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6

不叫做「日音無光」的公司就不可能有「暗管」?

原發表於三立名家專欄:反正這家公司不叫做「日音無光」,所以不可能有「暗管」

經濟部在25日發布新聞稿指出,經過訪視,日月光K7廠並沒有暗管偷排的情形,而媒體則報導,高雄市環保局主秘回應,日月光的確沒有暗管,因為管線都設在明顯可見之處,可是這些「光明正大」的管線,卻都是未經環保局許可的「私設管線」。

換句話說,政府找了一堆專家學者組成專案查核小組,而這些專家學者空有專業,訪視的結果卻是只要視力沒問題的小學生就看得出來的「沒有暗管」?那根本不需要找什麼環安工程系、環工所、環管所的專家學者,隨便路上找幾個鄉民就可以了,讓這些專家學者去做更能發揮專長的事情不是更好?

問題真的是管線「明」或「暗」嗎?重點應該在於這個管線是未經環保局許可所私設的管線吧?而經濟部會同查核小組,到底有沒有查到這個私設管線被拿來做過什麼事情?為什麼要私設?怎麼還不拆除?如果只是用肉眼看一下就說這不是暗管,沒問題啦!那我建議以後乾脆看到「日月光」所設的管線,都定義為「明管」好了,反正這家公司不叫做「日音無光」,所以不可能有「暗管」。

而媒體也真是的,一個小小的加工處發布個新聞稿,就莫名其妙的連結到日月光快要復工了,這是怎麼腦補的?總不能人家只是做好準備就這樣說啊!日月光被停工是因為出現跟公司「名實不符」的暗管嗎?很明顯不是啊!那麼造成停工的原因都改善了嗎?確定不會再犯了嗎?目前根本沒有任何證據這樣顯示啊!

如果要我定一個標準的話,我會要求日月光董事長自己都敢喝一杯500cc的日月光工廠排放水,那就讓日月光復工。你沒看到那些立委、官員,每次民眾質疑食品或農作物出問題,就是在鏡頭前面試吃給大家看嗎?

不過這也有趣,難道政府是在告訴人民,只要光明正大作壞事就沒關係?


2013-12-25

我們是缺錢還是缺品味?

原文刊於UDN專欄:我們是缺錢還是缺品味

前些日子,因為藝術投資很熱門,所以身為財經部落客的我,閱讀的範圍自然也會出現相關的文章,不過累積了些閱讀量之後,就發現了其實藝術和金錢之間,不脫兩種關係:好的藝術作品終究能帶來龐大的經濟利益,以及為了經濟利益而把良莠不齊的作品都包裝成藝術。

在《逆轉人生》這部法國電影中,全身癱瘓的有錢人Philippe聘了面試只是為了領失業救濟金的更生人Driss當看護。Driss推著Philippe去藝廊的時候,既不懂得欣賞藝術,更對那些作品的天價感到無法理解。後來,Driss也塗塗抹抹畫了自己的作品,而Philippe還幫他賣了不錯的價格。

這段劇情其實有兩種解釋:一、藝術本身值不值錢,主要看銷售者會不會賣,而Philippe懂得怎麼賣。二、Driss在跟著Philippe耳濡目染之後,有了不錯的鑑賞能力跟品味,自然作品也不會太差。

倒是沒有必要爭論哪種解釋才對,也很有可能都正確。只是把這兩種解釋拿來判斷霍夫曼策展的黃色小鴨(Rubber Duck)在基隆引起的爭議,就顯得相當有趣。我無意在此陷入黃色小鴨這個策展是否抄襲或侵權的爭議,而想要指出的是:霍夫曼很懂得怎麼賣,所以讓黃色小鴨變成很值錢的作品。在這個展覽中,與其說霍夫曼是一位藝術家,其實他的角色更是一位很會說故事的推銷者,而且把故事說得極有吸引力。

