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16

回應彭明輝老師的兩岸觀點

彭明輝老師在蘋果日報發表了《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我並不知道是因為版面有限所以無法進行完整的論述,或是有其他原因,但在看過文章之後,我認為裡面有很多值得討論的部份,所以在臉書上分享該篇文章,並且認為這是一篇「討罵文」。後來在朋友的詢問下,我回應了為什麼我覺得這篇文章是討罵文:

1. 台灣民主化不必擔心被中國趕過去?這是錯的,因為台灣一直在退步中。

2. 很多人去中國並不是因為那裡好,而是因為那裡有錢賺、有機會,彭老師似乎並沒有搞清楚這一點。

3. 如果彭老師只看到中國資訊的品質與數量,而不在意呈現的內容是經過刻意篩選的,那我覺得很可悲。對,台灣的資訊品質不好,但這也是民主的成果之一。彭老師要不要想一想,如果中國的媒體是全面開放,以民眾要看什麼、財團想放什麼來決定出現什麼資訊,彭老師還有機會去羨慕他們嗎?

雖然這是在個人臉書動態牆上的評論,不過也被彭老師認為是一個批判的舉動,因此彭老師也在自己的部落格寫了一篇文章來回應《近況與「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文章的開頭就是:「李柏鋒帶頭批判我在蘋論陣線...」,結果就此被臉書的朋友們稱為「帶頭大哥」,可見彭明輝老師喊水會結凍,一下子就把我「財經界鋒哥」的名號換掉了。


而彭老師這篇文章,也引來了其他的回應,像是徐挺耀的《回應彭明輝的「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一文與其他人對該文的批評》,想想論壇也出現了另一篇《莫將納粹當天使──駁彭明輝《兩岸之間只有一個問題》》。這證明了兩件事情:1. 這篇文章真的很容易戰起來。2. 彭明輝老師的文章真的很多人閱讀而且在乎。

以上就是一些寫這篇文章的背景介紹,我其實無意與彭老師對戰,我也有參與台灣關鍵事實研究小組,希望能與彭老師為台灣做點事情,但彭老師會有他自己的觀點,我也會有我的觀點,這應該是很自然的事情才對,所以我其實很訝異彭老師對於我的評論特別寫了一篇長文來回應,不過我想大概彭老師也很訝異我這個晚輩會對他的文章進行「批判」吧?畢竟也不過就在一週前,他才在《台灣的主流,世界的末流》提到我那篇《沒有公平正義,弄不好台灣經濟》的文章,也算是對我的鼓勵。

既然彭老師提出了回應,而徐挺耀也認為雙方並沒有真的對話到,那麼我想就應該寫一篇文章來一段對話,我會提出我的觀點,至於閱讀者認為這是對話、評論、批判,就看個人感受了。

我想可能很多人會看不完這裹腳布似的文章,所以先以這段話來揭露我的觀點主軸:許多人都覺得中國很大、很快、很可怕,但我覺得台灣不必只因為中國就失去自我,去做一些看起來像是追趕但其實只是消耗自己資源又不會讓自己進步的動作。我們可以學習人家的優點,但是不能失去自己的品味與修養,我們可以跟上別人的效率,但是不能因此而粗魯又莽撞。如果人家的效率建築在集權政權之下,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好不容易得來的民主?如果人家因為人口多、資源少而逼出狼性,我們能否讓資源分佈得更平均,基於優雅與品味讓同一粒米所養的百樣人都能獲得均衡的發展機會?

地球那麼廣大,為什麼我們眼光卻窄小到只在乎旁邊那個鄰居,而忽略了其他更強的競爭者與學習對象?我們有沒有瞭解自己的核心價值?我們有沒有一個基於熱情與自己優點的發展方向?還是我們只會盲目的跟隨與競爭?我們的國際觀,難道只有中國和美國?

