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7

台灣失去與國際接軌的能力 正是因為太依賴中國

原發表於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台灣失去與國際接軌的能力 正是因為我們太依賴中國

我們的教育有很大的問題,每個人的大腦中都裝滿了許多的知識,但是卻又極度缺乏想像力,這就像是一塊肥沃的土壤,但是沒有水源,結果還是長不出任何作物一樣。

我們似乎有著過動的傾向,受不了順其自然,總覺得自己應該做點什麼不然就是不夠努力,我們等不了讓事情自然發展,一直在追求最高效率以免錯失先機,輸在起跑點上結果好像總是中途就開始落後。我們也一直在探尋一個標準答案,以至於其實已經有一個不錯的答案出現了,我們也刻意忽視並且認為應該還有一個更好的在後面。

我們的學習過程就是如此。我們認為把九九乘法表背起來最有效率,可以一下子就將小孩加減乘除的運算能力往前推進好幾個月,沒有人在乎數學觀念的養成,以至於碰到陌生的問題就不知道怎麼解。一大堆小孩去學了心算、快速記憶,希望可以更有效率地學習,但是我們的學童花在功課上的時間,如果說是全球第二大概沒有國家敢說自己是全球第一。因為要效率,所以我們的教學只能制式化,無論是教學方法、教學進度、測驗方式,然而我們卻忽略了讓大家都一樣其實是最不公平的,而且出了課堂就坐以待斃。總之,我們就是要快,要標準答案。

我們不只有考試要標準答案,甚至連學習目標也有標準答案:第一名。台灣是一個最崇尚標準答案的國家但是教育的良率卻最低,因為除了第一名以外,其他的都被認為壞掉了,甚至考了全班第一名還不夠好,全校可能排不到前十名,而所謂的第一志願,重點根本只有「第一」而沒有人在意「志願」。

找工作的時候,我們也還在找標準答案,景氣好的時候大家都想去大公司,薪水好、名氣大,名片亮出來好像還帶著耀眼的光芒;景氣不好的時候大家都想考公務人員,薪水好,鐵飯碗,連找另一半都帶著優勢。

甚至我們連國家的發展,都是在找標準答案,像是之前我們賭上了兩兆雙星,然後市場告訴我們這兩個答案都錯了。那麼,現在我們的標準答案是什麼呢?中國。

政府先是跟中國簽訂了ECFA,可惜實際帶來的經濟成效跟原本預估與宣稱的有極大的落差。最近,則又打算強行通過服貿協議,雖然爭議不斷,但是主政當局卻好像認為自己有足夠的遠見,就像當初蓋高速公路一樣,蓋了之後就能發揮在經濟上的好處,而目前人民的質疑都只是因為目光太淺短。但是政府這樣的自我感覺良好,很顯然是忘記了過去的遠見大多根本禁不起檢驗,台灣花費大量資源扶植的四大慘業以及遍佈全島的蚊子館就可見一斑。

不只有台灣政府有這種好像台灣沒有中國就會死的想法,還有更多企業界人士已經把中國當成信仰了。余杰說:「這些年來,最愛中國的,不是中國的百姓,而是臺灣的明星、商人、文人和政客。」此話一點都不假。的確,中國有很多的人,中國有很多的錢,中國成長率很高,中國到處都是機會。目前的中國,已經變成台灣未來出路以及經濟發展的唯一標準答案,在錢的說服之下,許多人相信中國提供的是滿滿的機會,不存在威脅。

於是當民眾或是即將受到衝擊的產業,對於台灣跟中國更密切的合作有所疑慮的時候,就開始有人會跳出來喊:「台灣失去了與國際接軌的能力」,彷彿整個地球只有台灣和中國。其實我們之所以失去與國際接軌的能力,正是因為我們太依賴中國,台灣與中國雖然語言可互通,但是文化上的隔閡可能比美國還要更明顯。我們在國際上踏不出去,是因為中國的阻擋和干預,但是解決方案卻是妄想著可以透過中國走向全世界?大家應該想想,如果台灣真要走向國際,跟各國簽自由貿易協定,阻力是什麼?

更有趣的是拿兩岸關係來談自由經濟,說是如果台灣不對中國進行開放,就代表著台灣商業環境的不自由,但是中國的商業環境自由嗎?外匯有沒有管制?外資投資有沒有限制?中國市場的參與者有沒有因為國籍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遊戲規則?

金融業界一直存在一個詭異的迷思,好像是台灣跟中國的關係越親密,我們就能夠成為陸資走向世界的一個踏板,同時也成為全球資金進入中國的一個管道。但是事實卻是,台灣在經濟上越獨立,跟香港就越不同,才越有機會成為中國與全球的金融橋樑。亞太金融中心的角色已經被香港拿走,台灣應該要找到自己獨特而不可或缺的地位才對。

在「標準答案」文化的洗腦之下,我們卻常常在標準答案中發現許多的矛盾。像是希望台灣成為自由經濟市場,但是卻無法努力跟世界各國的達成自由貿易協定,反而選了一個最不自由的中國市場,綁成一個生命共同體。

而人民也存在著矛盾,大多數民眾都認為過度開放的自由經濟下,會有很多的產業受到衝擊,所以政府應該要有足夠的配套措施,並且盡力保護既有產業。然而有這麼多經濟安全受到威脅,卻又忽略了更大的威脅其實來自於政治。有哪一個國家的元首,看到另一個國家在演習的時候把滅掉自己的國家當成目標,卻一句話都不說的?

我們的確需要更自由的市場,自由到我們可以任意選擇通商貿易的對象,而不是只有中國,但是我們幾乎看不到政府在擴展中國市場以外的努力,讓才是讓我們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失去經濟自由的主因。

我們的確需要基於國家安全的理由,在農產品、金融業等產業上有策略性的防禦措施,這在號稱最自由的美國也一樣會這麼做。但不能只是靠政府補貼,這樣做只是加速弱化這些產業的競爭力;也不是關起門來不讓別人進來就沒事了,因為就算產品、服務無法直接進來台灣市場,如果台灣的產業無法提供夠優秀的產品與服務,消費者是會自己走出去,在全世界找尋替代方案。

中國,真的是台灣經濟的鐵飯碗嗎?就算是,這個鐵飯碗,不會破嗎?能撐多久呢?我們繼續抱著這種鐵飯碗的觀念,真的沒問題嗎?台灣在日據時代依賴日本的強權,光復之後則是依賴美援,現在則依賴中國,台灣什麼時候才能斷奶而不再當一個媽寶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