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0-26
如何自學創意
這個週末去上了一堂創新的課程:《超級創新力》,不過我想先從一個月前所上的剪輯課程開始說起。
因為工作的需要,所以我去上了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所舉辦的影片剪輯課程,是由曾經得過金鐘獎最佳剪輯的高鳴晟老師所主講,他分享了自己是怎麼自學剪輯的方法。在這堂課程中,我不但學會了一種非常實用的自學流程,而且透過高鳴晟老師的引導,我看電影的角度從此截然不同。上課後,我陸陸續續看了幾部電影,我只能說我真的回不去了,因為我已經學會怎麼用更深入的角度去看電影了。
不過這邊不談怎麼看電影這件事情,先談談自學的流程。高鳴晟老師分享他自學剪輯的方法,叫做「逐格研究」,有興趣可以看連結中高鳴晟老師的研究記錄,就可以知道個大概了。舉例來說,連結中高鳴晟老師想知道「如何用剪輯呈現『沒有拍到兵,卻讓人感覺草木皆兵』的壓迫感」,所以找了《教父》這部成功做到的經典老片來研究,怎麼研究呢?所謂「逐格研究」就是一個一個的shot去看,為什麼這裡會出現這個shot?為什麼會持續這樣的時間?如果長一點或短一點會有什麼不一樣?這個shot跟上一個與下一個又有什麼關係?這樣的順序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更動的話又會有什麼不一樣?
當逐格去瞭解之後,其實就比較有機會瞭解如何拍出草木接兵的壓迫感了。每部電影所出現的畫面和劇情可能截然不同,但是卻可能都需要拍出這種壓迫感,這個時候某一部電影能成功塑造出壓迫感的剪輯手法,可能就能適用在另一部電影。而當你研究越來越多,例如「怎麼拍出一個壞人的正義感」、「怎麼讓乏味的解釋性台詞不會催眠觀眾」,你的剪輯功力就會越來越強。
而且這種自學流程不但可以學到書上沒教、大師不講的秘技,更重要的是可以應用在其他的領域,例如如果你想知道怎麼做一份「如何一分鐘成功說服投資人出資」,你不是應該去研究個好幾份成功達成目的的簡報嗎?當然,可能這樣的簡報很少外流,但是至少你可以隨便找一個創業競賽,看看哪一個簡報最接近你所認可的標準,然後就對那一份簡報進行「逐格研究」啊!
好,這些跟《超級創新力》的課程又有什麼關係呢?再不說可能大家都以為我是在介紹剪輯的課程了。其實《超級創新力》不是上完課就會馬上很有創意,而是學會了怎麼自學而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所以課程結束反而只是一個起點。
那麼劉恭甫老師在《超級創新力》的課程中,到底在教什麼呢?我上課的時候才發覺,跟「逐格研究」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也透過一些案例與實作,教導學員如何去解析一些有創意的點子,並且去看看這些點子運用了哪一些元素,所以會成功。這種個案研究不是要去抄襲別人的點子,而是透過別人展現的創意去幫助自己思考,眼前所面臨的問題,是不是跟過去、跟別人相比,也有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下課後回家,我剛好在Youtube上看到這個7-ELEVEN的新募款活動廣告,其實就是一個很理想的研究目標。例如在創造的技術上,有幾個方法,而這個募款活動就有用上。
1. 組合:把不同的元素組合起來,就成了新方法。像是這個活動,就是把「彈鋼琴」和「投幣」兩個行為組合起來,讓募款變得更有趣,而且一開始之後就會欲罷不能,直到你「彈完」一首曲子或用完硬幣。
2. 消除:將不需要的去除,只留下該專注的重點。很多人身上的零錢都是負擔,所以某個程度來講那是想去除的重量,而這個募款活動就可以讓大家把自己身上多餘的零錢拿出來用掉,一來很有趣,二來又可以做好事,這些零錢投進去募款鋼琴比擺在自己口袋有意義,對自己來說也輕鬆多了,等於是解決參與者困擾的同時也募到了錢,雙贏。
3. 改變:用一個不一樣的方法,去做一樣的事情。過去的募款可能就是在櫃台擺一個箱子,讓大家把發票或零錢投進去,但是這樣做的問題就是太過被動,也缺乏誘因,實在不怎麼有趣。但是把募款箱從一個無趣的箱子改成一台鋼琴,就截然不同了,不但好玩,而且也能吸引別人一起來玩,甚至還會讓人想回去找更多的硬幣再來玩一次。
4. 反向:刻意相反的方法,說不定可以出乎意料。你有想過會在7-ELEVEN看到一台鋼琴嗎?你有想過一台鋼琴要彈奏竟然是用投幣的方式嗎?這個活動打破了一些傳統的遊戲規則,甚至讓參與者在一個大家習慣盡量降低音量以免打擾別人的場域反而要製造出明顯的聲音來,都是一些反向的處理。
5. 借用:模仿好點子,轉化成符合脈絡的新點子。以彈鋼琴的形式將原本無趣的行為變有趣,其實有更早的例子,像是下面的影片就是把樓梯變成琴鍵,而順利讓人們想要走樓梯而拋棄了電動手扶梯。7-ELEVEN的投幣彈鋼琴,其實就是這個好點子一種新的呈現方式,是不是有參考很難說,但是概念上是十分接近的。我不認為這是一種模仿,因為7-ELEVEN這個活動有走出了另一種自己的風格與價值。
有沒有發現?我正在練習運用劉恭甫老師在課程中所教的方式,去拆解一個好點子,然後「逐格研究」這樣的創意為什麼會讓人感到新奇有趣?更進一步的,我也在思考7-ELEVEN這個鋼琴募款箱的活動,是不是有哪些可以變得更好的作法?這樣一連串的研究和練習,其實就是自學創意的方式。
2015-10-10
問題不在任期太短,而在選舉支票
柯文哲表示,有任期的選舉對台灣的傷害就是沒有人願意做長期規劃,所以每一任的政治人物都是第一任想第二任,第二任就在想怎麼換下一個位子。但是,這樣的想法對嗎?
