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02
七個準則,你的區域立委選票該投給誰?
本文大多數資訊來自g0v所製作的立委投票指南。
準則一:政見。
準則二:財力。
準則三:負面新聞。
準則四:政二代。
準則五:連任。
準則六:影響力來源。
準則七:透明開放。
準則一:政見。所謂的民意代表,就是人民有自己的理念,然後找一個理念相符的人,要他去代為執行自己的理念,而不是人民自己沒有主張,然後盲目相信政客那些會讓自己過得更好的說詞。如下圖,是台北市大安區2號立委候選人范雲的學經歷與政見,這些資料基本上會跟競選公報一樣,不過如果你的戶籍地和居住地不同,可能拿到競選公報已經是投票前幾分鐘,那麼我建議你不妨先透過網路了解你選區的所有立委候選人政見。政見,仍然是你應該列為投票參考的最重要準則。
看完政見之後,如果你的選區有爭取連任的立委,不妨也可以看一下過去這四年當中,該立委是否落實他自己所提出來的政見,以及他在任期中的表現是否符合你的期望?同樣是大安區,蔣乃辛就是爭取連任的立委,其中就有一欄是「當時競選政見」:
就我的判斷標準來說,如果一位立委必須要你再回顧四年前他有提出什麼政見,才能判斷他這四年有沒有做事,那就是一個失敗的立委,可以換掉了。選民應該給予爭取連任的候選人更嚴苛的檢驗,因為他們會比其他候選人有更多的優勢,而一個沒有好得很突出的現任立委,換掉他帶來的是新希望。
準則二:財力。我們都知道沒有錢根本沒辦法參選,但是我們更知道太有錢的人參選不是為民做事,而是為了保護或壯大他的事業。下圖是新北市中和區的現任立委張慶忠財產申報,可惜的是目前該網站只有現任立委才能查得到,所以只能用來檢驗現任立委,非現任立委的候選人要另外透過公司資料查他們是否有營利事業。先以財產申報來說明,像是張慶忠,股票有2.53億,債權有8.34億,加起來已經超過10億了。我不會把票投給這樣的候選人,因為他把心思花在自己利益的可能性遠高於把心思花在人民身上。再說,以這樣的資產,真要為人民做事也絕對不缺資源。
除了財產申報以外,我們還可以看看現任立委的上一次競選,經費來源到底是什麼?像是下圖是台北市士林北投區現任立委丁守中的上一次競選政治獻金收入來源。我們可以看到,營利事業捐贈有2530萬,而選前拿到這麼多錢,選後可能對這些營利事業有什麼回饋?這是要特別思考的,也就是為什麼有些政治人物主張只接受小額個人捐款,避免財團以政治獻金來買下政治權力。不過丁守中的個人捐贈也相當可觀,甚至比營利事業捐贈還多,這顯示他在這個區域的經營與人氣相當可觀。
最後,回到沒有財產登記的人怎麼查詢他們有沒有營利事業的經營或利益?同樣也是g0v所製作的台灣公司資料查詢系統,你可以把想要查詢的立委候選人姓名輸入查詢,當然可能會遇到同名同姓的問題需要過濾一下,不過地理位置可以幫你判斷,這不是什麼問題。下圖則是用張慶忠的名字查詢的,其中同樣也在中和的漢寶開發建設,可以看到張慶忠是董事,而且持有股份是最多的:
準則三:負面新聞。其實更理想的是要列舉出該立委候選人所有的司法案件,讓選民可以知道該候選人曾經有參與過什麼事件。當然,出來跑的遲早會被告的,甚至觸法也不代表那個人就不能擔任立委,否則過去那些衝撞法律的民運人物豈不都不能進入體制內參與改革了?因此這邊所提的負面新聞或司法案件,是要讓選民知道,這個人過去的作為,你能不能接受?不過因為台灣目前的司法判決查詢都非常難用,所以用Google直接查詢新聞可能比較容易一點。當然,請記得「無罪推定」的原則,許多上新聞的事件,其實都是無罪的,甚至後來連進入司法程序都沒有。下圖則是新北市三重區的立委候選人李乾隆以無痕視窗在Google查詢的情況,圖中最後一條新聞就是一個爭議事件,沒有進入司法程序,但選民能否接受?至少我是不會投給這樣的人。
準則四:政二代。我們要選一個過去自己對社會有所貢獻的人,而不是一個過去他父母做過什麼的人。蔣萬安(蔣孝嚴之子)、蘇巧慧(蘇貞昌之女)、張鎔麒(張榮味之子)都是這一屆立委候選人中知名的政二代。而根據天下雜誌的統計,這一屆的立委候選人有多達41位是政二代。政二代本身不是問題,但也不足以成為一個投票的理由,甚至我認為是一個別投票給他們的理由。
身為政治人物的下一代,就算他們自己不願意,也必然擁有許多的資源與包袱,面對資源,他們過去是不是已經能夠妥善利用來幫社會做更多的事情?面對包袱,他們未來又能否能夠妥善解脫這些包袱而全心為人民服務?這才是選民該觀察的重點。所以,如果這些政二代是宣布要參選你才認識的,那麼你根本不應該投票給他們,因為顯然他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善用已有的資源幫社會做事而讓你認識,但是他們的家族在政治或商業上的種種利益衝突,卻很有可能讓他們無法成為一個理想的民意代表。不可否認的,政黨推出政二代有其考量,畢竟政二代的知名度比較容易建立,勝選機率也遠高於任何一個素人。但是,這對於台灣建立一個健康的政治環境卻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所幸,政二代大多屬於大黨,而對於選民來說,並不難找到一個比政二代更年輕、更清新、更有主張的小黨候選人。對於大黨來說,推出政二代是一個取巧的作法,更是凸顯人才培養出了問題。以下是新北市鶯歌、新莊、樹林區的三位候選人:
