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24

不領錢的市長,最貴

連勝文宣布參選台北市長,如果他當選了,台北市市長這個位置,就變成了國民黨權貴第二代輪流接班的一個職缺,從1950年生的馬英九開始當選後又連任,1952年生的郝龍斌也當了八年,現在即將要輪到1970年生的連勝文了。

==>參選聲明全文

連勝文說,台北市長不是一個權力或地位的象徵,而是一個可以去幫助別人的機會。話說得很好聽,但為什麼去幫助別人不是連勝文過去持之以恆的一個日常習慣,而必須要參選台北市長,讓台北市民投票給他這個機會?

台北市民真的需要一個期許自己有機會選上市長後,可以「做公益」的市長嗎?如果連勝文真的只是想做公益,其實隨時隨地都是機會,都可以開始,真的不必選市長。競選市長,除了不分權力、地位都可以做的公益以外,應該要有其他的使命和任務才對,可惜連勝文說不出來,或是選擇不說。

連勝文說,他人生中最珍貴的資產不是有形的物質,而是擁有許多朋友。或許,他認為這些朋友在他競選過程中會是許多的助力,但是他有沒有想過,這些朋友要的是什麼?會不會這些朋友心裡所企求的,才是連勝文真正的使命與任務?

連勝文說,如果當選台北市長,每個月薪水入帳之後,會全部捐出來,做公益使用。這正說明了連勝文的與眾不同:他可以四年不靠市長薪水的收入過活。說真的,以全國人民對他家族的財力印象,他把全部薪水捐做公益,也沒有人會訝異,還不如捐帝寶豪宅。

捐帝寶豪宅有什麼好處?1. 對手再也沒辦法拿帝寶來當攻擊的目標。2. 帝寶高達數億的市價,捐出去才真的有感。3. 趁現在把帝寶賣了,總比日後房市崩盤賣在低價來得好。4. 帝寶所在的大安區是台北市空氣污染最糟的地方,少住為妙。5. 既然連勝文想要振興西區,那何不乾脆就搬到西區去住就好了?

不過由奢入儉難,我們大概有生之年不太可能看到連勝文過「一般人」的生活了。可不是嗎?一般人去吃個魯肉飯,會上新聞嗎?但是連勝文開完參選記者會之後,跑去吃魯肉飯,就是詭異到連媒體都忍不住要報導一下這個異象

我其實很好奇連勝文到底打算怎麼振興西區,來個軸線翻轉?希望連勝文是個懂得台北市各區特色並且能夠好好發揮的市長候選人,而不是看看西區覺得很落後,所以搞一堆建商進去蓋豪宅,不把豪宅以外的房子當房子,然後再搞一堆高級餐館進駐,什麼圓環小吃都太低下、過時了。連勝文到底知不知道為什麼馬英九和郝龍斌都搞不好圓環?因為他們都用自己的經驗去做事,但是他們的常識跟人民的生活相差十萬八千里阿!

連勝文在參選宣言中,提到了他要重視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不得不說讓我眼睛為之一亮,這大概是我第一次聽到政治人物提到使用者經驗。但是,從連勝文的生活和朋友,我都無法理解他到底知不知道什麼才是一般台北市民的使用者經驗啊?你看看,陪他去吃魯肉飯的,還是藝人和董座啊!

我們真的聽了很多,要把台北的某某區變成國外的某個區,像是仁愛路的空軍總部要打造台北的六本木啦!或是把光華商場搞成台北的秋葉原啦!老實說,我真的不覺得台北有糟糕到要去模仿別人,到最後一點自己的味道都沒有了。但是我真的擔心,連勝文的振興西區,會不會把現在的大稻埕老街變成BELLAVITA?

2014-02-19

蠢人才會跟中國比

原文刊於UDN專欄:蠢人才會跟中國比

過去這十幾年,中國的發展速度很快,加上人民相當積極,讓許多過去經商的企業家不得不感嘆,相較之下,台灣的速度實在太慢了,而人民也缺乏狼性,溫吞得讓人感到憂心。從表面來看,這並沒有錯,但如果只有這樣的觀點,那也無法造成什麼改變。

中國的快速發展,有兩個條件是台灣所沒有的:落後、集權。因為落後,所以要靠近最新甚至可以直接跳過中間那些不夠新的,例如很多家庭沒接觸過有線電話和映像管電視,直接就從手機和液晶電視開始發展。而台灣呢?還有許多家庭因為舊電視還沒壞,到現在還在使用映像管電視收視,這是歷史的包袱,還是發展太慢呢?

因為集權,所以不需要取得共識,執政者不走妥協的路,更沒有打算對新政策擬定什麼配套措施,說做就做,速度快得嚇人。對於「時間就是金錢」的企業來說,當然樂見這樣的效率,要一塊地,可能一個月就有,要一個工業區,可能一年就完成規劃、拆遷、整地、落成。而台灣呢?姑且不提當地居民不配合徵收或是環評結果不符政策預期,光是公文往返與利益團體之間的角力,可能好幾年就過去了,商機也消失了。

隨著兩岸的日益開放,好多人看到隔壁的鄰居跑這麼快,心裡自然也著急了起來,人家以跑百米的速度在往前衝,怎麼回頭看看台灣,卻還前進三步又後退了兩步?而企業家更是等不得,跑去對岸一邊享受著中國的高速發展,一方面也鼓吹著台灣應該有為者亦若是,如果還在那裡健行,看到觀景涼亭還不忘看看風景,就怕永遠都追不上了。放眼所及,許多具有影響力的言論,莫不恐嚇著島民,不是說著:還不快跑?都快被追上了!不然就是說:還不快跑?都快追不上中國了!然而,這樣的恐嚇對人民並沒有奏效,唯一受到影響的恐怕只有政府。

其實對台灣人民來說,並非不知道中國的快速發展,也不是不知道中國在某些城市或某些指標上面,早就超越台灣了。只是,台灣人民的比較標準,真的是中國嗎?在教育和教養上,台灣人民的學習對象是歐洲;在科技產業和創業領域,台灣人民的學習對象是美國;在生活品質上,台灣人民的比較標準是日本。

台灣人民比政府還要清楚,台灣都已經快要從新興國家邁入已開發國家,比較的標準自然不會是才剛進入新興市場的中國,而是那些在文化、政治、經濟各方面都發展得比台灣更先進的對象,只有KPI選錯才會愚蠢到去跟中國比,而更蠢的則是「賺中國的錢」和「中國化」傻傻分不清。全世界都想賺中國這個大市場的錢,但是有誰因此就在國家政策上過度傾斜中國了?

