們有很多的行為是為了讓我們在荒野可以生存下來,例如當我們發現某個行為都會有很好的報酬,就會認為這樣的報酬可以一直下去,於是就重複同一個行為。如果你用這樣的本能在投資上,那就糟糕了,有沒有聽過一句話: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

同樣的,當我們不確定會發生什麼事情的時候,則會先跑再說。如果你用這樣的本能在投資上,那就糟糕了,有沒有聽過一句話:別人恐懼時貪婪?

很多人在理財的時候,都用本能來做決定,結果往往都出現很糟糕的後果。舉例來說,每個人都會認為自己本能就知道怎麼花錢,根本不用別人教,更不必上課。的確,每個人都會吃東西,這件事情好像真的不用別人教,可是如果說到要如何吃得健康,又有多少人真的會呢?所以花錢的確是本能,但是懂得怎麼把錢花好,其實是一門需要學習的學問。

所以有朋友看到我的課程規劃時,問我說:「存錢要教,這個可以理解。為什麼連花錢也要教?」因為真的很多人不知道怎麼花錢。今天一台相機五萬元,貴不貴?貴,很可能超過不少人一個月的收入了。但是如果這台相機可以讓一個人接到活動攝影的外包案,每一場一萬元收入,平均一個月有一場,這筆錢該不該花?

很多人都以為有錢人捨得花錢是因為很有錢,但其實有錢人捨得花錢可能是因為這樣花錢的預期報酬很高。反而很多窮人捨得花錢是因為還出得起,但是並沒有真的思考過這樣花錢的預期報酬到底有多少?所以同樣買一個相機,窮人是因為想要,存了一年終於存到五萬元就去買了,但是有錢人同樣也買了相機,卻很努力的學習和練習,讓自己有能力可以賺到錢,而且還練就了一身攝影的好技術。

窮人花了五萬,故事就結束了。有錢人投資了五萬,故事才開始。這其實就是認知上的根本不同。

窮,不是沒錢。窮,是一種思維。

想要改變,你只需要花888購買這堂課程,至於預期報酬有多少,換你把自己當成一個有錢人,自己算算看!

現在,募資已經突破600%了,也就是說,「第一桶金」的金額也已經來到新台幣六萬元了。你說,我提供這六萬元的「第一桶金」,有沒有更高的預期報酬呢?

https://hahow.in/cr/168-financial-class



2017-10-15

與其給孩子不會珍惜的金錢,不如給孩子正確的財務觀念



最近我在 Hahow 開了一堂 120 分鐘的「小資族理財的第一堂入門課」,接下來會用幾篇文章說明一下開這一堂課的初衷。

理財課,是長輩給年輕人最好的禮物

在目前的66個留言中,其中有一個留言是直接的說出了我當初規劃這堂課程的用意:


是的,其實我一開始是把這堂課定義為「知道理財有多重要的長輩,送給剛出社會的年輕人一份最有幫助的小禮物」。

我知道,很多年輕人是不怎麼在乎理財的,一來是收入真的不高所以無財可理(其實收入越低,正確的理財認知幫助就越大),二來是還沒成家之前通常不會意識到理財的重要性(對,我自己就是這樣的過來人)。

所以,我才會希望讓知道理財有多重要的長輩,將這堂入門課程「贈送」給自己在乎的年輕人,因為長輩們一定了解在剛進社會的時候,如果已經有了正確的理財概念,對未來的資產有多大的影響,可以存到更多錢、可以減少被騙的機率、可以懂得要儘早做好長期的財務規劃而不是每個月都月光。

但是我也知道,很多知道理財重要性的長輩,未必是我能觸及到的族群,所以將這堂課程當成禮物送的這件事情,我一直放在心上,但是並沒有明說,直到我看到這一則留言,才發現真的有人是會將這堂課程送給自己的孩子。

我自己是兩個孩子的爸爸,我自己對下一代的「贈與」就是:與其給孩子他們不見得會珍惜的金錢,不如給孩子正確的財務觀念。之前我也翻譯了美國總統歐巴馬因為對下一代的理財教育相當重視,所組成的一個「理財能力總統諮詢委員會」(The President's Advisory Council on Financial Capability),號召全美國的理財教育專家製作了一個「Money as You Grow」的理財教育網站,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一系列的文章:

孩子成長過程應該知道的金錢觀念(1)