其實我可以舉出一堆反例。就以縣市長來說,兩任八年真的夠不久嗎?我們想想,做滿八年的馬英九、郝龍斌,跟只做四年的陳水扁,對台北市的改變誰比較大呢?我們再想想看,在台中市做了十三年的胡志強,真的有什麼長期規劃嗎?我們也可以想想,在高雄做滿八年的吳敦義到底做了什麼?而接手的謝長廷第一任的四年就讓高雄有多大的變化?
如果以任期保障來看,公務人員的任期最久,保障最好,不是就應該讓最具有經驗的專業事務官做長期規劃嗎?而具有任期限制的首長或政務官則決策哪些規劃應該優先執行。換句話說,任期長的人就做任期長該做的事情,任期短的人就做任期短該做的事情。例如,一條捷運不是一兩任的市長任期就可以完成的,但是在一個都市的長期規劃裡面,可能會有四五條捷運路線的計畫,在人力、經費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不要做捷運?要的話,資源只允許先選擇其中一條捷運來施工,要選哪一條?這就是首長該做的決策。
所以問題不是任期太短導致沒有人願意做長期規劃,事實上長期規劃本來就不是短任期的首長該做的事情,但是為什麼如今會演變成好像這是短任期首長的責任?其實這的確跟選舉有關沒錯,但問題不在任期太短,而在選舉亂開支票。
今天假設某個都市有專業的事務官規劃應該要有三條捷運路線,而民選首長上任之後根據民意以及他自己的各種綜合考量,決定捷運是他施政的首要政績,因為經費所以決定先蓋其中一條。這樣運作下去沒有問題,即使這一條他所決定要蓋的捷運並非在任期內完工,都市的長期規劃仍然是存在的,而且仍然可以順利完成。
但是現在卻是所有的候選人把這種本該經由專業規劃的工作搶過來做,為的就只是勝選,結果原本只需要三條捷運的在經過四五次選舉之後擴張到七八條捷運,這些規劃不但沒有專業考量也沒有考慮都市發展的整體性。所以,問題不在任期太短,真正的問題出在亂開支票,這些支票往往只為了騙選票而存在,更可怕的是,民眾也對這些支票買單。
事實上,就算今天市長的任期只有一年,捷運仍然可以順利完工。但是就算今天市長的任期就算延長到十年,現在沒有長期規劃的仍然不會有人做。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想做的事情都不同。今天A市長很在乎下水道,他在任期內會把所有的資源盡可能集中在下水道的建設,今天B市長很在乎綠能,他在任期內會規劃把耗油公車換成電動公車,鼓勵大樓的玻璃帷幕都改裝成太陽能面板。
只是很遺憾的,想做的事情越短視近利,越能獲得民眾的支持,所以那些真正想做長期規劃的人,反而很難當選。那要怎麼辦呢?把長期規劃的工作還給專業事務官吧!
我曾經說過:「每個候選人都有其強弱,而讓一個人當市長13年,如果不是太混或能力太差,這個人對該城市能貢獻的早就貢獻完了,而他做不到的再給他機會也做不到,這也就是為什麼民主選舉大多會有任期限制。如果台中市民給了胡志強這個機會,那恐怕就是扼殺了過去13年沒有被照顧到的那一群市民未來翻身的機會了。例如治安問題,胡志強從來沒解決過。」
我們投票,不是要選出一個英明神勇的統治者,如果是個有能力的好人算是幸運,如果是個無能的壞人就成了悲劇。選舉,是要選出一個他有明確的施政目標,而且剛好符合我們理念的領導人,選完之後更要監督他有沒有照著選前宣稱的政見去努力落實。
真正厲害的人,應該是上台之後趕快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效率的做完,然後下台換別人做想做的事情,只有那些無能的人才會一直想待在同一個位置上,但是什麼事情都沒辦法完成。美國就有總統候選人說,他只想把他想做的事情做完,然後就會辭職。抱怨任期太短的人,有想到這個嗎?沒有,只會想到自己而已。
舉例來說,柯文哲如果最想做的事情是把台北市的食安問題解決,那他在四年內把這件事情搞定,其實就功德無量了。以角色而言,柯文哲是最不該抱怨任期太短以致於沒辦法做長期規劃的人,因為如果柯文哲真的有能力,就應該要建立一個制度,讓長期規劃的工作回歸到有公務人員保障的事務官身上,而政務官與市長則把決策的工作做好就很有貢獻了,不該去搶長期規劃的事情來做,也不該為了自己的作秀而讓事務官一天到晚疲於奔命應付長官的出鋒頭,反而要靜下心來的長期規劃卻沒時間進行。
如果柯文哲自己心中沒有推行市政的優先順序,就算任期有二十年也沒有意義,因為那代表沒有去思考和衡量到底哪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厲害的人,不會以為自己什麼都會做,什麼都想做,什麼都要自己做,而會知道自己真正能做好的是什麼,也知道要怎麼做好,更懂得尊重別人的才能,在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之後,願意換另一個厲害的人去做其他該做的事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