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8-14

台灣創業家該考慮創黨

原發表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賣雞排?開咖啡店?寫App?台灣創業家該考慮創黨

最近創業好像相當流行。從比較正面的角度來解釋,一來是當企業的員工薪資不怎麼理想,二來是腦子裡面有一點想法,除了自己去把想法落實以外,好像很難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實現。然而,我想也有相當多的人其實並不見得有想法,想要創業無非就是想賺到很多的錢,以及不想去企業上班被別人管,乾脆自己當老闆來管別人,這才是比較接近現實的創業理由。

有沒有自己的想法,其實從創業的內容就可以看得出來了。有沒有發現,很多人的創業,其實都是賣雞排、開咖啡店、或開發App,非常典型的台灣一窩蜂現象。當然,不是說做這些就是人云亦云,但有時候核心的創新相當有限,有一些科技產品,就只是把國外已經有的產品抄過來改成台灣的版本而已。這種情況其實你要說是創業嗎?我覺得「創」的味道相當薄弱。這時候就不得不分享一個相當經典的例子了。

一個猶太人來到一個公路旁的荒涼小鎮,發現沒有加油站,而路過的用路人都有加油的需求,所以就開了一間加油站,生意也很好。接著來了第二位猶太人,看到加油站生意很好,仔細觀察之後發現很多人車子加滿了油,自己卻只能挨餓,附近又沒東西吃,所以就開了一家餐館,生意果然也很好。接著第三位猶太人開了汽車美容中心,第四位猶太人開了旅館,第五位猶太人開了超級市場……原本只是一個小鎮,最後變成一個繁華的城市。

但是換成台灣人,這個故事就會完全不一樣。一個台灣人來到一個公路旁的荒涼小鎮,發現沒有加油站,而鎮民都有加油的需求,所以就開了一間加油站,生意也很好,接著來了第二位台灣人,看到加油站生意很好,所以就開了第二間加油站,而且打折促銷想要把第一間搞垮,結果後來兩敗俱傷,誰都沒賺到錢。

這或許跟我們教育的填鴨以及社會性格的反多元化有關。我們的教育要求學生只能寫出標準答案,所以開加油站就是標準答案。仔細觀察之後發現其實開餐館也會賺錢,卻是錯的答案,為什麼呢?因為沒有前例可循,沒有人知道會不會成功。愛迪生可以嘗試無數次而失敗,最後終於找到鎢絲而成功製造出可以維持很久的燈泡,但是台灣的教育會「為了你好」而希望你去走已經有人成功的路。所以在夜市賣炸雞排是標準答案,那麼在夜市賣炸豬排呢?

再來談談反多元化。收入高的「三師」族群,包括醫師、律師、會計師一向都比較受尊崇,享有比較多的實質禮遇和無形的社會地位,從申辦房貸到兒女找對象,都不難看出這種社會階級的存在。我們的社會其實並沒有真的在潛意識裡面落實「行行出狀元」的觀念,反而有根深蒂固的「笑貧不笑娼」。

所謂的「三師」真的是因為拯救人命、為民辯護或是專業程度而受敬重嗎?還是其實被敬重的是他們的收入?所以當我們一切向錢看,一窩蜂也就是必然的現象了。於是成績好有選擇權的人,紛紛選擇當醫師、律師、會計師和竹科新貴;就算自己成績不夠好,如果有擇偶選擇權,也會以這些族群為優先考量。我們自以為有行業以及婚配對象的選擇自由,但其實有相當大的程度都受限於僵化的社會共識。

創業不是追求標準答案

所以目前的許多創業者,看起來好像都獨排眾議,跳出了舒適圈,願意承擔風險來換取成功後的甜美果實。但是仔細一看,有不少人還是躲在舒適圈裡面,開起了「加油站」,即使想要寫不一樣的答案,但是因為看過了「課本」,如果沒有去思考過,通常就會不自覺的寫下了「標準答案」,而且一點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從眾。

知道Levis’牛仔褲的起源嗎?金礦工人需要耐用又便宜的工作褲,所以兩位創辦人並沒有跟著大多數人去挖金礦,而是改良褲子口袋,讓習慣把挖到金子就放在口袋的礦工,不會因為口袋的破損而有所損失。他們的褲子不但大賣,而這個選擇甚至讓他們所創辦的企業,即使在金礦沒落之後,也還能持續成為全球知名的服飾品牌。

當所有的人都把「賺錢」當成是創業的唯一目標的時候,有沒有另一種可能呢?有沒有想過,其實創業未必要創立一家新的營利事業,也可以創立一個新的政黨!