然而台灣的政府不但把雞蛋都放在中國這一個籃子上,連施政也開始學習,這才是真正的退步。中國共產黨著名的基本路線就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中心指的就是經濟建設,而現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其實也只有一個施政中心:拼經濟,甚至說出弄好經濟再談公平正義這種話。

但公平與正義,才是一個國家值得拼的目標,而關鍵就在於人民有沒有獲得充分的訊息,瞭解到國家的法律或政策有沒有什麼違反公平正義的地方。許多人都以為台灣可以投票選舉,已經是民主國家,卻沒有意識到據以投票的資訊都已經受到有心人士刻意過濾或隱瞞,選民並非在充分資訊的情況下基於自由意志做出判斷。

在美國影集「新聞編輯室」中,就曾經討論過美國到底是不是一個偉大的國家,劇中的主角這樣說:「美國的確曾經是最偉大的國家,我們為正義而拼,為道德而戰,因合乎道德而立良法,因違背道德而廢惡法,我們要消滅的是貧窮而不是窮人…以前之所以能做到這些,是因為我們有充足的訊息,有受人尊敬的偉大人物告知我們。」

一個偉大的國家從來都不是速成的,不可能沒有打好地基就建出一座摩天大樓。台灣政府拼經濟也不是一兩年了,為什麼總是失效?就是因為沒有一個穩固的基礎。我們有受人民與企業信賴的司法系統嗎?我們有心胸開放、支持新興產業而不是只會心態保守、只想管制的政府單位嗎?我們有只要是所得就公平課稅的稅賦制度嗎?我們有勞、資雙方勢力均衡的人力市場嗎?都沒有,唯一有的只是對單一市場、部份有效的「自由貿易」。

這些指標都難以量化,但卻是最為關鍵的經濟基礎,而政府又花了多少心力在建立這些基礎呢?拿錯誤的指標,還跟錯誤的目標比,方向一開始就錯了,策略當然不可能對,拼經濟的結果也就慘不忍睹了。

同樣是拼經濟,與其跟中國比較,政府不如好好去看一下美國總統歐巴馬最近所發表的國情咨文,看看為什麼美國有信心認為自己已經超越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值得投資的國家?過去五年的執政,歐巴馬政府到底為了美國經濟的復甦與發展打下多少根基?想想人家到底只是吹噓自己政績的一個政客,還是真的建立了一個在能源、就業、教育、社會安全各方面都有步驟在推動的政府?

2014-02-16

回應彭明輝老師的兩岸觀點

彭明輝老師在蘋果日報發表了《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我並不知道是因為版面有限所以無法進行完整的論述,或是有其他原因,但在看過文章之後,我認為裡面有很多值得討論的部份,所以在臉書上分享該篇文章,並且認為這是一篇「討罵文」。後來在朋友的詢問下,我回應了為什麼我覺得這篇文章是討罵文:

1. 台灣民主化不必擔心被中國趕過去?這是錯的,因為台灣一直在退步中。

2. 很多人去中國並不是因為那裡好,而是因為那裡有錢賺、有機會,彭老師似乎並沒有搞清楚這一點。

3. 如果彭老師只看到中國資訊的品質與數量,而不在意呈現的內容是經過刻意篩選的,那我覺得很可悲。對,台灣的資訊品質不好,但這也是民主的成果之一。彭老師要不要想一想,如果中國的媒體是全面開放,以民眾要看什麼、財團想放什麼來決定出現什麼資訊,彭老師還有機會去羨慕他們嗎?

雖然這是在個人臉書動態牆上的評論,不過也被彭老師認為是一個批判的舉動,因此彭老師也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了一篇文章來回應《近況與「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文章的開頭就是:「李柏鋒帶頭批判我在蘋論陣線...」,結果就此被臉書的朋友們稱為「帶頭大哥」,可見彭明輝老師喊水會結凍,一下子就把我「財經界鋒哥」的名號換掉了。


而彭老師這篇文章,也引來了其他的回應,像是徐挺耀的《回應彭明輝的「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與其他人對該文的批評》,想想論壇也出現了另一篇《莫將納粹當天使──駁彭明輝《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這證明了兩件事情:1. 這篇文章真的很容易戰起來。2. 彭明輝老師的文章真的很多人閱讀而且在乎。

以上就是一些寫這篇文章的背景介紹,我其實無意與彭老師對戰,我也有參與台灣關鍵事實研究小組,希望能與彭老師為台灣做點事情,但彭老師會有他自己的觀點,我也會有我的觀點,這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情才對,所以我其實很訝異彭老師對於我的評論特別寫了一篇長文來回應,不過我想大概彭老師也很訝異我這個晚輩會對他的文章進行「批判」吧?畢竟也不過就在一週前,他才在《台灣的主流,世界的末流》提到我那篇《沒有公平正義,弄不好台灣經濟》的文章,也算是對我的鼓勵。

既然彭老師提出了回應,而徐挺耀也認為雙方並沒有真的對話到,那麼我想就應該寫一篇文章來一段對話,我會提出我的觀點,至於閱讀者認為這是對話、評論、批判,就看個人感受了。

我想可能很多人會看不完這裹腳布似的文章,所以先以這段話來揭露我的觀點主軸:許多人都覺得中國很大、很快、很可怕,但我覺得台灣不必只因為中國就失去自我,去做一些看起來像是追趕但其實只是消耗自己資源又不會讓自己進步的動作。我們可以學習人家的優點,但是不能失去自己的品味與修養,我們可以跟上別人的效率,但是不能因此而粗魯又莽撞。如果人家的效率建築在集權政權之下,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民主?如果人家因為人口多、資源少而逼出狼性,我們能否讓資源分佈得更平均,基於優雅與品味讓同一粒米所養的百樣人都能獲得均衡的發展機會?