準則五:連任。如果你的選區有候選人是爭取連任的,除非你沒有更好的選擇,不然不要讓他們連任,尤其是已經兩任以上的候選人。首先,老狗變不出新把戲,他們能做的早就做了,本來就該換人做做看,除非是想當立法院院長,否則由同一個立委老是執著在一個領域,其他沒有被關切到的領域就無法發展,這並非社會之福。其次,當越久的立委有越多的利益衝突存在,而且也越有職業倦怠,新任立委為了連任會越拼命,也許他們的生疏會抵消一點衝勁,但是人民仍然會有比較大的受益。對於政黨來說,一個在地方上經營有成的立委,其實本就該讓他們更上一層樓同時栽培新人上戰場,而不能把民意代表變成公務人員來當。以下是南投縣第二選區的候選人蔡煌瑯經歷:
準則六:影響力來源。如果一個候選人因為姓什麼就可以當選,而另一個候選人曾經對台灣帶動起改革的影響力卻無法當選,那我會懷疑台灣到底要怎樣才會越來越好。同樣都是因為家人而有機會參選的兩位年輕人,蔣萬安就是一個因為姓什麼而有極高支持度的候選人,而且他也很取巧的選擇了最安全的中山、松山區,對於該區來說恐怕就很難期待有什麼進步了,恐怕他自己也說不出過去到底做過什麼。相對來說,因為弟弟洪仲丘在軍中遭不當處罰而死亡,不得不站出來追求真相與爭取改革的洪慈庸,連同「公民1985行動聯盟」發起公民運動,促使修正《軍事審判法》,這樣的人難道真的不如婚喪喜慶都會到的選民服務嗎?更何況,如果選民服務做得夠好,又怎麼還需要洪慈庸出來追真相、爭改革?以下是臺中市后里、神岡、大雅、潭子區的三位候選人:
準則七:透明開放。老一輩的政治人物會跟你說,我要做什麼。年輕一輩的政治人物會跟你說,我會讓你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這就是世代的差異,以前不講求透明開放的,只要口頭保證日子會過得比以前好就可以了,現在如果還用這一招,選民就會懷疑,而候選人唯一能做的就是讓選民知道一切的資訊,讓選民能夠自己做決策。所以,任何政見裡面提到夠明開放的候選人,至少都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謙卑而且願意傾聽民意的候選人,他們不會只以自我為中心的認為:他的主張才是對的、他就是為了選民好、為什麼這樣決定選民不需要知道。我們見過很多自我膨脹的立委,他們根本不敢透明開放。以下是新北市雙溪、貢寮、金山、汐止、瑞芳、平溪、萬里區候選人黃國昌的一部分政見:
2015-12-30
2016立委選舉政黨票的評估
根據無情真實的整理,以下是目前各民調的政黨支持度%(依選票的號碼排序):
民進黨 | 親民黨 | 民國黨 | 國民黨 | 台聯 | 時代力量 | 綠社盟 | 無盟 | 新黨 |
41.32 | 6.64 | 1.71 | 30.99 | 2.66 | 7.2 | 2.58 | 2.28 | 2.26 |
政黨 | 民進黨 | 親民黨 | 國民黨 | 時代力量 |
得票率 | 47.96% | 7.71% | 35.97% | 8.36% |
席次積數 | 16.3074 | 2.6205 | 12.2305 | 2.8416 |
席次 | 16 | 2 | 12 | 2 |
補 | 1 | 1 | ||
總席次 | 16 | 3 | 12 | 3 |
應該很多人看不懂上面這個表是什麼意思。簡單來說,像是台聯、綠社盟、無盟、新黨等這些沒有超過5%的政黨得票,都會被當成無效票,所以就由民進黨、親民黨、國民黨和時代力量四個黨的得票當成100%,然後去重新計算每一個黨的得票率是多少,以民進黨來說,雖然一開始政黨票拿到41.32%,但是重新計算後就變成47.96%。而各黨拿這個得票率去乘以34席,就可以知道自己大概可以拿到幾席不分區立委。以民進黨來說,就是16.3074,這裡只取整數,所以就是16席,親民黨2席,國民黨12席,時代力量2席。
不過因為上面加起來只有32席,所以還有兩席就以「席次積數」的餘數大小來分配,時代力量餘數是0.8416最大,拿到一席,親民黨0.6205居次,也拿到一席。因此最後的結果就是民進黨16席,親民黨3席,國民黨12席,時代力量3席。
這邊其實比較可惜的是,小黨加一加可以突破5%的門檻,至少拿一席不分區立委,但是分散之後對大黨是比較有利的。這邊我假設台聯跟綠社盟如果選票合併計算,會變成怎樣呢?
