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7

ETC是台灣之恥還是台灣之光?

原文刊於UDN專欄:ETC是台灣之恥還是台灣之光?

週日從台北開車南下台中參加喜宴,這段路跟去年有了兩個很大的不同:五楊高架開通了、人工收費站拆除了。那些以前曾是收費站的路段,不但收費員失業了,主體結構也都已經拆除了,兩旁原先為了收費而擴張的路面也正在施工回復高速公路應有的瘦長、筆直,而工地現在看起來就像受傷、結痂,但或許再過一陣子,就像傷口長出新的皮膚,收費站的痕跡將越來越模糊,而大家也就漸漸忘記,在中山高71K處曾經有過楊梅收費站。

我們國家一直在進步,或是一直試圖要進化。從北到南在高速公路上要停個十次,每個車次一經過就消耗掉一張小紙片的過路費收取方式,看起來既落伍又不環保。為了降低過站的減速與加速而增加的碳排放,也為了減少每年為了回數票或收據所砍的森林,人工收費開始進化成電子收費(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簡稱ETC)。

電子收費,應該沒什麼問題吧?不但國外已行之有年,更何況我們身為電子資訊大國,不管是軟體、硬體或系統的相關廠商與人才,如果真的拿來全世界比一比的話,恐怕要建置一個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優勢也是全世界數一數二的。還記得電影《世界末日》的經典台詞,太空人說:「管它是美國零件、俄國零件,全部都是Made in Taiwan!」太空站零件都難不倒我們了!

先不跟國外比,光是台北的悠遊卡,使用的地方這麼多樣,不管是捷運、火車、公車、停車場,甚至還可以在超商購物,況且人流比車流還要複雜許多,都能順利運作這麼多年,那麼國道的電子收費,順利上線也只是剛好而已,恐怕也沒有多少人會認為這樣的系統會困難到像是雪隧工程那樣,可稱為台灣之光。

不過不知道是我真的太小看電子收費系統的困難程度,還是建置這個系統的遠通電收能力實在太差,原本只有兩三個車道試辦都還沒什麼情況,怎麼一全面電子收費之後,就馬上成了所有政治事件的救援投手,吸引了所有媒體的焦點,讓全國人民只剩下遠通一個反派角色可以攻擊,不但忘了《食安法》在立法院排不進議程,也無暇再去管民進黨冬眠之際還可以送一個法案,把實價登錄搞成虛價登錄,讓地政士被抓到限期改回來就好不會被罰。

不管如何,在一個電子類股佔整體股市總市值超過一半的國家,能把國道的電子收費作到天怒人怨,也真是不可思議。本以為正常上線只是基本的,還期待ETC是不是能帶來更多的好處,沒想到一上線卻反而出了一大堆狀況,還讓惹腦民眾主動去終止帳戶,遠通恐怕已經是台灣之恥了。如果只是幾個錯帳也就罷了,我更擔心的是遠通的表現打壞了台灣在電子產業上面的競爭力,讓國際上誤以為台灣的資訊科技能力竟然如此低落,App當了,網站資安問題一大堆…

而更讓人難以理解的是,政府在面對一個表現如此差勁,敗壞台灣「科技之島」名聲的廠商,卻一再的護航與寬鬆以待,換成是一般企業的合作,早就罰款甚至解約了。過去老是把國家名譽掛嘴邊而企圖和諧一切紛爭的政府,如今竟一反常態的不在乎國家尊嚴與名聲毀在一家沒有專業能力、只貪婪每年數十億國道收費大餅的廠商,我想除了政府本身的能力比遠通更弱以外,也沒有其他合理解釋了。或許,政府很怕萬一跟遠通解除合約,自己沒有能力扛起這個電子收費系統?

畢竟,我們真的看不到政府在國道電子收費系統的建置過程中,表現出任何專業,招標過程中讓紅外線系統的廠商得標,結果得標的遠通現在卻放棄紅外線系統,回頭採用當初招標過程中落敗的微波,而政府不知道是因為沒有專業可以判斷還是為了避嫌什麼都不插手,連一個標準都不建立,結果反而耗費了後來轉換系統的成本。從金管會和NCC什麼都管的習慣來比對,怎麼會在ETC系統上什麼都不管,落差這麼大?

如果藉口是讓產業自由發展所以不預設立場也就算了,更讓人質疑的是,政府在全面電子收費的過程中,真的有做過品管測試和驗收嗎?還是打算讓全民幫忙驗收?那驗收範圍有定義清楚嗎?如果大家都把eTag從車上拆掉,但是為了享受九折優惠或是自動扣款等便利而不終止帳戶,那是不是從測試eTag系統變成測試車牌的影像辨識系統?

而更讓人難受的是,遠通竟然採用了藍光加強車牌辨識的效果,遠通難道不知道,藍光是可見光波長最短、能量最強的光線嗎?這也就是為什麼海水看起來是藍色,因為其他顏色的光線都被吸收掉了,只剩下藍光反射回來被我們看到。因為過度使用手機和平板等移動裝置,許多人想辦法買新的眼鏡降低生活周遭各種大小螢幕的藍光傷害脆弱的眼睛,遠通卻採用高能量的藍光,每隔約五公里經過感應閘門,駕駛人就被照一下,假以時日說不定讓台灣白內障患者爆增,拿下洗腎以外的另一個世界第一。

或許我們當初建置電子收費系統是為了用科技帶來更好的通行品質,但是卻反而驗證了政府的執政能力低落以及行政體系的落伍。不只有遠通,連政府也是台灣之恥,而人民能夠容忍嗎?至少我無法忍受。我想要的也不只是一套堪用的電子收費系統,更希望這套系統能夠產生更多價值,透過大量數據的運用,可以提昇台灣的交通品質。

舉例來說,經過統計,就可以知道哪些路段在什麼時候會有明顯超過負荷的車流量,例如週六早上的雪隧往往就有相當多出遊的用路人,透過這些資訊的揭露以及提示,就能讓用路人自己決定走替代道路或是錯開上路時間。或是有某些地方有慶典而造成回堵,或有意外事故而造成定點壅塞,也可以提醒提前下交流道,有實際數據更利於國道車流的調控,也比錄影畫面的監控更為精準。

ETC不應該只是收費功能,在去除個資之後的每一筆資料,都是政府在做交通規劃的珍貴參考依據。就像是除了討好市區選民以外沒有優點只有缺點的20公里免費,完全就是鼓勵民眾把長途使用為主的國道當成市區高架聯絡道路,結果交通品質變糟,路面過度耗損,而始作俑者竟然還不用付費。我想只要拿數據一驗證,就知道短程免費的政策有多愚蠢。

資料就擺在那邊,如果政府懂得怎麼用,ETC就是一套有智慧的收費系統,將會變成台灣之光。而如果只是表面上的用科技來取代人工,看起來是進化成電子收費,但實際上卻還是一樣土法煉鋼,靠民意代表兩三句話就能亂搞台灣的交通,多開幾個交流道,那台灣的進度將會非常非常緩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