地球那麼廣大,為什麼我們眼光卻窄小到只在乎旁邊那個鄰居,而忽略了其他更強的競爭者與學習對象?我們有沒有瞭解自己的核心價值?我們有沒有一個基於熱情與自己優點的發展方向?還是我們只會盲目的跟隨與競爭?我們的國際觀,難道只有中國和美國?

彭老師認為:「如果我們繼續耽溺在統獨與省籍之爭,我們產業升級的道路很快會被大陸悉數堵死,連下一代最頂尖的人都可能會被大陸搶走,使我們錯過台灣產業升級的最後一個(隨時會消失的)機會。

彭老師說:「大陸的代工產業正在取代台灣、大陸的頂級手機真的做得比台灣好。大陸不需要把自己搞好,就可以先把臺灣搞垮。

我認為現在連民進黨都不太談統獨了,頂多只是當成選舉操作的手段,至於談什麼產業升級,也都已經是過時的概念了。就目前所看到的資訊,產業升級所意謂的,還不就是目前檯面上那一群不死只是逐漸凋零的老兵繼續奮戰而已?我們的產業到底需要升級?還是根本就應該砍掉重練?老前輩不放心交棒,年輕一代的又何嘗真的想要去接棒一個夕陽產業?

能不能就讓舊的產業自己慢慢凋零就好,但是不要去阻擋新的產業在台灣的奮起與茁壯?老人家能不能別再自以為吃過的鹽比年輕人吃過的米還多就可以精準預測下一波的產業是什麼,然後把手上控制的珍貴資源都賭在自己的想像裡面,而對於其實更瞭解新時代、新市場但沒有資源的年輕一輩開拓者,卻百般刁難與不信任?年輕一代,缺的只是資源與發展的機會,他們更清楚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他們想拼,不會亂搞自己的未來,或許走起來跌跌撞撞,這也是必經的過程,可老一輩的卻總是想下指導棋,但又都是夏蟲。

賈伯斯從頭到尾都是個創造者,沒有他的蘋果就只能爛掉,等他再回到蘋果,蘋果才又活過來。但是我們的一些企業並不是這樣,從頭到尾都是個跟隨者,當他們交棒之後,接棒的人無法讓企業維持原來的強盛,也不先搞清楚到底是跟錯對象還是連當個跟隨者都不會,結果看一看忍不住老人家自己又搶回棒子,但終究不是個創造者。所以,要這一群跟隨者搞產業升級?一個跟隨者把交通工具從馬車升級成汽車,也一樣不是個創造者。

IBM賣掉了Thinkpad,Sony賣掉了Vaio,Google賣掉了Motorola,過氣的產業,我們有沒有勇氣割捨掉?我們在過去有沒有累積足夠的本錢,讓我們能夠割掉盲腸,發展新的方向?我們的資源又該怎麼分配?如果有個三百億的產業振興方案,與其拿去救那些苟延殘喘的企業,還不如找一萬個創業者每個人給他們三百萬,哪怕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也已經買到了台灣未來的一百個希望。唯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避免這一萬個創業者都去賣雞排或開咖啡店...

中國很大,人很多,這個的確有意思,但我們為什麼要去競爭,而不好好利用他們?例如未來的十年,全世界都在消費中國製造的東西,而中國賺到錢了,很想買美國、歐洲的商品,我們能不能從這些貿易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擔心中國會把路堵死?美國最強盛的時候,中國一樣也能奮起,中國強盛起來之後,其他的國家也還是會努力找到自己的定位努力活下去。路是人走出來的,別怕別人把路堵死,該怕的是自己不知道怎麼往下走。我們看中國的角度不應該只是一個競爭者,而是一個大市場,我們能提供給這個廣大的市場什麼?

擔心人才都被中國搶走?中國的人才比台灣更多、更好,真正值得擔憂的是為什麼我們沒有能力和吸引力去搶中國最頂尖的人才來台灣服務?我們的人才當然因為語言相通所以要去中國工作的門檻低了許多,但是想要找中國的人才來台灣何嘗不也是在語言、文化與距離的門檻上低了許多嗎?但是暫且不提我們對所有中國人一視同仁的看成敵人而無法以平常心對待,我們又能夠在薪資、機會與舞台上提供什麼給中國的人才?

我認為恐嚇台灣人民什麼來不及了、最後一次機會之類的話語,其實都言過其實,也解決不了問題,這種說法某個層面來說暴露出評論者的茫然,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於是提不出符合邏輯的解答,只好用激化的詞句訴說自己的恐慌。當然,我們不應該期望政府或是評論者提出一個標準答案,然後大家照做三年就真的達成六三三,人民應該要謹慎思考自己的國際與產業定位,憑藉自己的努力,一起讓台灣更好。台灣不會被中國搞垮,而會是自己垮掉的,把國家的興衰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去,並不負責任。對於台灣的現況可以擔心、憂慮,然後更努力去做點什麼實際的行為,但不需要沒有意義的恐慌。

彭老師說:「大陸的資訊只要不提相關的敏感話題,其他資訊幾乎全部開放。大陸工程方面的書籍遠比台灣札實、有用、豐富、完整。台灣的網路資訊在量與質上真的競爭得過人家?

為什麼台灣的資訊量這麼少、品質這麼差?這要回歸到生活品質上來討論。我們的勞工工作時數太長,壓力太大,收入太少,或許是造就這個後果的主因。

因為工作時數太長,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吸取更長篇的資訊,進行更深層的思考,許多人只能利用等車的時間看一些短文、短片,過於碎裂的資訊。至於要一般民眾看完一本書,除了他們在求學時期已經被「讀書」嚇壞了不想再碰,要讀也先選那些馬上派得上用場的書,於是缺錢就看理財投資的書,太胖就和減肥的書,找不到男朋友、女朋友就看戀愛教學的書,國際關係哪有兩性關係重要?

