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30

當知名教授都鼓吹聯招,台灣教育只是更加沉淪

我們常常對好的新觀念接受度不高,所以拋不下舊包袱,做一半試試看。試了之後,很顯然的享受不到新觀念的優點,但是反而更突顯舊觀念的缺點,卻以為是新觀念不適合自己,於是想放棄只做一半的新觀念,又回去舊觀念的懷抱。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人說:不要再折磨年輕人,改回聯招吧!」有人說聯招是最公平的制度,但是我怎麼想都想不懂,一個只能評鑑單一能力的制度到底是哪裡公平了?而且,教育到底是在追求公平,還是追求讓每一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專長獲得最好的發展?

講求公平,那我們應該讓最會教的老師去教學習成績領先的學生,還是去教學習成績落後的學生?我們應該讓分數高的學生去讀好的大學,還是讓分數低的學生去讀好的大學?


出處

有人說聯招制度才有辦法促進階級流動,所以你是說以前中國科舉制度讓階級流動很頻繁?還是你認為美國沒有聯考所以階級都沒在流動?不要把以前台灣爆發性成長所看到的現象當成階級流動好嗎?而且,這不就意味著我們真的要把社會分階級,有的人是高級的,有的人是低級的?

我們現在的入學制度當然是失敗的,但是這不意謂著聯招制度就會是成功的。身為聯招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捍衛聯招制度,但是不應該忘記自己的成功其實是奠基在將無數制度下的失敗者踏於足下,而那些失敗者如今也都成為社會發展的功臣之一,他們在聯招的失敗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失敗,而聯招制度的成功者也並不意味著對社會有所貢獻。

現在入學制度的失敗,其實就是還保有聯招的影子,那叫做指考,因為有指考,所以有考試成績所定義的明星大學,因為有考試成績所定義的明星大學,所以原本該看多元能力的申請入學也在各種多元能力上追逐虛幻的量化指標而非實質展現的能力。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現在的升學制度就是一半的申請入學和一半的指考聯招,而如果聯招真的這麼好,申請入學就不會那麼熱門,申請入學不那麼熱門,年輕人所造成的痛苦也就不會存在了。

那申請入學沒問題嗎?當然有問題,但是不去解決申請入學的問題,卻只會提議改回聯招制度,那叫做柿子挑軟的吃,那就是不願面對真正的問題,而結果就是「對的事情沒辦法去做,而錯的事情一直在做。」家長工時太長,不去解決這個難題,反而是把小學生留在學校更久一點,讓家長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加班,不就是同樣的情況嗎?

那申請入學的問題在哪裡呢?真的是那些寫教育專欄的人所談論的細節嗎?陷入了細節,就看不到真正的問題,看不到問題,就解決不了問題,然後東改西改越來越糟。很多家長都說,不要自己的孩子變成教改的白老鼠,但是這些家長都有沒有想過?行之有年的失敗制度,遠比能解決真正問題的新制度,還要更可怕呀!你會因為標靶藥物太新,就不去用來治療自己的癌症嗎?

所以真正的問題在哪裡?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社會對學業成就只有單一標準,並且認同這個單一標準可以用來左右一個學生是否能獲得升學的機會。

去年台南市後甲國中一位陳同學在第一次免試升學的超額比序中,因為他的體適能、幹部、獎勵記錄與競賽成績都不理想,就算會考成績相當好,還是落榜了。但是陳同學在後來的特色招生考了狀元,終於能錄取心目中的好學校,也因此以自身經驗質疑超額比序竟然讓考高分的他無校可念,而且名為免試卻先會考後特招,從考一次變成考兩次,質疑免試升學的制度是個笑話。

其實也不只學生把學業成績當成唯一標準,許多老師也是如此。有人提到說:「我所認識的教授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全國最多只有5%的人是要經過特別的方式入學的,其他人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對這些人而言,聯招是最好的方法,簡單而又公平,完全沒有賭博的成份在內。」這種觀念當然大有問題,從這裡也可以印證,教授並不總是對的。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授們有這樣的盼望當然可以理解,但是往往這些教授得天下英才之後卻也會抱怨,怎麼這些學生對學習都沒熱忱?試想,當你選學生的標準是國、英、數、物、化、歷、地的學科成績有多好,而不是他們對你所教的領域有多麼強烈的興趣,你怎麼可能選到有學習熱忱的學生?而這樣長久下來,學習的成效會有多好?不妨想一想,為什麼大學的第一志願科系,畢業生有一大堆轉行?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說:「一大堆人假裝在教書,一大堆人假裝在讀書,對國家無益,只是編預算養活這群人。」說得很貼切不是嗎?

聯招簡單嗎?一點都不簡單,聯招是失敗率最高的升學制度,因為只有百分之一的參與者會被認為是成功者。聯考公平嗎?一點都不公平,因為聯考會讓對醫學沒興趣的人因為考高分而可以讀醫學系,卻讓對醫學有興趣的人因為考的分數不夠高而不能讀醫學系。聯考完全沒有賭博的成份嗎?那些因為分數到哪裡就讀哪裡的人絕對知道自己的「落點」完全就是一場賭。

那為什麼教授們會覺得聯招簡單呢?因為他們過去就是很簡單的只要會讀書,就可以考上大學了,不必像現在的學生要準備一堆申請入學的假資料。那為什麼教授們會覺得聯招公平呢?因為他們過去就是聯招的受益者。又為什麼教授們會覺得聯招不是一場賭呢?因為他們的成績好到可以想讀哪裡就讀哪裡,而不是填完志願之後也不知道自己會去台北讀書還是去高雄讀書?更不知道自己會讀哪個科系?將來畢業能做什麼?

遺憾的是,如果這種引述的想法真的存在於許多台灣的大學教授心裡,那我們不只是教改失敗,而是社會的價值觀都很失敗。「其他人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一個國家的成功,不會是只看那5%很特別的人,而是能讓95%在學業上不特別的人,有機會受教育而展現出他們真正特別的地方。教育制度沒有能力琢磨璞玉,不是璞玉的問題。

在這些教授眼中,愛迪生顯然不是特別的人,他甚至只接受了三個月的學校教育。在這些教授眼中,愛因斯坦也不是特別的人,因為他被老師罵到決定肄業。或許,現今大學最大的失敗,是根本沒有能力判斷一個學生是什麼樣的人?他或她又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教育(Education)的拉丁文字根educare,意思是「引出」,將每一個人的特質引導出來,讓他們能發光、發熱。我們的教育系統,在這方面有什麼成功之處嗎?