黃色小鴨是不是一個好的藝術?恐怕有所爭議。但是如果說這個作品因為被包裝成藝術而帶來了經濟利益,我想沒有人會反對,這也是為什麼范可欽會說黃色小鴨的展覽是一個商業行為。它是。

霍夫曼將黃色小鴨的故事說得很好,一隻陪伴過許多人童年時期的浴缸玩具,雖然未必真能讓觀眾的心境又回到當初的天真、純潔和平靜祥和,至少也能很表面的讓觀眾體驗到一個極為平凡而熟悉的玩具,原來在換個尺寸、改個角度之後,就有了另一番的感受。

觀察、欣賞,其實就是接觸藝術的第一步,先不說黃色小鴨是不是真的有什麼深層理念,至少這是一個每個人幾乎都認識,看了卻又有新體會的作品,這就足夠有價值了。我想,很多人對於我們公共場域的裝置藝術既看不懂,也沒感覺吧?

用藝術來賺錢,人之常情,但是不是賺得有格調?在高雄,利用港口的平靜水域佈置了一個好舞台,讓霍夫曼透過黃色小鴨這個作品來講一個故事,賓主盡歡,藝術跟商業和平共處,策展人和主辦單位都表現出他們的品味,好壞見仁見智,但總是讓人感到舒服。

到了基隆,策展人跟主辦單位的品味出現了落差,不但引發了爭議,也讓人感到不適與無奈,而這也暴露了基隆的主辦單位終究只看到商業利益而不瞭解怎麼去拿捏藝術和商業之間的平衡,一舉一動讓社會感受到的就只有「錢」,故事性不見了,藝術味也消失了。

霍夫曼的確獲得了商業利益,但是也堅守著他的創作理念,讓黃色小鴨不至於變成了電子花車上的舞孃,又轉圈又呱呱叫,天曉得這樣展覽是要表達什麼?而范可欽在策展過程中既不懂得說故事,也不懂得藝術語言,更不瞭解自己的品味已經跟高雄、桃園前兩次展出出現了極大的落差,最糟糕的恐怕是露骨地展現了他的中心理念只有商業利益,於是高下立判。

凡事以商業利益為主要考量,看起來好像很缺錢,但其實缺的不是錢,而是品味。有品味,才能知道什麼是好東西,知道什麼是好東西,才能避免老是往沒有價值的方向橫衝直撞。黃色小鴨是個怎樣的藝術品呢?除了湊熱鬧,拍張到此一遊的照片以外,又有多少人能夠對這個作品評論出個所以然呢?

黃色小鴨之所以有經濟價值,在於策展人說了一個人人聽得懂的好故事,而不只是把塑膠玩具放大幾百倍,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建商的樣品屋或是餐廳的門口也同樣擺了黃色小鴨卻沒有相同的效果,而基隆想做一隻巨型鎖管,真能變成基隆的特色嗎?

沒有自己的故事卻一直抄下去的結果,在別人眼中就什麼都不是了。像是基隆火車站後面虎仔山上那個仿自好萊塢的地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抄的,連地標都讓遊客想到別的城市,很可悲的失去自我,還為人作嫁。

如果一直都只想抄,而不是培養出自己的品味,發展出能夠代表自己的作品,那永遠都只是一個跟隨者。跟隨者,哪有什麼競爭力可言?難道要比誰抄得比較快?比較像?而當找不到人跟的時候,更只能手足無措、原地踏步,直到眼前出現下一個可以抄的目標。還要這樣繼續下去嗎?