因為壓力太大,腦袋裡面負載著家庭的財務壓力、公司裡上司藉由KPI不斷壓迫的工作壓力,以及社會上政府毫不掩飾他們不在乎公平正義對中低階層民眾所造成的壓力,導致民眾對有效資訊逐漸無感,轉而去享受可以紓解壓力的娛樂,於是台灣的政治、社會、經濟新聞,看起來全部都跟娛樂新聞一樣。

因為收入太少,想要提昇自己、投資自己往往要猶豫再三,而企業不把人力當資產而只當成本看,只想著萬一我投資這個員工他卻跑了,不願意承擔投資的風險,也沒有看到投資的收穫可能還高於風險,這都讓我們專業能力的進步與成長相當緩慢,甚至停滯。

其實我們的出版品和網路資訊,早也就相當的美國化了,現在中國崛起了,說不定還讓資訊來源更多樣一點,我們擔心中國的資訊品質很好,量很豐富做什麼?因為就算在台灣也提供相同的品質與產量的資訊,又有多少民眾想要、能夠吸收?這才是根本的問題。

如果台灣人民有錢、有閒,能夠增加閱讀的深度與廣度,也能提昇創作的品質,我們的資訊品質也一定會向上提昇,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啊!彭老師自己想必也知道,花那麼多心力寫一篇專欄的評論,能收到多少稿費?這筆稿費跟文章本身的價值與社會影響力,又相稱嗎?我時常在想,我如果能靠稿費過活,專心把台灣的許多問題仔細釐清,產出更高品質的作品,對台灣會不會更有幫助?但實際情況卻是十萬人看、萬人按讚的文章,只有千元稿費。

其實我們的媒體市場相當誠實的展現了讀者的需求加上財團的慾望,讀者要的是腥羶色,媒體自然就只能給這種內容才能活下去,如果中國沒有了資訊審查而全面開放,到時候的資訊,還會是目前這種人為控管之下的高品質嗎?在自由開放的市場下,人民有權、也一定會選擇墮落,但也會有更強烈而深刻的批判存在。而遺憾的是,台灣勞力市場的資方太過強勢,造成了勞方的福利與待遇太差,於是想墮落者眾,就算想要質量俱佳的資訊產出或吸收,對多數人來說恐怕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換句話說,中國現在的內容產業或許質與量都深受彭老師的欣賞,但台灣並不是這些資訊的市場,台灣人民要的是更淺、更短、更娛樂的內容,這些中國很難提供,而台灣大概是少數能產出這種內容的市場,但是也很難賺大錢。這才是比中國的內容產業全面攻陷台灣閱讀環境更為可悲和可怕的地方。

最後,我想以彭老師的身份與地位來看,他可能覺得自己在寫文章上面相當認真,所以希望能夠獲得讀者的認同。我身為一個菜鳥專欄作者的身份,認為讀者的認同當然很好,但是更珍貴的並非自己文章的價值,而是所呈現的觀點能不能激起讀者的思考、對話,進而推動社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他人的批判或評論不見得是對於自己名聲的傷害,也可能是自己思考模式與觀點形成的養分。最終,一個正派專欄作者所希望的,不會是自己無暇的名譽,而是社會有沒有在自己的嘴砲之後產生向上提昇的動能。

2014-02-12

在台灣的政府機關,老闆要幫員工加薪只能違法?

上班途中,習慣性的打開手機閱讀今天的新聞,沒想到卻看到熟悉的照片,邵廣昭老師上媒體是常有的事情,畢竟他是台灣最權威的魚類學者和海洋生態專家,但是這次卻是因為被起訴而上新聞:


事發經過大概是這樣,邵廣昭老師因為學術研究的需要,聘請蔡正一為助理,但因為學歷為高職畢業,按照政府的規定就只能給20,800的月薪,連被大家所唾棄的22K都還不到!

此外,生態研究並不是一般可以朝九晚五又週休二日的正常工作,尤其是海洋採樣,常常要配合漁船進出港的時間、潮汐的時間以及天候條件,半夜前往漁港出海,回到港內漁民都休息了,但研究人員還不能休息,而要趕回實驗室處理標本。或是實驗設計的採樣時間到了,卻接連遇到壞天氣,週末難得放晴而不得不放棄休假趕快出發採樣,其實都是常見的事情。但是按照規定,卻無法給加班費。

所以邵廣昭老師為了體恤辛苦的助理,謊報助理的母親是臨時工,每個月補貼七千多元當加班費,也因此違法,前年向檢方自首,昨天三人遭到檢方依偽造文書罪起訴。

一般這種新聞只要一上報,當事人大概就是被網路鄉民罵到體無完膚,而媒體也不會有什麼正面的評價。不過這個案件卻相當特殊,就連蘋果日報的即時新聞,配圖都給了邵廣昭老師一個讚,並且覺得揪感心:


而鄉民的評語也都認為這是「制度殺人」,邵老師是難得一見的好老闆。如果是一個苛刻的老闆,大可不必違法給自己的助理加班費,畢竟政府現在的制度就是那樣,給一個認真盡責、隨時待命加班的研究助理兩萬的月薪,竟然才是合法的。

違法是事實,檢方也只能依法起訴,但卻有許多制度面的問題浮現,而在司法針對這個事件究責的同時,我們是否也應該要好好去檢討這些制度面上面的問題呢?在這之前,我先上台灣魚類資料庫查詢了一下被起訴的助理有多少工作成果:



剛剛有提過,因為該助理的學歷是高職,所以薪資就只能給兩萬,但是學歷真的等於能力嗎?這位助理採集了1,118筆學術研究的魚類標本,鑑定的標本數量更高達1,691筆,而且並不是只侷限在小範圍魚類或採樣方式,我想碩士或博士的研究生有這種能力與貢獻恐怕也不多了。

但是,我們的政府單位,卻僵化到只認可學歷,而無法讓研究人員根據自己的能力而獲得等值的薪資,這豈不是鼓勵所有的人擺爛嗎?只要是高學歷的博士,能力再差都還是能拿到六萬元的薪水,但是只要是學歷不符合政府認為專業應有的等級,就只能領兩萬元這種在大台北很難活下去、幾近羞辱人的低薪。

政府應該要想一想,一個高職學歷的助理,要經過多少的努力,才能夠獲得專家的許可和信任,託付給他重要的採集工作,並參與跟研究室名聲息息相關的物種鑑定工作?而培養出這樣一個人才之後,卻因為僵化的制度,而只能給他20,800的薪水,難道除了學歷以外,評估一個人的價值就沒有別的標準了?