彭老師認為:「如果我們繼續耽溺在統獨與省籍之爭,我們產業升級的道路很快會被大陸悉數堵死,連下一代最頂尖的人都可能會被大陸搶走,使我們錯過台灣產業升級的最後一個(隨時會消失的)機會。

彭老師說:「大陸的代工產業正在取代台灣、大陸的頂級手機真的做得比台灣好。大陸不需要把自己搞好,就可以先把臺灣搞垮。

我認為現在連民進黨都不太談統獨了,頂多只是當成選舉操作的手段,至於談什麼產業升級,也都已經是過時的概念了。就目前所看到的資訊,產業升級所意謂的,還不就是目前檯面上那一群不死只是逐漸凋零的老兵繼續奮戰而已?我們的產業到底需要升級?還是根本就應該砍掉重練?老前輩不放心交棒,年輕一代的又何嘗真的想要去接棒一個夕陽產業?

能不能就讓舊的產業自己慢慢凋零就好,但是不要去阻擋新的產業在台灣的奮起與茁壯?老人家能不能別再自以為吃過的鹽比年輕人吃過的米還多就可以精準預測下一波的產業是什麼,然後把手上控制的珍貴資源都賭在自己的想像裡面,而對於其實更瞭解新時代、新市場但沒有資源的年輕一輩開拓者,卻百般刁難與不信任?年輕一代,缺的只是資源與發展的機會,他們更清楚未來的路該怎麼走,他們想拼,不會亂搞自己的未來,或許走起來跌跌撞撞,這也是必經的過程,可老一輩的卻總是想下指導棋,但又都是夏蟲。

賈伯斯從頭到尾都是個創造者,沒有他的蘋果就只能爛掉,等他再回到蘋果,蘋果才又活過來。但是我們的一些企業並不是這樣,從頭到尾都是個跟隨者,當他們交棒之後,接棒的人無法讓企業維持原來的強盛,也不先搞清楚到底是跟錯對象還是連當個跟隨者都不會,結果看一看忍不住老人家自己又搶回棒子,但終究不是個創造者。所以,要這一群跟隨者搞產業升級?一個跟隨者把交通工具從馬車升級成汽車,也一樣不是個創造者。

IBM賣掉了Thinkpad,Sony賣掉了Vaio,Google賣掉了Motorola,過氣的產業,我們有沒有勇氣割捨掉?我們在過去有沒有累積足夠的本錢,讓我們能夠割掉盲腸,發展新的方向?我們的資源又該怎麼分配?如果有個三百億的產業振興方案,與其拿去救那些苟延殘喘的企業,還不如找一萬個創業者每個人給他們三百萬,哪怕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也已經買到了台灣未來的一百個希望。唯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避免這一萬個創業者都去賣雞排或開咖啡店...

中國很大,人很多,這個的確有意思,但我們為什麼要去競爭,而不好好利用他們?例如未來的十年,全世界都在消費中國製造的東西,而中國賺到錢了,很想買美國、歐洲的商品,我們能不能從這些貿易過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擔心中國會把路堵死?美國最強盛的時候,中國一樣也能奮起,中國強盛起來之後,其他的國家也還是會努力找到自己的定位努力活下去。路是人走出來的,別怕別人把路堵死,該怕的是自己不知道怎麼往下走。我們看中國的角度不應該只是一個競爭者,而是一個大市場,我們能提供給這個廣大的市場什麼?

擔心人才都被中國搶走?中國的人才比台灣更多、更好,真正值得擔憂的是為什麼我們沒有能力和吸引力去搶中國最頂尖的人才來台灣服務?我們的人才當然因為語言相通所以要去中國工作的門檻低了許多,但是想要找中國的人才來台灣何嘗不也是在語言、文化與距離的門檻上低了許多嗎?但是暫且不提我們對所有中國人一視同仁的看成敵人而無法以平常心對待,我們又能夠在薪資、機會與舞台上提供什麼給中國的人才?

我認為恐嚇台灣人民什麼來不及了、最後一次機會之類的話語,其實都言過其實,也解決不了問題,這種說法某個層面來說暴露出評論者的茫然,看不到真正的問題,於是提不出符合邏輯的解答,只好用激化的詞句訴說自己的恐慌。當然,我們不應該期望政府或是評論者提出一個標準答案,然後大家照做三年就真的達成六三三,人民應該要謹慎思考自己的國際與產業定位,憑藉自己的努力,一起讓台灣更好。台灣不會被中國搞垮,而會是自己垮掉的,把國家的興衰責任推到別人身上去,並不負責任。對於台灣的現況可以擔心、憂慮,然後更努力去做點什麼實際的行為,但不需要沒有意義的恐慌。

彭老師說:「大陸的資訊只要不提相關的敏感話題,其他資訊幾乎全部開放。大陸工程方面的書籍遠比台灣札實、有用、豐富、完整。台灣的網路資訊在量與質上真的競爭得過人家?