你不見得要購買我的線上課程,但是我非常推薦你好好利用上面這些免費且優質的資源,自己進行親子理財教育。

為什麼我會說,與其給孩子他們不見得會珍惜的金錢,不如給孩子正確的財務觀念?這道理很簡單,你給孩子一億(不管是贈與或是遺產,也先不考慮稅的問題),沒有正確的財務觀念的話,你的孩子絕對有天賦可以在短短幾年內花光。但是如果你的孩子擁有正確的財務觀念,就算你只給一百萬,你的孩子自己就能將這些錢變成一千萬,不會致富,但正常生活的情況下應該不需要擔心錢的問題了。所以,就算你要給孩子錢,你更應該先給他們正確的財務觀念,不是嗎?

而且,正確的財務觀念,越年輕的時候建立越好。最佳的時機其實是在剛進社會,已經領到第一份薪水之後,但還沒開始有投資經驗之前。

原因是:在還沒有自己賺到第一份收入之前,很多財務觀念的教導其實都是空談,就算知道,但是不一定有感覺,相信有經驗的人都記得拿到第一份辛苦工作的薪資時,那種感受是格外特別的。而對於已經有投資經驗的人,其實大多不是真的了解什麼是投資,反而累積的是一些「走火入魔」的投機經驗,深深烙印在腦子裡的不是根本不知所以然的財務操作,不然就是那種只看到高報酬卻忽略高風險的金錢交易。對這種人來說,要說服他們接受有科學研究支持的財務規劃反而額外費力。

這就是為什麼在課程的募資頁面,我這樣說明這堂課適合的人:
對理財有興趣的大學生、剛入職場的社會新鮮人、迫切想要透過理財改善自己生活的社會人士。
現在,募資也已經突破500%了,歡迎知道理財有多重要的長輩,將這堂入門課程「贈送」給自己在乎的年輕人:

https://hahow.in/cr/168-financial-class

同時,我也必須要說明,這堂課程我真正想傳達的是「正確的財務觀念」,而不只是透過開課來賺錢,所以我舉辦了一個「老師送你投資第一桶金」的募資期間限定活動。因為我知道,線上課程的方便讓很多人可以隨時隨地都能上課,但沒有約束性也讓很多人買了課程卻從來都沒有打開過。我認為,如果讓你們買了課程卻沒有打開來上課,那像是騙錢。


我真的希望買了課程的人就要把這120分鐘的內容看完,所以我設計的規則是:上完課的人,就有機會抽獎獲得「第一桶金」。目前隨著募資的參與人數突破500%,「第一桶金」的金額也已經來到新台幣五萬元了,應該已經高於大多數社會新鮮人的起薪。

換句話說,如果你送年輕人這堂課程,不只給了他們正確的財務觀念,也有機會給他們一筆錢:「投資第一桶金」。我想,這是長輩所能給的最佳祝福了。



2017-03-03

現代職場,投資自己的聰明策略

Photo Credit: OTA Photos
本文刊登於「暢通電報」,該電子報由部落格達人于為暢所經營,歡迎點此訂閱

常常在教理財,或是寫理財專欄,但是有許多的讀者所問的問題,其實是出自於收入不足,以及產業變化太快。因此這個時代,想要理財,恐怕要先強化自己在職場上面的競爭力。畢竟,如果自己的工作在三、五年內就會消失,那再好的理財規劃也沒有用武之地,如果自己的收入連維持基本生活支出都有點拮据,那又怎麼可能繼續進一步的儲蓄甚至是投資呢?

我們這一代跟父母親那一代所面臨的情況差異真的很大。我們這一代剛出社會能拿到的起薪,其實跟一般常態的生活支出差不多,然而上一代可能一出社會所拿到的起薪,可以有三、四成可以拿來儲蓄。我們這一代,面臨的是產業不斷的變化,公司壽命跟貓、狗差不多,先不說在一家公司待到退休了,恐怕連想要待滿十年,都有點困難了。宏達電1997年成立,如今2017年,手機暢銷榜已經看不到了。

所以我們這一代,要適應的就是不斷的換工作,甚至不斷換產業。如果五年以上沒有換工作,你可能是在一家公司裡面熟練了某一項特殊的技能,公司要換掉你的成本太高,所以讓你繼續待下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你所能做的,是不是在另一家公司其實是毫無價值呢?畢竟作事流程不同、企業文化不同,甚至商業模式也不同。