當政府在努力讓派遣勞工和正職勞工可以同工同酬的同時,隸屬於總統府的最高學術研究單位—中央研究院,卻沒有辦法同工同酬,這不荒謬嗎?擁有專業的物種鑑定能力,除了發表學術論文以外,這至少也是碩士程度的能力了。在各種危險水域冒著生命危險潛水,這難道也要拿學歷來決定薪資高低,而完全不考慮特殊技能的專業加給和危險加給嗎?如果不是有極大的興趣與熱忱,20,800的月薪恐怕請一個什麼都不會的新鮮人打雜都請不到,但是政府卻用這樣的薪水在對待一個從事高風險工作的專業人士?生態調查可不是一般遊客去浮潛,很享受的看看漂亮的珊瑚礁啊!

說到頭來,政府這種薪給制度看起來是以能力為基礎,但實則一點都不尊重專業,因為能力不能只看學歷,這個看一看我們的內閣成員就知道了,而專業價值政府沒有能力評估卻又不肯放手讓主事者作主評估,於是我們的官方研究機構常常損失一些重要的技術人才。隨便找一家潛水店,去問問看生態調查的潛水一天收費多少?也問問看他們是憑什麼開這個價錢?肯定不是潛水人員的學歷。

除了底薪低得很誇張,不能給加班費也是難以理解的,更何況我想不只有生態研究,許多學術研究的時間並沒有辦法那麼明確的朝九晚五,難道要助理時間一到就下班,週末就算再怎麼緊急、重要也千萬別上班,只因為制度上不能給加班費?還是要求助理加班,然後光明正大的說:依法你只能做白工?

在這個案件中,身為學術研究人員,邵老師盡責為國家發掘和栽培人才,而助理蔡正一也並沒有因為國家能給的薪水低就擺爛,反而展現出自己的敬業,也努力充實自己的能力。很遺憾的是,盡責的他們並不是因為這些「好人、好事」而登上媒體,媒體也沒有從這個角度去報導,反而因為制度的限制,邵老師苦心為自己的研究助理爭取合理的薪資而違法,令人相當感嘆。他們都錯了,而制度也錯了,但我們有沒有從這個事件學到些什麼,而讓制度因此而變得更好嗎?

以下附上幾篇臉書上的討論:

2014-02-10

你的外匯知識及格嗎?

這個部落格雖然討論很多美股和ETF,不過其實在Google搜尋關鍵字上,最常被搜尋到而連結進來的,卻是「台幣換美元」,畢竟投資美股或ETF還只是小眾投資,而美元兌換卻是相當多人的需求,無論是旅遊、留學、投資等都會用到,甚至也有不少人對於投資外匯是有興趣的。不過如果不涉及比較投機性的外匯保證金交易,外匯又有什麼可以討論的議題呢?

DBS星展銀行最近一個針對台灣投資人的外匯知識調查,結果其實挺有意思的,雖然樣本數並不是太多,而是針對他們銀行的目標客戶族群進行調查(30-55歲),不過我想還是值得好好討論一下。

在他們調查的族群中,有50%的受訪者在銀行擁有外幣帳戶,但是對於DBS星展銀行的外匯常識大會考,卻有94.3%的人答對比例低於60%,拿到不及格的成績單。當然,有些答案或許見仁見智,不過其實從中也可以看出台灣投資人對於外匯的投資或運用有一些迷思存在。

DBS星展銀行調查報告:外匯投資三大錯誤

舉例來說,持有外幣最重要的考量是什麼呢?有68.2%的受訪者認為是利率,但是DBS星展銀行認為匯率是更重要的考量。我也認同匯率是更重要的考量,畢竟就算有5-6%的高利率,但是匯率波動如果動輒貶值10-20%,賺到利息卻產生匯損,那就得不償失了。

但是我想對於投資人來說,兌換外幣當下比較能確定的是利率,至於匯率的波動卻是很難預測的,這大概就是為什麼投資人會認為利率是比較主要的考量,如果還要考慮到持有的外幣到底會升值還是貶值,可能就無法下手了,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啊!雖然投資人可能會更想賺那動輒一兩成的匯率波動,可是真正明確的參考資訊,其實就只有利率。

又例如另一個調查的問題是:外幣投資的種類應該多一點還是少一點比較好?有53%的受訪者認為外幣投資的種類少一點比較好,因為每個人能熟悉的外幣總是有限。而DBS星展銀行則認為可以持有多樣一點的外幣,每種幣別具有不同的功能,像是高息的非美貨幣可以提供高利率,而美元則能在市場動盪的時候提供避險功能。

我認為如果是把外幣投資當成是一種資產,持有多樣一點的幣別的確有資產配置的效果,例如同時持有美元、歐元、日圓、英鎊、人民幣這五種主要貨幣,然後透過固定再平衡來賺取「免費的午餐」,就是一個不錯的投資策略。

例如原本五種貨幣各持有20%,某一個年度是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那就賣掉人民幣,買進美元,將持有的比重調整回原來的20%,而隔年如果變成美元升值,人民幣貶值,那麼就反過來賣掉買元,買進人民幣。只是投資人再平衡的頻率不能太高,因為雖然外幣兌換沒有手續費,卻有買賣匯差,這就是投資人的交易成本。

這種方式不需要預測匯率的趨勢,如果各種貨幣有長期均值回歸的特性,那麼就能利用各種外幣在超升或超貶的時候低買、高賣而賺取價差,這跟資產配置的再平衡一樣,都是資產本身以外的額外報酬。而這種持有多國外幣的配置,除了可以賺取再平衡所產生的免費午餐,還可以降低資產都以台幣計價的風險,而且大多數情況下,存款利率都高於通膨,因此也能保有資產的購買力。