我進職場四年,對我來說就像是讀了第二次大學,並不是我大學所學的不適用,而是大學所學的知識本來就會過期,但是我在職場上的自學能力,卻是大學所教給我而永遠都不會過期的。甚至,在我所處的網路產業上,很多資訊過一個月就已經舊了、不適用了,而產業的方向與發展也隨時不斷在變動,但是遺憾的是,整個社會對大學的幻想卻完全跟不上時代。

知道嗎?我現在在家裡可以透過網路上全球最好的大學課程。知道嗎?我從網路上下載教學簡報,才發現台灣還有大學在教十年前的知識,而我都覺得去年才出的教科書已經舊了。知道嗎?未來的世代每個人可能換十次以上的產業,但是卻覺得大學的科系已經決定了自己的一輩子?

台灣的學生,能不能有智慧一點?不要只想去讀那些現在看起來很賺錢的科系,因為當你畢業之後,那個產業很可能已經沒落了。你該擁有的是獨立的思考能力與不斷自我學習的紀律。至於大學,你該去念你真的有興趣的,透過你的興趣來建立上述兩個能力。

台灣的家長,能不能有智慧一點?不要用自己的價值去判斷孩子的未來。如果他們還沒顯現興趣,請支持他們多去體驗與探索。如果他們有明確的興趣,請支持他們去把興趣發展成會賺大錢的產業,而不是要自己的孩子放棄興趣去追求鐵飯碗。哈佛的學生相信創造一個工作永遠比找到一份工作要好。如果你真的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個人才,請相信他們為自己創造一個工作的能力。

台灣的老師,能不能有智慧一點?不要再走回頭路去鼓吹聯招制度,你們應該是最瞭解教育本質的一群人,但如果真的瞭解教育本質,怎麼會去提倡聯招制度這種不公平、像是賭場輪盤猜不到自己落點,也無法造成社會階級流動的升學制度呢?聯招制度只會給你分數上一致的一群學生,但保證讓你無法因材施教,你所教的內容對講台下多數的學生來說毫無意義,更難讓他們有學習熱忱。

台灣將來的產業發展,需要的是更多元的人才而不是量產單一能力的勞工,台灣將來社會的成長需要的是所有的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不是只讓5%的菁英表現就以為能養得起所有人。台灣將來國家的力量,憑藉的是認清問題所在並且努力解決問題的智慧與決心,而不是對的事情都不做,錯的事情一直做的敷衍與懶惰。

2015-03-24

保險公司的不保險,金管會的不會管

出處

昨天金融產業的大新聞:國寶與幸福人壽以賠付303億元標售給國泰人壽。

國寶人壽帳面資產642億元,帳面負債911億元,換句話說淨值呈現負數,接管時約達負269億元,而最新淨值則已經膨脹到負311億元,接管後情況並沒有好轉。

幸福人壽帳面資產432億元,帳面負債770億元,淨值同樣呈現負數,接管時約達負338億元,而最新淨值則縮小到負250億元,接管後情況稍有好轉。

兩家保險公司加起來的淨值為負的561億元,這樣的兩家公司你願意花多少錢去買?昨天,金管會標售這兩家公司,得標者為國泰人壽,條件是保險安定基金要賠付303億元,則國泰人壽就願意承擔另外231億元左右的負淨值,概括承受這兩家公司。

231億元,承接數十萬名保戶、上百萬張有效保單,划不划算呢?顯然國泰人壽認為是划算的。而金管會其實也給了國泰人壽許多的行政優惠,包括:

1. 資本適足率與死利差互抵等優惠,這可以讓國泰明年度直接有170億的獲利。
2. 死利差互抵所提存的準備金在八月有80%可以轉列為淨值,多達700多億元。
3. 資本適足率的自有資本提高,若超過300%,對後續併購很有優勢,不必再擔心會降到250%以下。
4. 未來20年,海外投資的額度多5%,換算下來每年可以多出60-70億元左右的收益,20年下來就是一個上千億的大紅包。
5. 新保單送審可多兩件。

而或許更有利的地方是即將升息所帶來的好處。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就提到,之所以能將賠付金額壓低,關鍵在美國升息時間點的逼近。如果每升息一碼,國寶、幸福人壽的淨值虧損就會縮小九十億。換句話說,現在國泰人壽看似承擔了231億的負淨值,如果將來升息三碼,國泰人壽就不賠反賺了。

為什麼升息帶來這個大的好處?因為這兩家公司過去其實是因為濫發了許多利率很高的保單,結果壓垮了自己。這其實是應該由濫發保單的保險公司和沒有謹慎挑選保險公司的保戶要共同承擔的,但如今反而造成了全民的損失。

幸福人壽總經理郭明枝去年就曾經受媒體訪問,他表示幸福人壽過去曾經承接國民黨黨員保單,目前保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國民黨黨員,幸福人壽對所有保戶服務不變。他還強調,幸福人壽有部分舊保單預定利率高達7.5%,比目前市場行情3%高出很多。

換句話說,過去所賣的那些高利率保單,現在對保險公司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負債了。而如果可以升息,讓市場的利率越接近保單的利率,自然負債壓力就比較輕微了。

但問題是,安定基金所賠付的303億,又是否划算?就帳面上來看,花303億處理掉561億的負淨值,其實很划算。我們來看一下2009年國華人壽的案子,當初國華人壽被政府接管的時候,淨值是負646億,後來標售給全球人壽,而安定基金賠付金額則高達883.68億元。沒錯,安定基金賠得比接管時的負淨值還要多,所以這次也才會在標售前,市場就預估安定基金至少要賠付600億元,幸福和國寶人壽才會有人願意接手。

不過也許是金管會很努力的壓低賠付金額,也許是國泰人壽看上接手後的市佔率與金管會所給的超級行政優惠,最後以一個對安定基金相對有利的價格成交了。即便如此,媒體還是以「政府賠303億」為新聞報導的主軸,但這筆錢其實是依據保險法所設立的保險基金所賠付的,而保險基金的來源是從各家保險公司每年總保費收入提撥千分之一而來。換句話說,你繳出去的一千元保費,有一塊錢進了安定基金,而這個基金所賠付的,不是政府也不是保險公司的錢,而是每一位保戶所繳的保費提撥的。那如果這個基金錢不夠怎麼辦?報請主管機關同意後,安定基金去跟金融機構借款,可不是國庫撥款補足喔!