所以,在同一家公司待太久,其實是對自己專業廣度與深度的一種傷害。在一家公司所待的時間,只能是完成你在這家公司所設定要實現「代表作」所需要的時間。當你談到了一件大案子、完成了一個複雜的專案,請馬上帶著輝煌的成績走人。這時候你在職場上是最有籌碼的人。而換到新的工作,自然也要找那種可以讓自己有機會做出代表作的。

要理解一件事情:換工作不是為了學習新領域,而是將自己前一份工作所累積的優勢帶去新公司發揚光大,你的價值是幫公司變得更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去一家公司學習,其實就代表你的不專業,而且你所學到的也常常只是非常偏差的一小部分,除非你是創業,不然你就是公司裡面的一小部分(螺絲釘),你真的以為你可以摸出一隻大象?

那要如何學習呢?其實這個時代的學習管道太多了,以致於一般人不是不想學習,而是沒錢可以學、沒時間可以學,甚至是沒有意識到要自學。但是,這也就是陷阱,當你忙到沒時間可以學習,你就會開始落後,開始失去在職場上創造價值的能力。當你收入不高所以認為自己應該要省點錢,你就會花很多的時間去圖書館借書,熱門的書等很久才拿得到。結果,你收入一直無法提升,你又只能拉長工時來彌補不足的收入,然後人生就陷入了惡性循環。

投資自己的策略有兩個,一個是關於時間,一個是關於金錢成本。

時間的運用,不要人云亦云,什麼課程熱門就一窩蜂去上,什麼產業或領域看起來很有前途就死命往那邊鑽。要知道,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同一個技能,越多人會就越沒有價值,你甚至可以反過來用很便宜的價值聘請到很有水準的人為你服務。想想看計程車司機,最好的司機你也不需要付太高的費用,不是嗎?

你該去上的課程,是你馬上就要用到的,如果未來一年內你都沒有上台發表的機會,你去上簡報課做什麼呢?如果未來一年內你都不知道自己有什麼情況需要寫程式,你去學寫程式不是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嗎?然後你再想想看,為什麼你過去半輩子花了那麼久的時間學英文,英文卻一直沒有達到你理想的水準?因為你的工作和生活如果沒用到,曾經學到的也都慢慢還給老師了啊!可是如果你會天天用上,就算你沒去學都會越來越厲害啊!所以用得上的才去學,就不會浪費時間。用的頻率越高的,你就應該花越多的時間和學費。

另外,也一定要把練習的時間考慮進去,例如寫程式、寫作這些技能,都需要大量的練習時間,如果你確定自己沒有辦法養成習慣,你應該要找到可以一對一指導的教練監督你練習,如果上完課就算了,那上再多課也沒用。

金錢的支出,則取決於你想用這樣的金額換取多少時間。什麼意思呢?例如你從來沒有寫過部落格,現在開始想經營個人品牌,你就應該找一個有豐富經驗的老師指導你,就算這堂課要一萬元,金額上看起來很高,但是你買到的是這個老師過去十幾年的經驗,其實是相當值得的,這就是以金額來換取時間。

另外,金錢的投資也要考慮到未來的報酬率。例如你上一堂課,可以提升自己某個領域的專業,讓自己有機會跳槽到另一份月薪高五千元的工作,這堂課即使要價五萬也不算貴,因為你很快就賺回來了。

總和來說,如果你的年收入期望值是一百萬,你就該以這樣的金額去規劃你的學習預算,而不是你現在的年收入,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讓自己踏上「進階」的門檻。所以如果一個人的年收入期望值是兩百萬,以一成計算,這個人每年花在自我投資上的預算至少是二十萬元,用來買書、上課、參加研討會或是回大學進修。但是很多人因為現在年收入只有五十萬,所以只花一兩萬當自己的進修預算,你看這一來一往十倍的差距,在實力上長久下來會造成多大的影響?

所以,有對的自我投資策略,其實要持續不斷的轉換工作跑道其實就不難了,甚至累積到足夠的實力,也可以直接挑戰創業。但是如果沒有辦法這樣持續自我充實,恐怕遲早會被不斷改變的市場淘汰。愛麗絲夢遊仙境裡面的一個情節,後來被稱為紅皇后理論,意思就是當你停住不動,其實就已經開始落後了。而當你努力往前跑,也只是跟上腳步而已。想要領先別人,不只要努力往前跑,還有要對的策略!