2013-12-20

當台灣從「寶島」變成「媽寶島」

原發表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當台灣從「寶島」變成「媽寶島」

過去,很多人都說台灣是一個寶島,今天,我想多加一個字上去:台灣是一個「媽寶島」。媽寶,有兩個成人的角色,一個是媽,一個是寶。媽,指的是控制欲強的大人,什麼都想幫寶決定。寶,指的是倚賴心重的成人,什麼都想讓媽決定。

媽寶的關係中,如果媽不想當媽,寶不想當寶,這個關係就沒辦法成立。雖然過程中媽可能會覺得累,寶也希望可以獨立,雙方都想要解脫,但是只要分離一段時間,兩人的互相需要就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日益明顯,於是媽寶之間的聯繫甚至比過去更強,於是媽繼續想要控制寶,寶也想要繼續被媽照顧。

在大學裡,我們可以看到媽寶,大學生考試不及格,家長去找教授理論。我的兒子那麼乖,讀書那麼認真,教授是哪裡看孩子不順眼,憑什麼給個不及格的分數?誇大著成績單上的紅字成了人生汙點,會斷送孩子的美好前程。

在職場裡,我們可以看到媽寶,研究所畢業了出去找工作,面試的時候家長全程陪伴,未來的上司提問,求職的新人一個字都沒說,都是家長代答。開始上班後,家長每天送午餐便當,上下班接送更是理所當然的了。

如果只是這樣,那也不值得在寶島上面多加一個媽字。

事實上,媽寶關係並不只有侷限在成年的親子之間,政府與人民之間也存在著媽寶關係。人民倚賴政府的習慣極重,政府控制人民的欲望極強,雖然已經是民主投票的選舉制度了,人民卻仍然期待能夠選出明君然後一切讓政府決定就好,自己樂得輕鬆什麼都不必做就可以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媽寶關係的其中一個特徵,就是寶不想要負責任,於是什麼責任都推到媽的身上去了。而當責任其實不在媽身上,或是媽不知道怎麼負責的時候,只好嚴格控制寶不要去做一些會出狀況的事情。

所以才會出現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但是人民卻有很多海岸靠近不了的現象,於是對海越來越陌生,出事的機會也就越來越高。就算是可以靠近的區域,總還是天有不測風雲,出個意外,有人溺水了,有人被浪捲走了,於是開始從政府的主管機關找個人來負責任。

即使是無法預測的瘋狗浪,出事之後媒體一樣可以在頭版用昏官來謾罵主管機關的負責人,而政府只好對那些出過事情的地方更嚴加管制。明明是風景最好的地方卻加上欄杆,明明是海泳的好場所卻把活動區域控制到救生人員有辦法即時掌握的範圍,結果所有海灘都變成兒童池。

人民要政府這個媽負一切的責任,政府只好把人民都當成沒有行為能力的寶來嚴加看管。而這樣管制的結果呢?反正心想著出事有政府會負責,於是人民失去了風險意識,也不懂管理自留的風險。去海邊玩的人不知道有潮汐,結果漲潮之後被困住了;去溯溪的人不知道午後雷陣雨之後溪水會暴漲。結果七天之後才回得了家。

死者為大的傳統觀念,也讓社會輿論不忍苛責意外當事人的責任分成,於是所有的責任都落到「其他人」身上去了。「事出必有因」的追究習慣,則讓整個社會不願意面對事情有可能真的就純粹是意外,或是很偶然的系統性成因而跟任何人都無關。於是隨便抓一個人來負責,但是其實真正該做的是調整系統以減少缺陷而不是追究人為疏失。

當輿論都想找一個代罪羔羊出來的時候,系統或制度的問題就被忽略了,而下一個受害者也會繼續產生。這也就是媽寶系統的正向強化循環。

這就是為什麼挪威的懸崖可以沒有破壞景觀的護欄,卻又只出過一次事件。當我們忙著找人負責的時候,人家把精神花在提昇每個人的自我保護意識。成熟的人能夠認知到自己暴露在風險之下,要格外謹慎,對自己的安危負責;幼稚的人則是不顧安危橫衝直撞,跌倒了受傷了就怪桌子不應該在那裡、地板不應該那麼硬,連孩子做錯了事情也一定先宣稱本性善良都是他朋友帶壞的。有時候寶當久了,即使已經變成了家長也還存在著寶那卸責的習性。