知道嗎?之前為了標售國華人壽,安定基金舉債570億元,這表示原本在保險公司出狀況的時候要出手搶救的安定基金,竟然已經自顧不暇了,這也導致後來金管會希望修改保險法,讓該倒的保險公司就讓它們倒算了,不要再用安定基金來處理,而這次賠付303億,又得跟銀行融資了。金管會主委說,這是最後一次用政府基金處理問題保險公司。將來呢?金管會說,不會等到保險公司落到這麼慘的情況,在RBC低於50%就會接管。接管問題就解決了嗎?而台灣一年總保費將近三兆,換算出來的提撥安定基金一年也才30億元,可是一家問題保險公司的賠付動輒都數百億,政府到底有沒有意識到問題出在哪裡?不知道預防勝於搶救嗎?難道金管會主委只會在事後開玩笑的說「國寶不國寶,幸福不幸福」?

近年來,政府好像一直忙著搶救保險公司,卻沒去處理為什麼會產生這麼多需要被搶救的保險公司不是嗎?顯然金管會在監管上是相當失職的。現在,也還有朝陽人壽、宏泰人壽以及雖然因為房地產而僥倖暫時離開RBC不足名單的遠雄人壽,這三家保險公司其實財務上都令人擔憂呀!

此外,造成國寶人壽目前慘況的朱國榮,利用國寶資金介入龍邦國際經營權,進而成為台壽保大股東,不但破壞台壽保與中信金合併,現在是否又故技重施而導致台灣人壽的遭殃,也很值得金管會注意呀!

對於民眾來說,也該有所調適。過去保險公司真的很難倒閉,政府舉債都會撐著保險公司不要倒,以維護保戶的權益,但是未來保險公司先倒還是你先申請理賠成了未知數,在這種情況下保戶更要慎選保險公司,不要看到利率高就買保單,更不要因為保費特別便宜就買保單,這兩種情況特別常出現在財務情況很糟的保險公司。

也別很天真的把錢存在保險公司,就認為這樣可以安養天年,更不要想說買個終身險可以保障終身,除非你還得先幫保險公司買個保險。保險不能解決一切的問題,但是保險業務會想賣你保險來解決一切的問題,你想存錢就賣你儲蓄險,你想一輩子有保障就賣你終身險,你想要看起來不花錢的保險就賣你還本保險,但是你以為保險公司是慈善事業嗎?

買你需要的,不要買被創造出來的需求。買保險是自己先釐清有什麼風險想透過保險來轉嫁,而不是告訴保險業務一個預算然後要他幫你規劃,那只會拿到一份對他佣金收入最有利的規劃而且保證花光你提的預算額度,卻不是針對你的保障需求所設計的保單規劃。


2015-03-17

慈善基金會該怎麼投資?又該怎麼公開財務資訊?

慈善基金會可不可以投資?當然可以,但是有個前提:這筆錢的捐贈者要知道。

如果這筆錢的捐贈者認為他捐的錢是要直接拿去幫助人的,那就不應該拿去投資。如果這筆錢的捐贈者認為他捐的錢可以透過投資變得更多,因此而有機會幫助更多的人,那慈善捐款拿來進行投資當然是很合理的。而在一個專款專用的基金會裡面,這兩者不應該有任何模糊地帶才對。

最近慈濟所引發的爭議其實也包含了這一項:慈善基金會到底應不應該投資?

我們換個角度來看看美國的基金會怎麼做的?就以世界首富比爾蓋茲與他夫人的聯名慈善基金會為例,他們在官方網站上就很清楚的放了所有的資料,而且有五個語言,這是中文版:


2012年,先給你一個讀者指南,為什麼呢?因為你可能看不懂財務報告或是納稅申報單,但是你身為一個捐贈者,其實是有義務要負起監督善款何去何從的責任,那麼學會怎麼看這些文件就是第一步,所以基金會第一份文件不是別的,是教你怎麼看這些文件。

相對來說,國內一些慈善團體,不但以「合法」為由不肯公布財報,甚至還試圖洗腦民眾說,財報一定要「專業會計」才看得懂,一般人看不懂只會問出蠢問題,鬧笑話甚至造成慈善機構的行政負擔。老實說,這些說法都心態可議,公開、透明是慈善機構的基本,做不到其實根本就沒資格稱為慈善機構。

接下來,還有幾份文件,分為基金會和信託基金,信託基金會多一份免稅組織營業所得稅的納稅申報單。這邊我只強調一個重點:所謂的公開透明,不只有公布「通過審計」的財務報表,還包含報稅資料。

什麼叫做財務報表?至少包含三項,以「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為例:

1. 資產負債表(Statements of Financial Position):

2. 營運活動表(Statements of Activities,非營利機構用,類似一般企業的損益表):

3. 現金流量表(Statements of Cash Flows):

這三大報表後面都會附註一句:「See accompanying notes to financial statements.」也就表示財報並不僅如此,還有其他的附註財務資訊。像是這樣完整的財務報表,絕對不是一張簡單的收支報表就能取代的,像是慈濟過去只公布這樣:


好的,那麼到底有沒有投資?有,這是「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財務報表的一部分附註資訊:

其實可以看到財務報告中並沒有詳細持股資料,最清楚的只有巴菲特捐給「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波克夏(如上圖,有78億美元),其餘的就只有分類股進行總計。這樣一來不就完全不透明、不公開了嗎?