台灣只有藍綠兩個政治勢力,這是長久洗腦下的偽標準答案,台灣的未來不是統就是獨,這種二分法其實就是反多元化的體現。加入國民黨和民進黨,就好像是從政的必然選項,就跟成績好的學生選填的志願大概就是那幾個一樣。但是明明兩個黨都早就失去了創黨當時的理想,現在不是只為既得利益者服務,就是只在選舉期間才會甦醒,那為什麼不去挑戰第三種可能性呢?難道認為這兩個黨還有改造的空間?或是認為賺錢最重要,誰管政治好不好?

「政治創業」的有利條件

其實現在進行「政治創業」,就像是在一條公路旁的小鎮開加油站一樣,後方有加油站,但要往回開100公里;前方也有加油站,但是距離50公里,而且一天只開一個小時。在環境的客觀條件上,相當有利。

馬車公司執著於馬車,而大多沒有跟上潮流製造汽車。我們也正在看到汽車產業執著於內燃機引擎,而讓只做電動車的特斯拉(Tesla)脫穎而出。當舊的政黨無法擺脫他們長久累積下來的包袱,而沉溺於既得利益,新的政黨如果能夠找到自己的主張並且符合民眾的需求,要成長、茁壯,會很難嗎?當然,我們也一定可以想見舊勢力的反抗和壓制力道必然是很大的。

從 8月3日晚上的1985公民教召行動,我們已經看到了一個可能性,民進黨在年初所發起的113「火大」嗆馬遊行,號稱有20萬人參與,但人數還不如1985聯盟的25萬人。當然,一個議題性的集會,跟一個在野黨的意識形態集會,其實不能拿來相比。但這25萬人的表態,讓我們意識到了,我們可以不只有兩種都不想要的選項。

民眾其實一直苦惱於,為什麼要在兩顆爛蘋果裡面挑一顆比較沒那麼爛的?但就算含淚投票,選出來的一樣還是爛蘋果不是嗎?現在創黨,你只要能夠說服民眾,你是一顆好的蘋果,資金、選票就有機會跟1985聯盟的那些人潮一樣湧現,給你機會。如果你能把握住機會,把你所說的做給民眾看,要跟現在的兩大政黨並駕齊驅並不會是妄想,畢竟:「民意如流水,東飄西流無常軌;民意如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就看你有沒有足夠的信心,認為自己是那個創造出iPhone,而讓手機市場上獨大的Nokia慘敗的Apple吧!

當然,如果現在創黨,還是只談統一、獨立、本省、外省,那就註定失敗。當我們的政治都只有老議題和令人厭煩的意識形態,看似重要卻又與我們的生活、經濟毫無關係,那是舊政黨的自取滅亡。如果要成立新的政黨,當然就不能再落入這些議題裡面。去找出民眾真正在乎的,去主打大家都有感的議題,走出自己的路,民眾才會買單。所以所謂的政治創業,不但是在事業的選擇上與眾不同,連政治主張,也要找到自己的路。

而還有另一個好消息:新創的黨沒有過去的包袱。當你找到自己的Niche,民眾也有感,其實就成功一半了。

2013-08-09

像傳統父母一樣的金管會

原發表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像傳統父母一樣的金管會

這一波的內閣改組,金管會主委意外在名單之中,陳裕璋主委下台,由財政部次長曾銘宗接任,而外界認為兩人的差異就在於態度,陳裕璋保守,曾銘宗開放。

我們先來看一下金管會的成立宗旨,有以下四項目標:維持金融穩定、落實金融改革、協助產業發展、加強消費者與投資人保護與金融教育。但是在我對台灣的金融產業瞭解得越來越深入之後,卻開始發現,至少在「協助產業發展」以及「消費者與投資人保護」這兩個目標上面,金管會的作為其實深深陷入了自我的矛盾。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金管會為了保戶投資人而設下了許多禁令,像是去年禁止買保險送禮券,或是最近「提醒」投信業者在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可能快要退場的現在,應該謹慎評估高收益債券基金或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的發行時機。這些禁令或對金融業者的提醒當然是立意良善的,但是必須要提醒的是,身為主管機關不能便宜行事,金管會並不只有「禁止」這個手段,而要去評估適度開放然後確實監督的可能性。