不過如果不是這種投資策略,那麼就必須去仔細研究打算持有的貨幣預期的走勢了,但這種投資難度當然也高了許多,畢竟可能該國貨幣政策一個大反轉,持有的外幣走勢就跟當初預期截然不同,而造成嚴重的損失。所以我比較建議投資人如果是要賺取某種外幣的匯率漲跌價差,還是要仔細研究,並且瞭解其風險,再去持有。至於不打算這麼辛苦的投資人,就持有自己真的用得到的外幣就好。

前面有提到,有一半的受訪者有開外幣帳戶,那麼這些人開戶的目的是什麼呢?有高達72.7%的受訪者是基於「投資需求」而開戶的,這倒挺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高。其餘還有10.1%是為了出國旅遊,9.4%是國外經商,5.2%是小孩留學,都是有實際使用外幣的需求才持有。

不過如果投資是主要需求,照理說高利率或是未來看升的人民幣、澳幣應該持有量會不少,但卻有85.7%的投資人在外幣帳戶中持有美元,而以台幣對美元的低波動以及現在的低利率來看,似乎又不太可能單純投資美元。而人民幣雖然開放的時間很短,很快就變成投資人持有的外幣第二名,在25%的投資人在外幣帳戶中出現。澳幣則因為過去原物料行情熱絡以及利率不低,再加上許多金融商品的運用而佔第三名,有19%的投資人持有,不過情況應該會有所轉變。歐元和日圓則分別以16.2%和15.6%位居第四、五名。

DBS星展銀行調查報告:持有的外幣幣別

所以投資人持有這些外幣,是投資在哪裡呢?有51.5%的投資人其實還是以最簡單的定存來處理,而基金和活存則各佔了38%和37.7%,不相上下。其餘還有12.7%的投資人投資債券,8.8%的投資人持有海外股票。以我自己為例,就是趁台幣升值的時候換美元,當金額多於下限就轉定存,等到一定的金額或是美股有交易的機會時,再匯到美股帳戶去,盡量降低匯款次數來減少成本。

DBS星展銀行調查報告:外幣投資方式

以上簡單跟各位分享一些外匯投資理財的知識,投資人不妨可參考DBS星展銀行此次針對國人所做的外匯迷思調查報告,有許多受用資訊,多培養些外匯投資的知識,也可對未來的理財規劃有所幫助。至少,在查匯率表的時候,不要即期和現鈔的差別都不瞭解,也不清楚台幣換美元的時候,應該看買進還是賣出。

註:感謝DBS星展銀行提供數據,本文由DBS星展銀行邀請撰寫。

2014-02-07

KBtalKing Pro Value使用心得

從研究生,變成部落客,再變成專欄作家,平常的工作是寫企劃書,娛樂則是上PTT筆戰,對我來說,電腦有兩個部分是我最重視的,一個是螢幕,這對眼睛很重要,一個則是鍵盤,這倒是跟健康沒什麼關係,而純粹是打字的手感會影響我的心情。

以前還在讀研究所的時候,實驗室淘汰了一批鍵盤,大概是接頭舊(PS2)、份量重(底部是一塊鐵板)、聲音吵,跟新的薄膜鍵盤又輕又安靜相比反而沒什麼人喜歡,不過我卻對這種鍵盤愛不釋手,撿了兩三個起來用,後來才發現這些鍵盤是傳說中的Acer 6311,也是薄膜鍵盤,但是手感卻很像是機械式鍵盤。

離開實驗室之後,對那種鍵盤的手感實在念念不忘,於是後來入手了Ducky 1008青軸的機械式鍵盤,會選青軸其實就是因為那種清脆的手感和聲音,畢竟靈感來了的時候打起字來速度相當快,如果還有聲音的話,爽度自然也就倍增了。其實有時候我覺得自己是在彈鋼琴,而且鍵盤可能會燒起來:


相較於黑軸的重,紅軸的無感,茶軸的無聲,青軸是我的最愛:

然而,也就因為青軸實在太吵了,在公司使用會干擾到其他同事,於是只好又用回薄膜鍵盤,但是薄膜鍵盤用起來手感實在是很糟糕,於是只好試著去找找其他替代品,或許茶軸會是一個相對理想的目標。

而去年年底,我也入手了Nexus 7第二代的平板電腦,拿來閱讀是相當適合的工具,但是偶而要做一下筆記,或是打打字,或許是因為螢幕小,打字輸入反而是Nexus 7的弱點,尤其跟iPad相比的話真的難用許多。於是我也開始物色起能夠讓Nexus 7的鍵盤,可惜的是,小型鍵盤都不理想。

找了許久,終於找到了一個看起來很理想的鍵盤:KBtalKing Pro Value。


這個鍵盤有幾個很適合我的地方:

1. 可以無線使用,因為有時候我會用電腦播放影片,透過HDMI傳到電視螢幕上去看,這時候就會很需要有無線鍵盤可以當遙控器了,這個鍵盤有藍芽可以當無線鍵盤使用,平常則透過USB節省電池,也不會像是一般的無線鍵盤,反而不提供有線的選擇了。

2. 藍芽對應有十組,雖然我真的需要用到的只有三組:PC、NB和平板,但如果有更多設備的話,也可以用同一個鍵盤,其實挺方便的。最近我就開始習慣把平板電腦擺在電腦螢幕旁,當成Facebook的閱覽器,而PC則拿來工作,這樣區分開來能比較專心,但是如果需要切換的話,我可以用同一個鍵盤,選擇不同的對應設備就好了,相當方便。


3. 茶軸聲音小,即使在辦公室使用,聲音也跟薄膜鍵盤差不了太多(當然,如果靈感來了打字又快又重的話,應該還是會吵),不過比起舊的青軸鍵盤,聲音的確是小了許多,而雖然最愛還是青軸的手感,不過在不干擾其他同事的工作或是老婆、兒子的睡眠,茶軸的聲音與手感是我能夠接受的一個平衡點,至少不會像是薄膜鍵盤那樣的無感。


其實一開始也對KBtalKing Pro Value這個鍵盤適應了一段時間,不過都算是我自己的問題就是了,像是忘了切換Android和PC模式,結果只是輸入法取消選字,卻按了ESC導致快要打好的文章整篇消失了。

還有對全英文鍵盤的適應,雖然我可以不看鍵盤就直接盲打,但是還是會有一個看一下鍵盤上注音符號位置的習慣,而KBtalKing Pro Value這個新鍵盤卻沒有注音符號在上面,這也讓我適應了一兩個禮拜,不過後來回到其他有注音符號的鍵盤,也都很少再去看了,算是強迫自己去習慣盲打。不過這也讓我納悶:如果我的下一個鍵盤是完全沒刻字的,我還能適應嗎?