所以,我剛剛有說過,因為很重要所以再說一次:所謂的公開透明,不只有公布「通過審計」的財務報表,還包含報稅資料。

基金會因為交易有價證券(普通股、優先股、共同基金、公債、公司債等等...),會有稅務問題,因此就會有報稅資料,而這些報稅資料就能看到詳細的持股清單,如第一張圖,這種報稅資料的文件稱為Form 990,這就是「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信託基金報稅資料揭露的持股:


這就是為什麼要說三次:所謂的公開透明,不只有公布「通過審計」的財務報表,還包含報稅資料。

我們回過頭來看看慈濟,在新加坡有公布財務報告(Financial Statement)和年度報告(Annual Report),在美國則只有公布年度報告以及財務摘要(Financial Highlights),在台灣也只有年度報告和上面提到的收支報表。

不過,在網路上可以查到Economic Research Institute的Form 990資料庫中,有慈濟的報稅資訊,美國的慈濟還分為教育基金會、醫療基金會,不過這次主要看慈濟基金會(BUDDHIST TZU CHI FOUNDATION):


很遺憾的,只有2003-2005年的資料,而資產逐年增加,看起來情況還不錯。

不過一看持股的進出情況,反而讓我感到不解,慈濟是一個佛教為基礎的慈善團體,如果說投資讓資金可以增長,有利於從事更多慈善工作,那也無可厚非,但是基於佛教戒律,理應不該投資菸酒公司,不是嗎?而基於慈悲精神,理應不該投資軍火武器製造商不是嗎?而慈濟把環保當成自己的四大志業之一,如果去投資對環境造成污染並且加重地球暖化的石油公司,會不會不恰當呢?可是這卻是慈濟持股的一部分(出處皆來自2003-2005的Form 990):

1. 英國石油(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主角)
2. 康菲石油(與中海油公司同為渤海灣蓬萊19-3漏油事件主角)
3. 雪佛龍石油(巴西漏油事件主角)
4. 艾克森石油(全球最大石油公司,阿拉斯加漏油事件主角)
5. 孟山都(基因改造生技公司,全球農產品種子壟斷供應商)
6. 沃爾瑪(美國著名血汗賣場)
7. 奧馳亞(全球最大菸酒公司)
8. 波音(全球最大軍火商)

以下這是綠色和平向樂高積木公司抗議跟殼牌石油公司合作的影片,最後讓樂高終止了將近半世紀的合作,並且承諾不再使用石油產品來做積木:

這就是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你即使要投資,也可以選擇投資一個你在道德上可以接受的公司,期許自己投資的企業不會影響地球上生命的永續生存。

的確,在投資上,上面這些公司可能都是不錯的標的,台灣股民習慣買「定存股」,在美股市場則有一個名字叫做「孤兒寡母股」,像是軍火、石油類股都是這種股票的重要成員。別誤會,不是這些公司特別容易產生孤兒寡母(雖然這也許是事實),而是這些公司穩定獲利又有不錯的配息,很適合孤兒寡母長期持有來領取配息當生活費。

但是,在投資上也有一個「邪惡基金(Vice Fund)」名稱,甚至真的成立了共同基金,專門投資在菸、酒、軍火、賭博產業,這些在道德上可能有人無法接受的公司,有時候卻有很好的報酬。華爾街日報最近的一篇文章,正式鼎鼎大名的JASON ZWEIG所寫的,就提到了邪惡基金過去十年有年化8.3%的績效,但是S&P 500只有7.9%的績效,而「有道德」的社會責任指數基金則只有7.2%的績效。使壞也許比較賺錢?在過去的115年,美國的煙草股有14.6%的年化報酬率,而S&P 500指數才只有9.6%。

Top 10 Holdings of  USA Mutuals Barrier Fund

美國慈濟在投資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更謹慎一點,不要去投資這些跟自己組織理念相違背的公司?或許基金會的高層並不怎麼清楚,或許操作投資的人並沒有去留意這些細節,只想說這些公司表現不錯就投資了,一般人投資這些公司可能也不會怎麼樣,就像是「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也一樣有投資英國石油呀!但是慈濟投資這些公司,又有多少人知道之後可以接受呢?

這是純粹的社會觀感問題,一個路人甲去投資這些公司一點事情都沒有,但是慈濟做這些投資卻可能從一個charity foundation變成一個sin-vestors。就像是一般人會吃豬肉、雞肉,但是慈濟的出家人可以拿錢去投資一家屠宰場嗎?一般人會開車、抽煙、喝酒,但是慈濟應該去投資石油公司、菸酒製造商嗎?

而更根本的一個問題是:捐款者知道他們的善款會進行投資嗎?

除了持股上的爭議,從Form 990也可以看出還有一些令人費解的交易,下圖為2004年美國慈濟的股票交易的一部分,最上面Altria是菸酒公司,同時也是上圖邪惡基金的第二大持股,接著的是貨幣型基金,然後是AT&T電信公司,短線操作幾乎都賠也挺厲害的,其中還有只買一股的,不過貨幣型基金都只持有幾天,進行這種沒賺沒賠的交易,不知道用意為何?希望不是有心人藉此手法賺取交易手續費的退佣。

其餘的細項我就不一一截圖了,這篇文章也夠長了,文字說明就好。

首先,Form 990中可以分為短期交易和長期交易,但是短期交易居多數,這似乎不應該是這種慈善機構投資的合理現象。此外,一年兩千多筆的交易,似乎也過於頻繁,但如上圖,其實大多又很小額。申報資料看不出交易費用到底花了多少,不過以每筆10美元計算的話,也要兩萬多美元。

其次,2003年賠了2.6%,2004年賺了1.79%,2005年賺了1.3%(以上皆只計算Form 990有申報的部份,非總資產的投資報酬率),這樣的績效其實真的不太理想,那段期間投資美國五年期公債,殖利率也有3-4%左右。

第三,有一些股票的交易,很「不幸」的買在高點,賣在低點,情況跟我在以前文章提到的幾乎一樣。

我想也許慈濟真的不是很懂投資,但是這裡面有些問題,就是需要資訊夠公開、夠透明,才能夠有人幫慈濟來檢驗或把關,而慈濟在台灣的財報或是股票、土地等的交易記錄沒有公開,中間藏了多少問題,可能慈濟自己都不知道。

比較好的情況是,慈濟只是在美國的資產管理所託非人。而比較嚴重的情況,釋證嚴會不會現在只是一個像是鋼鐵人電影裡面的「滿大人」?也就是所謂的「上人」只是個會出現在螢光幕的「演員」,只差在大愛電視台不會對全部頻道蓋台,但是整個慈濟背後的主事者卻另有其人,而且其心可議。像是今天的內湖開發案撤案記者會,「上人」竟沒有出現,那麼這個決策是誰做的呢?也許慈濟做一切重大決策的根本就不是釋證嚴。甚至之前釋昭慧的「義氣說」,也不是釋證嚴直接傳達的,那一點都不像釋證嚴會說的話,不是嗎?