2017-02-24

Office 365 真的是有價值的生產力工具

聲明:我自己就是 Office 365 的付費使用者,本文不是業配文。

過去在學校讀書的時候,用的 Office 都是學校購買授權,出社會之後則是公司購買授權,只是用的版本比較舊一點,但堪用就好,甚至有的時候也會使用免費的 Google Docs。

不過,隨著自己的專業能力逐漸提升,不只免費的服務已經不敷使用,甚至連舊的 Office 版本都被我嫌棄了,我只能自己付費升級為 Office 365。這是其實是在職場上的一個觀念轉變,所以我曾經在臉書上寫下這樣的紀錄:


的確,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 Office 365,但是像我一樣在專業上不斷進步的人,一定會感受到工具的重要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我來說,在編輯文章上常常使用到 Word,講課的時候常常使用到 PowerPoint,而製作圖表、研究投資策略的時候,Excel 則是最好的助手。所以,Office 365 是一個必要的投資,而且報酬率相當高,不只優化了我的工作表現,也省下了我大量的時間。

專業不只解決問題,還要很有效率把事情做好

因為我自己有在教資訊圖表的課程,所以對於 Excel 的進化感受最深。過去,我常常在課堂上批評 Excel 的圖表做得不好,或是有很多有利於表達的圖表,Excel 卻總是做不出來。有趣的是,即使我並沒有告訴微軟,但是在新版的 Excel,過去的缺點已經改進了不少,而且新版的 Excel 也已經可以畫出過去還要另外用別的軟體畫的圖表,這就是為什麼我對最新的這一版 Office 會覺得很驚艷。

不過其實不是要推廣 Office 365 這套軟體,而是要推廣一個觀念:專業的人就要用專業的工具。職棒選手會自己掏腰包去訂製符合自己需求的手套或球棒,而奧運的羽毛球選手也有自己慣用的球拍和球鞋,這都是會與自己的表現息息相關的重要工具,不可能去將就比較低階或不熟悉的替代品。

投資自己,就是花錢買好工具幫自己賺更多錢

只是對於許多人來說,好像付錢買實際上可以摸得到的「工具」是天經地義的,但付錢買像是 Office 這種摸不到的軟體,反而是很不習慣的一件事情。但是對於一個數位工作者來說,恐怕主要的工具就是一台電腦配上許多的軟體了,那麼就得培養自己購買軟體服務的「習慣」,畢竟好的軟體真的可以讓我們工作得非常有效率,而省下來的時間可以拿去過更好的生活,或是接更多的案子來賺取更多的收入。

就像我前面所提到的,每個月花 320 元買 Office 365 的家庭版,貴嗎?如果你因為這樣的「投資」,而能夠接到更多的案子,或是工作得更有效率,可以早點下班或是快速升遷,那麼從「報酬率」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很划算的「投資」。所以,該問的不是要不要花這筆錢?而是,花了這筆錢之後,你怎麼好好利用這個工具來讓你賺回更多的錢或時間?或是,作為一個契機,讓你因為買了Office,為了不要浪費,所以就督促自己好好把這些軟體學好。

說不定,你因為聽了我的介紹,買了Office 365,很努力的學習各種應用,成了 Office 達人!所以,這也是一個你可以爭取的舞台,只是看你自己有沒有往這個方向發展的動力與熱情。

今天,我又被 Powerpoint 的一個新功能震撼到了,可以節省非常多時間,因此,我又貼了一篇貼文,也有許多朋友認同,而且我發現,有訂閱 Office 365 的朋友,在專業上的表現都很優秀,我想是因為這些朋友願意讓自己用更好的工具,幫助自己獲得更理想的工作成果:



2017-02-23

為什麼台灣人不會做生意也不懂溝通?看看我們的小學教育就知道!

剛剛參加完兒子學校的親師座談,對於學校的一些規定實在無法認同,還好我知道最重要的教育責任在父母身上,所以孩子的教育就自己來吧!但是對於許多家長時間資源不足的孩子來說,我則為他們感到心痛與難過。絕對不是自己孩子好就好,只有自己孩子好,整個環境都很糟,孩子再怎麼厲害也好不到哪裡去。

學校規定,不准帶錢到學校,為的是避免同學之間產生借貸糾紛。學校還規定,不准請客,為的是避免同學今天因為感情好就請客、送禮,明天感情不好就又把禮物要回來。學校更規定,不准帶玩具帶學校,為的是避免玩具被玩壞而衍生許多不必要的糾紛。

不能帶錢去學校,要怎麼學會在學校做生意?