政府成了媽,人民成了寶,這好像也不怎麼稀罕,更有意思的是,連企業都成了寶,動不動就要政府補貼。過去政府對LED產業的補貼可不少,但是扶不起,產能過剩只好拿著LED去蓋植物工廠,明明是陽光充足的緯度,卻還是把植物種到了屋子裡。

利用台灣便宜的電力聽起來也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但是學界、業者竟是希望政府可以補貼電費,這夠不夠媽寶?更別提像是遠通電收等財團明明違約了卻還對高公局提告,像不像是小孩做錯了事情還敢做不敢當,然後抱著媽媽大腿耍賴?

靠媽、靠爸靠到這種程度,如果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又怎會淪落到如此?如果台灣的企業都只能跟政府組成媽寶聯盟,動不動就要政府補貼、減稅、讓台幣貶值,說多有競爭力恐怕都要讓全世界嘲笑了。

台灣這個媽寶島,如果想把媽這個字去掉,其實也沒有那麼難,當媽的請放手,別管那麼多;當寶的請有點肩膀,該負的責任別亂推,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成熟一點,不要老想著依賴別人就能過好一輩子。

2013-12-12

目標日期基金

原發表於商業周刊《小資族學理財》專欄:哪一檔基金,可以讓我安心定期投資到退休?

Q:請問有沒有一檔基金,根據我的年齡做股債配置,可以定期投資到退休的呢?

A:
目前有一種叫做目標日期(Target Date)的基金其實就完全符合你的需求,這種基金的特色就是基金名稱上通常會有一個目標年,例如「2050目標日期基金」,指的就是預計在2050年左右退休的人,可以選擇這一檔基金來投資。

不過這種長期投資的基金,國內可以買到的基金收費相當昂貴,例如經理費可能高達1.5%,而美國市場的ETF則可能只要0.3%,每年收取的費用相差1.2%,如果累積30年下來,複利計算之後的差距就高達43%!

而這種基金會因為年期的不同,而調整持有的資產。以美國市場上的2030年目標日期基金為例,大約是為了15年後退休的人所設計的,年齡在50歲左右,所以持有的股票會比較少一點,大約持有50%的美國股市、20%的美國以外各國股市,加起來大約70%,而另外有大約28%的美國固定收益和2%的美國房地產。



但如果是比較年輕的投資人,可以選擇2050年目標日期基金,也就是針對目前大約30歲的投資人所設計的,持有股票的比例就會很高,像是美國股市高達60%,還有30%是美國以外的各國股市,兩者相加就高達九成了。剩下的一成則是8%美國的固定收益資產和2%的美國房地產。

此外,這種基金並不是退休年期一到就清算,或是強制要把錢領出來,事實上基金是持續運作的,而持有的資產則會變得比較保守,但是並不會全部只剩下債券,還是會持有一些股票,因為債券只能提供固定收益,而股票長期來說才能帶來比較理想的績效。

因此可以看到2010年目標日期基金,即使目標日期已經「過期」了,現在還是可以買得到,而這也提供了已經退休、拿著大筆退休金卻不知道該怎麼投資的老人家一個可以考慮的投資工具。這樣的基金,持有60%的美國固定收益資產(大部分都是美國公債),另外還有30%的美國股市和10%的美國以外國際股市。

其實這樣的持股比例比起以年齡來調整股債配置還要稍微更積極一點,例如30歲的投資人應該持有30%的債券和70%的股票,50歲的投資人應該持有50%的債券和50%的股票,但是在這些目標日期基金中,股票的比例都多了20%,而債券的比例則少了20%。

所以如果覺得這樣太過積極,可以自行另外買20%的債券基金來降低風險,不過不調整其實也沒關係,因為如果是長期投資,那麼已經做好資產配置的情況下,持有這種目標日期基金並不會承受太大的波動風險,而持有多一點股票則有機會增加未來的預期報酬,再加上稍微劇烈一點的波動可以讓再平衡的過程更具有優勢,因為可以更加低買、高賣。