慈善基金會可不可以投資?可以,很多事情本來就需要有足夠的財力才能進行,投資是讓資產增長的方法之一。

慈善基金會該不該投資?如最前面所說,要看捐款的原始意願。如果有一個善心人士去世前捐了一億元,希望每年可以拿出一百萬作為某某獎學金,也許定存就好,但是如果每年要拿五百萬出來,可能就要有一定程度的投資。可惜這種情況在台灣相對來說少得可憐。

最後,慈善基金會該怎麼投資?「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有股神巴菲特的幫忙,巴菲特最經典的建議就是投資指數型基金,而哈佛、耶魯等名校的校產基金的投資其實也可以簡化成簡單的資產配置,這對投資熟悉的人應該都不陌生才對。巴菲特雖然投資績效卓著,但是也不是建議大家去買他的波克夏股票,反而是建議

「我的現金遺產將會贈與給一個以我老婆為受益人的信託基金(我必須使用現金作為個人遺產,因為所有我的波克夏股票將會在結算我個人財產後的十年內全部轉移給某些慈善機構)。我對這個信託基金的建議已經簡單到不能再更簡單了:10%配置在短期政府債券,90%配置在非常低成本的S&P 500指數基金(我建議Vanguard的VFINX。註:同一檔基金也同時有發行ETF股份的形式,代號為VOO。)。我相信這個信託基金的長期績效將會非常傑出,甚至會比那些聘請了高薪經理人的養老基金、機構或散戶投資人表現得更好。」

金管會最近也一樣建議政府基金可以投資ETF這種指數基金,這種投資不需要聘請高薪經理人,不需要頻繁交易,而基金會的資產則穩定跟隨市場一起成長,不是以獲取超越市場的績效為目標,因為如果想賺大錢,這麼一來基金會所賺到比指數多的部分,就是某些投資人所損失的,那反而不對了,所以投資指數則在成本上極低,在道德上則較無爭議。至於報酬好不好,一堆研究和回測資訊可以自行做研究,而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卻可以讓你了解這樣投資的特性是什麼。

當然,對一般的基金會來說,這樣的建議是可行的,可是對慈濟來說,這樣還是會透過指數基金持有一些有爭議的公司,所以可能只好選擇社會責任指數的基金,或是自行剔除「邪惡公司」後,按照成分股市值的權重組成符合自己需求的「慈善指數」。

不過目前來說,最重要的恐怕就是盡力促成立法,要求全國所有的宗教團體與慈善團體都公開、透明。公開、透明是慈善機構的基本,做不到其實根本就沒資格稱為慈善機構。而如今我們卻還得企圖透過政府法治的力量來約束這些團體,其實已經相當可悲。

當然,更可悲的是政府不處理這件事。試想,慈濟、佛光山、鎮瀾宮、先嗇宮.........

2015-03-12

美河市的住戶讓我驚覺台北缺的不是社會住宅

美河市建築群

二月13日,台北市政府公佈打算將捷運的聯合開發住宅,台北市政府所分配到的部份會拿來當成公共住宅。二月24日,美河市管委會召開了臨時會針對這個政策進行討論,並邀請都發局人員出席。

會議主席定調:北市府無法未卜先知,是背信詐欺

會議上,主席俞雨亭提到:「當初購買美河市房屋時,買賣契約書內容並沒有告訴我們,這裡將來會規劃合宜住宅,現在冒出這個問題,有背信詐欺之嫌。」這種說法也成為整個會議的定調,不過卻有相當嚴重的邏輯瑕疵:

1. 要規劃為合宜住宅是近日才發生的事情,要如何在購買的時候通知?
2. 反過來說,當初也沒有告知美河市不會規劃合宜住宅不是嗎?
3. 房屋所有權屬於台北市政府,台北市政府要賣、要租,本就是自己的自由權利,只要不違反美河市管理委員會所訂立的規則即可,難道有規定美河市任何一戶要賣給誰、租給誰,都還要經過管委會開臨時會同意?

都發局:所得拉高,素質也拉高

台北市都發局住宅計畫課的李宏育組長則針對政策進行說明,提到公益住宅政策以青年人為主,會有少部份給弱勢族群,而法令依據則是住宅法,台北市政府可以租、購民間的住宅來作為社會住宅,例如跟捷運局租房子來轉租,捷運局會收到相當於市價的租金,收入會再挹注捷運的建設,而差額則由市政府來補貼。

不過李宏育針對申請社會住宅的資格卻有驚人之語:「希望將所得基本拉高,住戶素質也會拉高。」所以在台北市政府的觀念中,素質與所得有相關?基本上我認為台北市政府要為這個發言公開道歉,因為這顯然是對中低所得者的歧視,認定他們就是素質差的住戶。

要知道,帝寶幾乎就是全國平均所得最高的社區,但是其中不少住戶的素質與社會觀感可一點都不高,另外,去年在北台灣發生的重大治安事件,包括捷運殺人與夜店殺警兩案,犯案者可都是出自所得不差的家庭。所以,把所得拉高,住戶素質也會拉高的立論依據到底是什麼?

更進一步需要解釋的,則是若此立論為真,針對弱勢到被社會歧視素質不高的族群,市政府又有什麼政策性的協助?難道就是拉高門檻,不讓這些人有機會承租社會住宅?這種落井下石,是社會住宅的本意嗎?