還有另一個有趣的地方是,Ducky是一隻鴨子,而KBtalKing則是一隻松鼠,都是動物:


對於KBtalKing Pro Value其實是相當滿意,除了它是茶軸以外,不過如果它是青軸,我大概也沒機會去接觸它了。有了這個新鍵盤,打字的戰鬥力又恢復了水準,而且還多了一個額外的好處:用鍵盤做時間管理。


鍵盤可以做時間管理?大家有沒有看到Prtsc鍵有一個泡麵的圖示?而ScrLk鍵則有一個健美先生的圖示,其實我覺得這是這個鍵盤最特別的地方。在泡麵模式底下,使用者可以自己設定要「泡麵」1分鐘到15分鐘,時間一到整個鍵盤就會失效,怎麼按都沒反應,提醒你麵已經泡好了,可以先休息去吃碗麵再繼續努力。(當然,吃完麵要記得解除鎖定。)

而健康模式,則是每一個小時會把鍵盤鎖定10分鐘,讓使用者可以站起身來走一走動一動,這個設計也很棒,我想對很多久坐到身體出問題的上班族來說,是個很有用的貼心功能,這也表示機械式鍵盤並不是只有電競才用得到,像是我這種文字工作者或是辦公室族群,只要是追求打字手感享受的人,也都可以考慮選一個最適合自己的機械式鍵盤,雖然並不便宜,但是讓自己工作起來有好的情緒,我認為是相當划算的投資,這也是我為什麼會買機械式鍵盤而不願意將就買電腦附贈的鍵盤。

不過說實在的,我很少吃泡麵,所以這個功能我比較常用在會議提醒,例如再過10分鐘有一個會議,我就會設定8分鐘後鎖定鍵盤,該站起身來,去開會了!而健康模式立意良善,但是有時候想法一湧現,怎麼可能就停下工作休息10分鐘再繼續?說不定休息個10分鐘,想法跑走了,要多花好幾個小時來挽救。

不過我仍然相當推薦這種鍵盤上內建時間管理功能的作法,只是只能設定泡麵和健康兩種模式有點少,而且並不是用全範圍的光閃爍或是聲音來提醒,而是在不太顯眼的Caps鍵閃一閃就直接鎖住鍵盤,對於一開始不熟悉的人來說,會有一種被嚇到的感覺。而我的建議是,讓設定可以更彈性一點,或是再加入另一種常見的時間管理方式,叫做番茄時間管理法,跟健康模式有點像,只是切得更細,把任務切到25分鐘內做完,休息5分鐘之後再繼續做下一個需要花25分鐘完成的任務。如果鍵盤可以有這種功能,就不用另外再去買一個番茄鐘了。

KBtalKing Pro Value這個由台灣自己設計、製造的鍵盤,真的值得推薦給大家,用了這個鍵盤之後,也讓我接連寫出了許多還頗受到歡迎的文章,可惜現在已經沒有考試了,不然可能也都考一百分呢!(HA!)這個鍵盤跟一般的鍵盤比起來,價格當然是不低,都可以抵十把普通鍵盤了,不過用料和設計也絕對有很大的差異,像是我之前為了看電視的時候可以控制而買的一個無線鍵盤,打起字來相當難受,因為那個鍵盤是軟的,輕輕一按,鍵盤中間就會陷下去,跟彈簧床沒什麼兩樣,唯一的好處大概就是輕。

至於設計,你有看過鍵盤上面印的字,字型這麼講究、這麼可愛嗎?


Ducky 1008是一個中規中矩的鍵盤,用起來跟我的期望沒什麼差異,我很喜歡它,但我想那是因為我買的1008是青軸,光是這一點就至少先拿到80分了。而KBtalKing Pro Value呢?則是一個處處有驚喜的一個鍵盤,總在我覺得我已經了解了這個鍵盤的時候,又冒出一個新的亮點來讓我感到驚訝,甚至有一段時間愛不釋手到我每天背著這個很重很重的鍵盤上下班,因為我想要在家裡和在公司裡都用這個鍵盤,因為在公司這個鍵盤不會吵,在家裡這個鍵盤可以用在平板和電視控制上。

那麼,這個鍵盤有沒有缺點?有:太複雜到我真的需要說明書。應該很少有人用鍵盤還看說明書的吧?但是KBtalKing Pro Value這個鍵盤的說明書,我卻看了超多次的,因為有時候會忘了怎麼解除鎖定,Orz!有時候忘記怎麼切換PC、平板或是藍芽和USB。有這麼多功能的確是很方便,但是要享受這些方便之前,也是要經歷過一段學習的時間才能「手鍵合一」。

ETC是台灣之恥還是台灣之光?

原文刊於UDN專欄:ETC是台灣之恥還是台灣之光?

週日從台北開車南下台中參加喜宴,這段路跟去年有了兩個很大的不同:五楊高架開通了、人工收費站拆除了。那些以前曾是收費站的路段,不但收費員失業了,主體結構也都已經拆除了,兩旁原先為了收費而擴張的路面也正在施工回復高速公路應有的瘦長、筆直,而工地現在看起來就像受傷、結痂,但或許再過一陣子,就像傷口長出新的皮膚,收費站的痕跡將越來越模糊,而大家也就漸漸忘記,在中山高71K處曾經有過楊梅收費站。

我們國家一直在進步,或是一直試圖要進化。從北到南在高速公路上要停個十次,每個車次一經過就消耗掉一張小紙片的過路費收取方式,看起來既落伍又不環保。為了降低過站的減速與加速而增加的碳排放,也為了減少每年為了回數票或收據所砍的森林,人工收費開始進化成電子收費(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簡稱ETC)。

電子收費,應該沒什麼問題吧?不但國外已行之有年,更何況我們身為電子資訊大國,不管是軟體、硬體或系統的相關廠商與人才,如果真的拿來全世界比一比的話,恐怕要建置一個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優勢也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還記得電影《世界末日》的經典台詞,太空人說:「管它是美國零件、俄國零件,全部都是Made in Taiwan!」太空站零件都難不倒我們了!