可惜目前國內沒有這種適合用來作為退休規劃的ETF,而共同基金雖然有類似的商品,收費卻相當高,因此在長期投資的考量下,成本是相當重要的考量,建議還是選擇國外已經很成熟,投資成本也合理的商品,每個月用零存整付的方式將資金存下來,到了年底一次匯到海外券商進行交易,匯款和交易的手續費也還比在國內低。

日月光,山河暗,寶島凋零

原發表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日月光,山河暗,寶島凋零

日月光半導體公司(ASE,Advanced Semiconductor Engineering, Inc.)被高雄市環保局查獲,設於高雄市楠梓加工區的K7廠偷排含有重金屬的污水到後勁溪,下游有940公頃的農田都成為可能受到鎳廢水污染的對象。

其實日月光已經是累犯,前年八月環保署就曾接獲檢舉,沒想到在環保局人員要求設置的採樣槽中,竟然加放了自來水,導致後來政府只複查到一次違規,但日月光每天排放的廢水高達五千五百公噸,直到近日才檢出,不但酸度很高,懸浮物、COD、鎳含量全都違反放流水標準,而排放區下流竟然是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

累犯又涉嫌造假,有發現異常也沒有通報,難怪高雄市環保局認為日月光情節重大,除了罰款六十萬,也希望能夠勒令停工。但日月光卻說這只是應變不及所導致的意外,是設備異常所產生的溢流。這其實也不難查,日月光每天製造多少的污染物,又花多少的成本在處理這麼大量的污染物,如果廠方真的按照規定來,安分花資源下去處理放流水,在帳面上或人力分配,總有個憑據。

這看起來相當明確,應該予以嚴懲的重大污染案件,沒想到政府卻說出一連串讓人訝異的話,但也讓人民更加理解了政府被財團企業綁架的程度。很顯然的,如果日月光停工,對台灣的經濟一定有影響,但是政府不能因此就產生任何懲處上的顧忌,甚至最後輕縱日月光,因為他們的作為對台灣經濟與社會的衝擊,甚至遠超過對日月光勒令停工所減少的營收對GDP所造成的影響。

簡單來說,如果日月光按照規矩來,它的生產對台灣的經濟有貢獻,雖然不可避免在製造過程中一定會產生污染,不過污染的處理也是一項產業,對台灣經濟的貢獻是雙重的。但是日月光造成了污染卻不願花費成本去處理,初期除了讓河流中的生態遭受浩劫,農漁產品已經停止供應,接下來可能的影響則是農田被迫長期休耕,甚至毒物累積到食物中對國人健康造成危害,這些經濟損失,卻是由全民來承擔。

停工,不只是要去防止日月光繼續污染環境,或是監督日月光直到他們提出能被政府、當地民眾以及環保團體所認可的改善措施,更是一種最直接的處罰,因為這家公司所作所為無視公眾健康與環境生態。如果政府顧慮影響經濟數據而對造成重大污染的企業輕輕放下,那麼將來就再也管不動其他公司了。

這其實是典型的破窗效應。如果一棟建築有一個破掉的窗戶卻沒被修理好,接下來可能就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因為出現安全疑慮而可能導致原本的居民搬走,最後破壞者就闖入或佔領那棟建築。相反的,如果一條乾淨的街道上,出現了一張紙屑,馬上有清潔人員打掃乾淨,就不太會有人再亂丟垃圾,而這條街道維持乾淨的成本也會降低。關鍵就在於,當破壞事件發生的時候,我們的行動是什麼?