住戶:賺錢是我英明,賠錢政府要補償

都發局的說詞固然誇張,住戶的發言更是青出於藍。如果素質不好應該隔離,恐怕應該先隔離整個美河市社區。

有住戶說:「現在房價跌了,要賠償我們房價損失,至少要賠償房價的一半。」有意思!政府蓋捷運,讓你買的捷運聯合開發住宅在房地產市場上更有價值,買到賺到,怎麼沒聽你說要把這些獲利繳給政府?難道聯開宅的高房價,是因為這些住戶的加持?更何況說到賺賠,如果是投資客,自負盈虧不是最基本的職業道德嗎?如果是自住客,沒有買賣你又哪來的損失呢?

住戶:台北市政府出錢蓋圍牆

有住戶說:「設置社會住宅,請台北市政府出錢將D棟屬捷運局,做一道圍牆分隔開來。」首先,明明就是這些住戶自己想隔離別人的,怎麼還要被隔離的人出錢?其次,這些住戶難道不知道提出這種隔離要求,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低劣的行為嗎?還是這些住戶已經自覺素質太差不該污染社會住宅的住戶?那更應該自己出錢蓋圍牆才對啊!

住戶:不能未卜先知就是詐騙

有住戶說:「其他共購住宅有事先告知將設置社會住宅,可是美河市未事先告知……當然有受騙的感覺……我們的權益損失(房價損失、租金損失)都要台北市政府負責。」台北市政府現在不管做什麼都是未事先告知耶!你有損失要台北市政府負責,你有獲利要回饋給台北市政府嗎?如果有個先生上個月開車超速一直沒告訴太太,太太等罰單寄到家裡才知道,覺得有受騙的感覺很正常,可是如果有個先生事先沒告訴太太下個月將會開車超速被開罰單,會覺得有受騙感覺的人,麻煩舉一下手。對了,請別離題說什麼本來就不應該開車超速,那是舉例好嗎?

有住戶說:「把捷運共購住宅一部分任意改為社會住宅,那以後沒人敢買,就沒人敢蓋,台北市政府如何去發展社會住宅?」這種發言短短幾句就可以前後矛盾,也真不簡單。如果認為捷運共購不應該成為社會住宅,而應該另外興建,那麼又怎麼會有社會住宅發展受阻的問題?況且如前面所說的,龍山寺、台北橋等捷運站的共購住宅,會有社會住宅可是事先就說的,現在沒人買嗎?價格很差嗎?沒人敢蓋嗎?不要這樣自己打自己的臉,可以嗎?倒是這些住戶的言論,恐怕才是對捷運共購住宅最大的傷害,社會大眾恐怕都會疑惑:住進去就會變成那樣嗎?

有住戶說:「我們可以告台北市政府圖利特定人士(只租給青年或弱勢團體),未不是全體市民?」好像沒有下限,捷運共購住宅最主要的圖利對象,就是這些共購宅的住戶啊!你有聽過誰去告別人圖利自己的嗎?

有住戶說:「我們應該緊急用法律方式去法院按鈴提告,引起媒體注意這件事,造成輿論擴大這個問題。」提告是住戶的自由,我不予置評,不過要引起媒體注意,造成輿論擴大這個問題其實透過這一份會議記錄就已經做到了,不用還要去提告,太麻煩了點。只是,輿論好像並不是跟住戶站在同一邊,顯然住戶看錯風向了。如果輿論支持住戶這種隔離鄰居、告圖利自己的人、對未來事件沒有告知而感到受騙的種種言論,那我大概要換眼鏡了。

還記得嗎?幾年前台北市大安區錦安里反對麥當勞病童之家進駐的事件,不也是一樣,強勢歧視弱勢,一切思維都建築在房價的漲跌上面。對,買了房子之後好鄰居真的好重要,可是有多少人真的會喜歡跟一個只管房價會不會跌而無法明辨是非的人當鄰居?又有多少人會喜歡跟動不動我的損失一定要找人負責,什麼事都要告上法院、訴諸輿論來達成目的的人住在一起?

這個社區,難道冷漠到看不起別人就蓋一堵牆把別人隔離起來?這個社區,難道評估一個人值不值得尊重,看的是有沒有高所得而不是有沒有高道德?

仔細想想,也許台北市缺的根本不是社會住宅,台北市缺的很可能柯文哲根本給不起,那叫做對年輕人艱困情勢的同理,那叫做對弱勢族群的關懷,那叫做對金錢以外的價值有所珍惜,那叫做對於居住這個基本人權的在乎

如果有這些同理、關懷、珍惜與在乎,柯文哲甚至不需要推動社會住宅,台北六萬多戶的空屋房東根本不會寧願放著房子養蚊子也不肯租出去,不是嗎?

擁有的越多,素質越高嗎?也許有的人擁有很多資產,但是卻在心靈上負債累累....



2015-03-10

有什麼恐怖的宗教團體會將千場大屠殺當做志業?


這個名為「國際千場放生及施食」的臉書專頁,是惡名昭彰的釋海濤所發起的,關於釋海濤過去的豐功偉業,維基百科做了一部分的新聞記錄:


總之,就是一個專門從事大規模放生行動的宗教團體(後來常常將放生美名為護生,本質是一樣的),但是對於放生的物種毫無認知也毫不在乎,完全沒有生態觀念與環境意識。所以把淡水生物放到海水去,把陸地生物放到海邊去。好大喜功以大量放生為樂但是卻不顧放生過程中長時間法會對生物所造成的衝擊,更不在乎大量生物被放到一個相對來說太小的棲地環境會對被放生的生物以及當地原來的生物造成什麼影響,像是把大量的肉食性魚類放到魚類所利用的撫育水域,這是好心幫放生的魚準備好食物還是刻意要滅絕當地魚類的下一代?


顯然是一個沙灘海岸,一天放生的量就是十車的黑格魚(黑棘鯛),這是海水魚,放在這裡問題不大,但是恐怕也是沒有深思的行為,舉例來說:
1. 這些魚是養殖的還是野生的?養殖的能夠適應野外的生活嗎?
2. 這些魚是哪裡來的?會不會造成當地族群的遺傳污染?
3. 這麼大量的魚,在當地能不能找到足夠的食物?