為什麼台灣的資訊量這麼少、品質這麼差?這要回歸到生活品質上來討論。我們的勞工工作時數太長,壓力太大,收入太少,或許是造就這個後果的主因。

因為工作時數太長,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吸取更長篇的資訊,進行更深層的思考,許多人只能利用等車的時間看一些短文、短片,過於碎裂的資訊。至於要一般民眾看完一本書,除了他們在求學時期已經被「讀書」嚇壞了不想再碰,要讀也先選那些馬上派得上用場的書,於是缺錢就看理財投資的書,太胖就和減肥的書,找不到男朋友、女朋友就看戀愛教學的書,國際關係哪有兩性關係重要?

因為壓力太大,腦袋裡面負載著家庭的財務壓力、公司裡上司藉由KPI不斷壓迫的工作壓力,以及社會上政府毫不掩飾他們不在乎公平正義對中低階層民眾所造成的壓力,導致民眾對有效資訊逐漸無感,轉而去享受可以紓解壓力的娛樂,於是台灣的政治、社會、經濟新聞,看起來全部都跟娛樂新聞一樣。

因為收入太少,想要提昇自己、投資自己往往要猶豫再三,而企業不把人力當資產而只當成本看,只想著萬一我投資這個員工他卻跑了,不願意承擔投資的風險,也沒有看到投資的收穫可能還高於風險,這都讓我們專業能力的進步與成長相當緩慢,甚至停滯。

其實我們的出版品和網路資訊,早也就相當的美國化了,現在中國崛起了,說不定還讓資訊來源更多樣一點,我們擔心中國的資訊品質很好,量很豐富做什麼?因為就算在台灣也提供相同的品質與產量的資訊,又有多少民眾想要、能夠吸收?這才是根本的問題。

如果台灣人民有錢、有閒,能夠增加閱讀的深度與廣度,也能提昇創作的品質,我們的資訊品質也一定會向上提昇,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啊!彭老師自己想必也知道,花那麼多心力寫一篇專欄的評論,能收到多少稿費?這筆稿費跟文章本身的價值與社會影響力,又相稱嗎?我時常在想,我如果能靠稿費過活,專心把台灣的許多問題仔細釐清,產出更高品質的作品,對台灣會不會更有幫助?但實際情況卻是十萬人看、萬人按讚的文章,只有千元稿費。

其實我們的媒體市場相當誠實的展現了讀者的需求加上財團的慾望,讀者要的是腥羶色,媒體自然就只能給這種內容才能活下去,如果中國沒有了資訊審查而全面開放,到時候的資訊,還會是目前這種人為控管之下的高品質嗎?在自由開放的市場下,人民有權、也一定會選擇墮落,但也會有更強烈而深刻的批判存在。而遺憾的是,台灣勞力市場的資方太過強勢,造成了勞方的福利與待遇太差,於是想墮落者眾,就算想要質量俱佳的資訊產出或吸收,對多數人來說恐怕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換句話說,中國現在的內容產業或許質與量都深受彭老師的欣賞,但台灣並不是這些資訊的市場,台灣人民要的是更淺、更短、更娛樂的內容,這些中國很難提供,而台灣大概是少數能產出這種內容的市場,但是也很難賺大錢。這才是比中國的內容產業全面攻陷台灣閱讀環境更為可悲和可怕的地方。

最後,我想以彭老師的身份與地位來看,他可能覺得自己在寫文章上面相當認真,所以希望能夠獲得讀者的認同。我身為一個菜鳥專欄作者的身份,認為讀者的認同當然很好,但是更珍貴的並非自己文章的價值,而是所呈現的觀點能不能激起讀者的思考、對話,進而推動社會往更好的方向前進。他人的批判或評論不見得是對於自己名聲的傷害,也可能是自己思考模式與觀點形成的養分。最終,一個正派專欄作者所希望的,不會是自己無暇的名譽,而是社會有沒有在自己的嘴砲之後產生向上提昇的動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