從最近的食品安全事件,我們已經看到了破窗效應的展現,當政府對違規業者沒有施以適當地處罰,其他業者體認到做壞事的成本很低,當然就更有可能鋌而走險。而接下來則是環境與國土安全的事件,政府還要放任民宿在山上、海邊毫無管制的亂蓋嗎?當業者違規污染了環境,政府還要為了經濟數據上的百分點,不但不敢處罰業者,甚至還耗費國家資源去協助業者善後嗎?

製造業對經濟發展有正向的幫助,但是環境的污染卻是對經濟負面的衝擊,今天如果一家公司賺了一億,但是污染了價值三千萬的農地,十年無法耕種造成五千萬的農產損失,還有許多當地民眾因此而罹癌率大增,醫療費用爆增五千萬。統計下來,這樣的產業其實對經濟的價值是負的。

台灣的經濟體質沒有弱到連勒令一家公司十幾座工廠的其中一座停工都撐不住,真正撐不住的是政府幫人民守護環境的決心。因為清境民宿的觀光產值,因為日月光是台灣半導體封測規模最大的公司,政府連執法都有所顧忌,於是政府不敢執法,人民就敢犯法,越多人犯法,政府就沒辦法執法,最後只好修法,讓原本不合法的都合法,於是政府不用執法,人民也合法,這真是一個好和諧的國家。

但,這樣的國家,到最後恐怕就只剩下,日月光,山河暗,台灣將成為一座凋零的寶島。美好的環境是很有經濟價值的,除了觀光,可以有農、林、漁、牧的產出,優質作物是發展生技產業的基礎,生活在乾淨的土地,喝著乾淨的水、呼吸著乾淨的空氣,人民也健康,千萬別等到只剩下Facebook上的開心農場沒被污染才後悔。

我們是一個民主國家,政府的所作所為展現的就是人民的意志,而想要什麼樣的環境,希望政府做些什麼樣的事情,也只有我們每個公民思考清楚之後,明確表態,才能發揮作用。

2013-12-06

讓資訊不對稱的政府 根本是一種詐欺

原發表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讓資訊不對稱的政府 根本是一種詐欺

投資市場上有一句名言:「資訊不對稱之所在,就是利潤之所在。」只要你能比別人更早一步掌握別人不知道的消息,先一步反應,那麼你就能夠賺大錢。例如:明天才要公佈的財報,你昨天就已經知道結果了,所以今天提前布局,不管是利多還是利空,你都可以領先其他投資人一步放空或作多而賺大錢。

然而,這是違反市場機制的。交易會完成,就是要有人想買,有人想賣,而如果想買的人多於想賣的人,價格就會上漲,反之則下跌,這是很簡單的供需法則,而交易是否公平,就要看買、賣雙方所擁有的資訊是否一致,當雙方的資訊不對稱而進行了不公平的交易,其實就是一場詐欺,其後果就是市場不再被信賴,交易因而停滯,同時各種市場機制也會失靈。

所以在股市上,法律上明文禁止內線交易,證交所也設置「公開資訊觀測站」來揭露股東所應該知道的一切訊息,以維持所有可能影響股價的資訊,都充分公開,至於投資人想不想知道、願不願意去研究和分析這些資訊,就屬於個人的自由了。

資訊對稱之後,讓市場機制可以順利運作的另一個重點,則是市場參與者的多元,也就是對於同一筆資訊,每個人的解讀都不同,或是解讀相同但是行為相反,那麼交易才會熱絡。例如股價的上漲,可能會讓一部分的投資人認為趨勢向上而打算買進,但是也會有另一部份的投資人認為價格已經高於價值而打算賣出,於是一買、一賣,市場才有成交。

遺憾的是,台灣的政府似乎一點都不瞭解這個簡單的道理,所以盡一切的努力在隱匿資訊而造成消費者對產品與服務的不信任,同時消費者的習性又過於一窩蜂而導致各種泡沫現象層出不窮,例如清淨農場周遭的民宿。