先不跟國外比,光是台北的悠遊卡,使用的地方這麼多樣,不管是捷運、火車、公車、停車場,甚至還可以在超商購物,況且人流比車流還要複雜許多,都能順利運作這麼多年,那麼國道的電子收費,順利上線也只是剛好而已,恐怕也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這樣的系統會困難到像是雪隧工程那樣,可稱為台灣之光。

不過不知道是我真的太小看電子收費系統的困難程度,還是建置這個系統的遠通電收能力實在太差,原本只有兩三個車道試辦都還沒什麼情況,怎麼一全面電子收費之後,就馬上成了所有政治事件的救援投手,吸引了所有媒體的焦點,讓全國人民只剩下遠通一個反派角色可以攻擊,不但忘了《食安法》在立法院排不進議程,也無暇再去管民進黨冬眠之際還可以送一個法案,把實價登錄搞成虛價登錄,讓地政士被抓到限期改回來就好不會被罰。

不管如何,在一個電子類股佔整體股市總市值超過一半的國家,能把國道的電子收費作到天怒人怨,也真是不可思議。本以為正常上線只是基本的,還期待ETC是不是能帶來更多的好處,沒想到一上線卻反而出了一大堆狀況,還讓惹腦民眾主動去終止帳戶,遠通恐怕已經是台灣之恥了。如果只是幾個錯帳也就罷了,我更擔心的是遠通的表現打壞了台灣在電子產業上面的競爭力,讓國際上誤以為台灣的資訊科技能力竟然如此低落,App當了,網站資安問題一大堆…

而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政府在面對一個表現如此差勁,敗壞台灣「科技之島」名聲的廠商,卻一再的護航與寬鬆以待,換成是一般企業的合作,早就罰款甚至解約了。過去老是把國家名譽掛嘴邊而企圖和諧一切紛爭的政府,如今竟一反常態的不在乎國家尊嚴與名聲毀在一家沒有專業能力、只貪婪每年數十億國道收費大餅的廠商,我想除了政府本身的能力比遠通更弱以外,也沒有其他合理解釋了。或許,政府很怕萬一跟遠通解除合約,自己沒有能力扛起這個電子收費系統?

畢竟,我們真的看不到政府在國道電子收費系統的建置過程中,表現出任何專業,招標過程中讓紅外線系統的廠商得標,結果得標的遠通現在卻放棄紅外線系統,回頭採用當初招標過程中落敗的微波,而政府不知道是因為沒有專業可以判斷還是為了避嫌什麼都不插手,連一個標準都不建立,結果反而耗費了後來轉換系統的成本。從金管會和NCC什麼都管的習慣來比對,怎麼會在ETC系統上什麼都不管,落差這麼大?

如果藉口是讓產業自由發展所以不預設立場也就算了,更讓人質疑的是,政府在全面電子收費的過程中,真的有做過品管測試和驗收嗎?還是打算讓全民幫忙驗收?那驗收範圍有定義清楚嗎?如果大家都把eTag從車上拆掉,但是為了享受九折優惠或是自動扣款等便利而不終止帳戶,那是不是從測試eTag系統變成測試車牌的影像辨識系統?

而更讓人難受的是,遠通竟然採用了藍光加強車牌辨識的效果,遠通難道不知道,藍光是可見光波長最短、能量最強的光線嗎?這也就是為什麼海水看起來是藍色,因為其他顏色的光線都被吸收掉了,只剩下藍光反射回來被我們看到。因為過度使用手機和平板等移動裝置,許多人想辦法買新的眼鏡降低生活周遭各種大小螢幕的藍光傷害脆弱的眼睛,遠通卻採用高能量的藍光,每隔約五公里經過感應閘門,駕駛人就被照一下,假以時日說不定讓台灣白內障患者爆增,拿下洗腎以外的另一個世界第一。

或許我們當初建置電子收費系統是為了用科技帶來更好的通行品質,但是卻反而驗證了政府的執政能力低落以及行政體系的落伍。不只有遠通,連政府也是台灣之恥,而人民能夠容忍嗎?至少我無法忍受。我想要的也不只是一套堪用的電子收費系統,更希望這套系統能夠產生更多價值,透過大量數據的運用,可以提昇台灣的交通品質。

舉例來說,經過統計,就可以知道哪些路段在什麼時候會有明顯超過負荷的車流量,例如週六早上的雪隧往往就有相當多出遊的用路人,透過這些資訊的揭露以及提示,就能讓用路人自己決定走替代道路或是錯開上路時間。或是有某些地方有慶典而造成回堵,或有意外事故而造成定點壅塞,也可以提醒提前下交流道,有實際數據更利於國道車流的調控,也比錄影畫面的監控更為精準。

ETC不應該只是收費功能,在去除個資之後的每一筆資料,都是政府在做交通規劃的珍貴參考依據。就像是除了討好市區選民以外沒有優點只有缺點的20公里免費,完全就是鼓勵民眾把長途使用為主的國道當成市區高架聯絡道路,結果交通品質變糟,路面過度耗損,而始作俑者竟然還不用付費。我想只要拿數據一驗證,就知道短程免費的政策有多愚蠢。

資料就擺在那邊,如果政府懂得怎麼用,ETC就是一套有智慧的收費系統,將會變成台灣之光。而如果只是表面上的用科技來取代人工,看起來是進化成電子收費,但實際上卻還是一樣土法煉鋼,靠民意代表兩三句話就能亂搞台灣的交通,多開幾個交流道,那台灣的進度將會非常非常緩慢。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