巴菲特七歲開始做生意,十一歲開始交易股票,但是我們的小學生連錢都不准帶去學校?這樣怎麼會知道要如何做生意呢?難怪看到一大堆新創團隊創了業卻不會做生意,募到了資金卻連最基本的財務觀念都沒有。

我們的小學數學課本一天到晚都以錢作為計算的例子,結果學校卻不能帶錢去,這不可笑嗎?學校裡面用錢來教加減乘除,然後規定不能帶錢到學校,那學校所教的禮貌與道德是不是也停留在課本就好?

的確,有的人家裡比較有錢,有的人家裡比較窮,那不是更應該讓小學生帶錢去學校,家裡比較窮的小孩才能夠學著做生意去賺有錢同學的錢嗎?還是以為只要不帶錢去學校大家就不會比財富?從每個人用的文具、住的地方,寒暑假過的生活,無一不是財富所造成的差距啊!可不可以不要在學校就教孩子逃避社會的現實面貌?

有錢人想的真的不一樣,但是不讓孩子帶錢去學校,孩子怎麼知道有錢跟沒錢在思維上到底差在哪裡?讓孩子們活在一個「沒有金錢」的世界,是要怎樣去理解商業的運作?這樣的結果是保護了窮家庭的小孩嗎?不,這樣只是讓階層複製到下一代而已,因為有錢人的小孩一定有機會理解商業運作,但是窮人的小孩連在學校最無害的環境下學習的機會都被剝奪了。

對,其實真正的問題出在家長,大部分的家長連最基本的財務觀念都沒有,大部分的家長都不懂得怎麼做生意,甚至大部分的家長都認為金錢很骯髒,會污染小孩。但是就是因為家長不懂,所以更不知道為什麼要讓孩子懂,這樣繼續下去,台灣會損失多少做生意的人才?台灣將來會有多少人在職場上因為不懂商業運作的原理、在創業後不懂財務風險的控管而吃虧,你知道嗎?我因為在科技新創產業工作,一天到晚看到這樣血淋淋的例子發生。

所以,我的孩子六歲說他要賣茶葉蛋,很好啊!趁著過年回老家,指導他怎麼做生意,不要覺得孩子不懂,真的不懂怎麼做生意的,可能根本就是家長啊!做生意就是要勇敢叫賣,要觀察顧客的需求和喜好,有太陽要自己撐傘,什麼都要想辦法自己來啊!


不能送禮、請客、帶玩具跟同學一起玩,難道師長自己都不做這些基本的社交行為?

不能帶錢去學校,其實已經損失很多社交的可能性了,今天你借我錢,我借你錢,你要還我錢,我沒有還你錢,就會開始發生許多互動和有形無形的交易,但是這些在校園裡面都不會發生,結果一堆人就這樣很純潔的出了社會,才發現他的純潔根本就是天真到愚蠢的程度,特別容易被騙。為什麼?因為我們在最純真的時候被剝奪了漸進學習的機會。這不是一種保護,這是一種剝奪。

同樣的,送禮、請客,難道所有的家長、老師、校長平常都不做這些事情嗎?生日沒有收送禮物?過年沒有收送紅包?這些行為是再正常不過的社交行為,為什麼會害怕小孩去接觸、去學習呢?的確,會有糾紛出現,例如送特別多禮物給喜歡的同學,別的同學就會眼紅,但是這不也是很正常的反應嗎?不也是需要去學習和練習面對這樣的處境嗎?

失去了這些練習的機會,也難怪我們的年輕人在國際上特別不懂怎麼與人溝通,特別不會基本的社交禮節與分寸。因為學生的家長只要求禮貌,但是當你遇到衝突,只會禮貌是能解決什麼問題?因為學校的老師只要求同學間不要發生糾紛,但是沒有發生糾紛,哪有機會去教育學生該怎麼處理那些困境?

還是整個台灣從上到下都真的相信,逃避雖無恥但有用?要不要想想,只逃避而不溝通,事情會自己變好還是越來越糟?

讓小孩的生活極度無趣,然後才嫌棄他們不會寫文章?

所以不能帶錢去學校,也不能送禮、請客,連玩具都不准帶,讓小孩在學校的生活極度無趣,最後才抱怨,小孩作文都不知道要寫什麼,這不是有病嗎?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