清境農場原本是一個好地方,然而在一窩蜂的觀光客湧入之後,各種地中海花園、法國鄉村、英式城堡、日式會館等風格的民宿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政府一開始沒去管,後來已經管不了,而這些違法又危險的建築,已經形成一股強大的經濟實力,於是再也沒有人打算去動它們了。

其實從Google Map的衛星圖就能看出清境農場附近的開發情況

後來《看見台灣》的空拍紀錄片,將清境農場附近超限利用的情況呈現在大螢幕上,讓原本蒙上眼睛就以為看不見的人,也不得不正視這個問題了,但是怎麼處理呢?南投縣政府說:「如果內政部通過清境農場的都市計畫方案,將周圍劃分為旅館區、住宅區或商業區,則建蔽率可以從農牧區的10%放寬到60%,原本屬於違建的民宿都可以就地合法了。」

違法的問題可以有行政上的解套,危險的問題可就沒有了,那政府怎麼做呢?內政部長李鴻源說,「災害潛勢地圖」的套疊模式半年前就完成了,但是不打算主動公佈,以免引起業者反彈和當地房地產下跌。

換句話說,比起消費者不一定會發生的危險,政府更擔心的是公佈後一定會發生的業者反彈。然而,如果房屋像是一顆雞蛋,脆弱的地質就像是一塊豆腐,而你所住的民宿就像是一顆雞蛋放在一塊豆腐上,平常沒事,但是只要有個地震,下面的豆腐撐不住重量,垮了,放在上面的雞蛋當然也就滾下來,毀了。而政府卻不願意說,到底是哪些民宿蓋在豆腐上?

政府擔心揭露資訊會對業者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難道就不擔心不揭露資訊的後果可能是對消費者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嗎?而清境農場這是特例嗎?不是,我們四處可以見到政府的隱匿資訊,像是農糧署抽檢包裝米,發現有劣質米混充好米,卻隱匿結果;衛福部十月底就知道頂新的油有問題,但是到十一月初大統自己招認提供問題原料油給頂新之後才開罰。甚至更往前推,農委會也曾隱匿禽流感疫情。

這些隱匿,造成了民眾在消費上產生了疑慮,而且失去的是難以彌補的信任,無論是對業者或是對政府。政府一天到晚都在喊著拼經濟,但是卻又總是做出讓民眾失去消費信心的舉動,其實政府根本不需要那麼多拼經濟、救市場的作為,只要做好充分的資訊揭露就夠了。畢竟,事件造成的恐慌是暫時性的,但是失去信任所造成的傷害卻是相當長遠的。

一個事件的發生,往往不只是誰有疏失、誰受害了,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從這個事件中,去瞭解是不是有什麼資訊因為不夠透明、沒有被揭露,而導致了悲劇。

於是,在塑化劑、毒澱粉、銅葉綠素等事件接連發生之後,政府才學會了應該要求食品業者登錄食品添加物。而台南單親媽媽買法拍屋,卻因為凶宅而被銀行拒絕貸款,最後不得不棄標而損失39萬元,其實也是因為資訊揭露不夠充分所導致的遺憾。這麼多的教訓在前面,政府還要玩「沒有出事前什麼都不說」這一套嗎?

行政院長說,要召開會議,一個月後聽取初步的成果報告。當然沒有人會認為一個月真的能有什麼成果,而這一個月應該做些什麼呢?我認為還是資訊揭露最重要。《看見台灣》的齊柏林導演,他兒子就曾經發文說,盜採砂石等等的地點,因為在上映前接到了關切電話,所以紀錄片中有畫面,卻不能說地點在哪裡。其實如果一個月的整理,能把問題、地點、權責單位都列出清單並且公告,就已經很不錯了。畢竟,「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是找出問題是什麼。」

「資訊不對稱之所在,就是利潤之所在。」政府不願意揭露資訊,往往趁機獲取暴利的就是那些心存僥倖的無良業者,而受害的都是被迫無知的消費者。政府知道卻不說,其實就是一種隱瞞和欺詐。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