在金融海嘯之後,許多衍生性商品都變成了洪水猛獸,甚至連新一點的金融商品,在台灣都很難發行。就以黃金ETF(Exchange Traded Funds)為例,目前的規範中,ETF的投資標的只能是有價證券,所以無法發行持有實體黃金的ETF,而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管理辦法中也限制了ETF必須追蹤指數的表現,但是黃金報價並非指數。

或許有人會以今年以來黃金的行情表現差勁,而認為幸好有目前的種種限制而得以保護了投資人,但真是如此嗎?如果能早幾年發行,投資人反而有機會享受到黃金的上漲行情。

就算只談今年好了。我們應該來看看,表現相當亮眼的美股,在台灣市場有相對應的ETF可以當作投資工具嗎?市場上對於投資海外市場的ETF遲遲難產,金管會有任何「協助產業發展」的作為嗎?結果台灣在ETF的產品線,遠遠落後給香港和上海、深圳這些交易所。

ETF是目前各國證交所極力推行的投資工具,大多追蹤指數,屏除了經理人表現時好時壞、難以事先選擇的不確定性因素,運作成本也可降到極低,對投資人來說是相當理想的標的,但是卻因為不合時宜的法規與主管機關的消極,而難有好的發展,這真的有保護到消費者嗎?

其實在我的觀察之中,太多的禁令或是對金融商品發展的保守作為,不但沒有幫到消費者與投資人,反而讓他們陷入了更大的風險之中。

金管會過去有太多的管制,而鮮少放心思在「協助產業發展」,所以導致金融產業的發展處處受限,但是面對股東又有獲利壓力,於是紛紛鋌而走險,對金融消費者無所不用其極的推銷各種金融商品,結果只是換來更多的禁令。遺憾的是,真的發生糾紛之後,金管會能給消費者的協助與對金融業者的處置反而都相當有限。

當然,長久下來,消費者也學乖了,面對台灣金融業者所發行的那些昂貴、過時、績效差、風險高的金融商品,越來越不買帳了,不管是共同基金還是保單,在消費者心中評價都不高。既然國內沒有好的投資工具,怎麼辦?於是很多人開始學著自己去海外的金融機構開戶做交易,雖然失去了自己政府的保護,但說不定像是美國這種成熟市場的政府,對我們這些「外資」的保護還更周到?

金管會的全名是「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其中銀行局、證券期貨局和保險局分別是針對這些金融產業進行規劃、監督和管理,而檢查局則是進行金融檢查的工作。但是過去的作為,其實就跟大多數的父母沒有兩樣,只會說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可是業者要發展卻又沒有規劃一個理想的環境,降低各種阻力。

在產業發展上,其實金管會的角色是「服務」金融業者排除各種障礙才對,而不是四處設限。畢竟業者是營利機構,錢不好賺最後就是想盡各種方法欺負消費者。在監督產業的時候,金管會不能每次遇到金融業發生弊案的時候,都只會處以不痛不癢的裁罰,結果就是每次違規的都是那幾家罰不怕的業者。在管理產業的時候,金管會不能只懂下禁令,雖然這樣做比較簡單,但是真正應該做的,是去規劃和創造雙贏的局面。

就以最近金管會打回票的產險業者健康險保證續保為例,保證續保的一年期健康險,對消費者來說是相當理想的產品,但是金管會卻以「經驗不足」的理由而不願意開放產險業者所發行的健康險能夠有保證續保的條件,這不但是對產險業者的發展不利,也讓消費者承擔了風險,萬一哪一年體況變差,保險公司因此不願意續保,不就沒有保障了?這樣的「管理」結果,就是雙輸。

所以「協助產業發展」以及「消費者與投資人保護」這兩個目標真的只能選擇一個嗎?希望未來的金管會能夠有足夠的智慧,找到平衡點,既能讓金融產業有理想的發展環境、更創新的商業模式,發行更優質的金融商品,也能保護到消費者,讓投資人獲得更好的績效。

或許,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有做功課的保戶,什麼時候可以在網路上買到自己所需要的保單,而不用在「親視親簽」的要求下,一定要去被保險業務員洗腦和創造無謂的需求?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