要知道,大自然總是準備得剛剛好,生態系統會形成動態平衡,例如簡化來說,你可以想像一百斤草養十斤羊,十斤羊養一斤獅。現在如果放生了一百頭獅子,會不會馬上讓所有的羊都消失了?而當地其他原本吃羊的肉食性動物呢?總不能吃獅子,或許只能等著被沒有羊可以吃的獅子吃,不是嗎?

其實這算是釋海濤常放生的魚,大概已經變成養殖場的主要客戶了,過去就曾經上過新聞,中山大學顏聖紘教授也在新聞提及這是個錯誤的行為,不過高雄市的海洋局卻核准放生,卻沒有對上述可能造成的生態問題釋疑:


除此以外,土虱1500斤(淡水魚,肉食性,市面上大多為嚴重影響生態的入侵種)、大青蛙(淡水蛙,肉食性,大多為嚴重影響生態的入侵種牛蛙)、田螺(淡水)、烏龜(淡水、非海龜的話則不能長時間待在水中)。你覺得釋海濤是在放生還是在放死呢?

而且這是他們的放生行程:
三月一日:板橋、泰國、嘉義
三月二日:馬來西亞、台南、板橋、雲林
三月三日:板橋、台中
三月四日:板橋、苗栗
三月五日:板橋、新竹
三月六日:板橋
三月七日:宜蘭
三月八日:泰國

密集、大規模、國際化、不顧生態,這已經不是宗教行為,而是歛財行為,這已經不是放生或護生行為,而是殺生行為。


而這樣的歛財殺生行為,卻還成立一個「生命電視台」來24小時不斷進行國際宣傳,更有好幾個財務完全不透明的基金會


釋昭慧曾發表《動物保護法令,不應「一國兩制」》,提到:「動物往往因『放生』而被補,並且在狹小的容器之內,在等待儀式的過程中,飽受堆擠雜遝之苦;有的放生地點不當,更令大量動物在釋放後,由於無法適應生態環境而大量死亡;許多放生動物則被獵戶、漁民俟機再捕,重新落網。而保育團體更是譴責,部分放生內容,不分凶猛禽魚、毒蛇或外來種,已導致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威脅到人類或原生動植物的安全。」顯然佛教領域並非人人都支持釋海濤的作為,但是遺憾的是卻也毫無自清門戶的行動,也許是佛教本身就有太多付佛外道,早就剪不斷,理還亂了。

根據長期追蹤的保育團體估計,宗教放生是一個每年上千場次,產值兩三億的產業,然而造成的生態影響恐怕遠超過這些產值,畢竟賺到錢的是那些能提供放生團體穩定而源源不絕生物來源的漁獵戶或養殖業者,但是受到影響的卻是不能替自己說話的大自然與被放死的生物,政府至今仍毫無作為。

俗話說,第一好賺是賣冰,第二好賺當醫生。看來隨著時代的不同,這句話恐怕要稍微改一下了,第一好賺是賣房子,第二好賺是放生。

2015-03-06

慈濟是佛教團體,還是人$團體?

高院92年上更(一)字70號判決書中記載:「查宗教信仰、民間習俗,源於對鬼神之崇拜與生死之敬畏,是其所信仰之神、道或上蒼,本即有超理性之特質,無法以一般常識來判斷,更難以科學技術加以檢驗證明。古人有云,敬鬼神而遠之,又云: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德五讀書,即透露出個中之玄妙。是以,「蓮座」、「生基」、「佛幣」、「靈魂附身錄影帶」、「宇宙生命之光」等書刊,是否能否為人帶來好運或真實,信者恆信,不信者嗤之以鼻。信者,認為法力高強者加持之後,具有特殊神祕之力量,可以趨吉避凶,逢凶化險;不信者,認為自己如不努力,如不改過向善,單憑外物即能事事順利,豈非人人得為非作歹,再以金錢購買「蓮座」等物扭轉厄運。因此,單純以購買「蓮座」等物,即能消災解厄、得福報庇佑,屬宗教或民間信仰問題,不能責令被告黃明亮以科學方法驗證之,亦不能以被告黃明亮未證明具有法力即謂為施用詐術。

這是在台灣喧騰一時的妙天禪師(本名黃明亮)被控販賣靈骨塔蓮座詐欺取財一案的判決文。在詐欺的部份,法官基於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判決黃明亮無罪。

由此看來,就「信仰」的前提之下,交易行為無論是否合理,恐怕都很難說是詐欺,但是當狀態由信仰轉為不信任之後,則也許在法律上仍然不算是詐欺,不過就如同柯文哲對富邦董事長蔡明忠所說的:「一切都合法,但是社會觀感不好。」

宗教詐欺或信仰自由?

一尊33萬的「宇宙大覺者」(其實有一整個系列),就我的認知來說,就屬於「社會觀感不好」,雖然Google之後看來就是壓克力,雖然阿里巴巴可以找到每公斤20元人民幣的PMMA Lucite原料,但是壓克力也有廉價和高級的差異,況且由法藍瓷代工,又是藝術家唐暉的作品,故宮精品所販售的商品,同樣由法蘭晶雕製作的「白衣大士晶雕擺飾」也賣19萬,那麼宇宙大覺者的33萬售價哪有什麼問題?

也許對那些能捐百萬成為慈濟榮董的人來說,一點問題都沒有,可是你知道嗎?22K領14的月的小資族,一年也只賺30.8萬。很多人辛苦工作一整年,都還請不起宇宙大覺者回家。

如前面所說,基於信仰的交易行為,很難說是詐欺,而之所以會引起廣大爭議,來自於社會觀感不好,為什麼大眾難以接受?因為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有33萬,也有愛心,為什麼不能買一個3萬的精品佛像,然後把30萬拿去做善事?」況且,3萬的佛像,我想也算相當精緻了。網路上隨便找一下壓克力獎座,也就數千元左右。我想也許有錢人真的想的就是不一樣吧?至於33萬與33K佛像會不會造成虔誠程度差異的「分別心」,這裡就先不討論了。

從這也令人好奇,慈濟說他們的建築用料很好,是為了安全以及危難時可作為民眾庇護場所,但在「實用功能」以外,有沒有資源被用在塑造「慈濟美學風格」上面?比例又佔多少?專款專用或許是事實,但是捐款者在把錢給出去之前,知道檜木、雪白銀狐石這些特別的慈濟式堅持嗎?


佛像長什麼樣子?

另一個爭議:宇宙大覺者長得很像釋證嚴,而且這在兩年前,釋昭慧就說過了:『弟子們對於「總有一天會失去她」,感到深深不捨,因而將「宇宙大覺者」的聖像,塑造成類似她的模樣。他們甚至不得不成立較為剛性的「慈濟宗門,靜思法脈」,原因都在於此。他們還是試圖在有一天「後證嚴時代」到來之時,能夠在他們心目中「如佛」的師長雕像座下,重溫師長叮嚀,好能將救苦救難的慈濟志業,永續經營下去。』

關於宇宙大覺者,慈濟已經提出說明

摘自慈濟官網

而慈濟大學葉慈澍教授也補充


不知道為了弘法到處奔走的星雲法師看到這種說法會怎麼想?

其中令人納悶的是:

1. 為何另創「宇宙大覺者」的稱號?佛陀、釋迦牟尼、如來等等稱號都可以用,創另一個稱號,而且改頭換面,換的還剛好很像另一個人:釋證嚴,連這次幫慈濟說話,被釋證嚴認為很講義氣的釋昭慧也都覺得像了。宇宙大覺者真的不是釋證嚴?

2. 佛陀時代沒有相貌留存,但是卻有留下如何打造佛像的方法。《佛說造像量度經》中,就紀錄著怎麼用手指作為量測工具,畫出標準的佛像:「以自手指量,百有二十指,肉髻崇四指,髮際亦如此...」,此外,《金剛經》中也有提到三十二相:「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包括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一起稱為「相好」,都是佛陀外貌的形容。所以不只是胖不胖的問題,佛陀是有頭髮的,佛教故事中有提及是為了與弟弟阿難陀做區隔而蓄髮,而「相好」中則提到:「髮際亦如此」、「髮長好」、「髮不亂」、「髮旋好」、「髮色如青珠」。但是宇宙大覺者卻是剃髮的模樣,佛陀已經成道,又何須「剃度」?

出處:《佛說造像量度經》

3. 佛的形象億萬千種,所指的並不是佛長成什麼模樣都可以,而是要我們不要因為外貌去認定什麼才是佛。所以《普門品》中不斷提及「應以...身得度,就現...身而為說法。」,意思是佛會以最適當的形象「度脫眾生」,而非讓佛像可以長得像某某人,或是覺得佛像不該胖,就讓佛像瘦一點,這都是不對的。否則,慈濟應該開放佛像「客制化」,讓宇宙大覺者除了可以長得像是釋證嚴,也可以長得像買下宇宙大覺者的「師兄」、「師姊」才對。

除了「宇宙大覺者」,其實連慈濟醫院的「佛陀問病圖」也有很奇妙的演化。1986年,花蓮慈濟醫院的佛陀問病圖,還是大家很熟悉的佛陀:


但是到了2005年,新店慈濟醫院的佛陀問病圖,不但佛被剃度了(或消失了?),還有一位卻像極了釋證嚴:

作者自行攝影

佛教的新宗門還是附佛外道?

慈濟在2009年佛誕節自立宗門,但是佛教界承認嗎?

相反的,釋證嚴在社會上廣為熟知的是自己的「靜思語」,有多少人有印象釋證嚴講過哪幾部佛經呢?連志工大街小巷到處去小吃店牆上貼的都是釋證嚴的靜思語,而非佛語。慈濟的師兄、師姊,言必稱「上人」,又念過多少次佛號?這也難怪,同是佛教弟子也認為慈濟越來越接近附佛外道了。若看看下面的說明,覺得慈濟符合多少呢?

「附佛外道」在維基百科的解釋

在佛教典籍《楞嚴經》中,佛陀已經預見了,在末法時期,群邪魔布滿行走於這個世界,紛紛自稱具有無上功德與神通,並欺騙蠱惑世人,使其對佛法失去信念及正確認識,更有甚者會因此家破人亡。並指名這些附佛外道會自稱是佛,並身著佛衣、行受禮、誹謗佛法、侮辱出家眾。他們還會自稱是釋迦牟尼的兒子與兄弟,並聲稱因為如此,不用修行就自然能修成佛法。他們還會聲稱佛和菩薩也有大小、先後、真假、男女之分。這些外道邪說最為蠱惑,如果輕信則深陷不已。佛菩薩化身度化眾生,為稱讚佛法,使人了解佛法妙處、起信心,絕非自稱為某某菩薩、羅漢;相反,則必然為附佛外道邪說。

佛,或「人+$」

慈濟最為外人無法理解的恐怕就是財務不透明,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質疑了,不過卻到這兩天,慈濟基金會副總執行長林碧玉受媒體訪問時才說,願意從善如流,進行調整。至於調整到什麼程度,尚待觀察,不過如果慈濟國外的組織都可以揭露經會計師簽核的財報,為何台灣卻沒有?台灣慈濟並不是沒有會計師簽核的財報,只是交給衛福部備查,沒有公告,在自己的網站上則只有公佈收支報表,並非完整財報,兩者之間差異甚大,慈濟網站自己也寫是「收支」而非「財務報表」。

所以慈濟有沒有違法?沒有,該備查的就備查,但是法律沒有說要公開的也不願意公開。一樣,「一切都合法,但是社會觀感不好。」慈濟明明就可以公開完整財報,但是卻沒有,而這種法律沒說要做就不肯做,卻造成了社會因此而引發爭議、產生對立,不只讓慈濟人與錢的關係不透明,身為台灣最大的公益團體卻不能以身作則作為其他宗教團體的榜樣,甚為可惜,舉凡佛光山、鎮瀾宮、先嗇宮,其財團法人的財務同樣不透明,能不能由慈濟帶頭做起,甚至讓立法委員趁勢立法,讓宗教團體法躺在立法院二十年之後,有機會能夠通過(當然,目前的草案並不理想),否則以宮廟教堂為名,行斂財之實,甚至竊佔國土,卻無法可管,這種亂象能否有所轉變,就在慈濟一念之間。

因為慈濟真的很大,政治人物真的很怕。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