民進黨 | 親民黨 | 民國黨 | 國民黨 | 時代力量 | 綠社盟 | 無盟 | 新黨 |
41.32 | 6.64 | 1.71 | 30.99 | 7.2 | 5.24 | 2.28 | 2.26 |
綠社盟就會突破5%的席次分配門檻,於是得到這樣的新結果:
政黨 | 民進黨 | 親民黨 | 國民黨 | 時代力量 | 綠社盟 |
得票率 | 45.21% | 7.27% | 33.91% | 7.88% | 5.73% |
席次積數 | 15.37236 | 2.470292 | 11.52927 | 2.67863 | 1.949447 |
席次 | 15 | 2 | 11 | 2 | 1 |
補 | 1 | 1 | 1 | ||
總席次 | 15 | 2 | 12 | 3 | 2 |
可以看到,都少一席的有民進黨(周春米)和親民黨(周陳秀霞),國民黨和時代力量沒有變,而綠社盟則可以拿到兩席(張麗芬、李根政)。
如果以「泛藍」和「泛綠」來看,則「國+親」減少了一席到14席,「民+時+綠」則增加了一席到20席。
如果以黨團來說,三席立委可以組成一個黨團,那麼原本會有四個黨團,親民黨和綠社盟假設都至少有一位區域立委當選,那麼就會變成五個黨團,多了綠社盟黨團。
如果以左派、右派來說,則綠社盟的存在,國會將會多一點左派的味道,而綠社盟也是目前最積極在勞工政策的一個政黨。
【對於勞工權益各政黨沒有政見,只有唬爛!】選前22天12/23政黨完成抽籤確定了自己的編號,因此我們在隔天12/24,仔細研究了所有政黨或是總統候選人的網站,來了解他們對勞工權益提出了什麼樣的政見。結果只有極少數政黨,重視勞工權益,...
由勞工起義 Labor Uprising 貼上了 2015年12月25日
比較可惜的是國民黨的第12席因為餘數而被補上去了,如果選舉時國民黨得票再少一點,那麼沒有專業也不顧民意的第12席王育敏就會落選,這麼一來民進黨就可能維持16席不變,那一席則是徐國勇或周春米(女性保障名額)。
那麼,如果採取的是進一步削弱民進黨的力量,讓台聯和綠社盟都過5%的門檻呢?這是結果:
就算國民黨的得票率完全不減少,只是把民進黨的票分給台聯和綠社盟讓他們過5%,則民進黨會再掉一席(林靜儀)到只剩14席,國民黨也會掉一席(曾永權)到只剩11席,但是泛綠會增加兩席(陳亦齊、顏綠芬),全部加起來就有21席,也就是比一開始完全按民調還要多兩席,而且可能還多了兩個黨團。
結論:
這篇文章不是要大家投給哪一黨,以國民黨支持者來說,也可以思考投給新黨或民國黨的效果是如何?最主要是要告訴大家,不要以為投給小黨沒有用,事實上以現在的選制來說,投給小黨的效果會遠比投給大黨還要更好。所以,投票真的就按照你心中的想法去投就好,如果你特別支持某個小黨的理念,不要因為覺得他們不會過5%等於就是廢票,就把自己的一票投給了大黨。從民主政治來說,你的那一票本來就應該代表你表態你真正支持的理念,從利益面來說,因為你投給自己真的想投的那個黨,即使它很小,但就剛好過5%門檻了,你的一票就能讓台灣的政治能夠更多元而健康。
終究,我認為民進黨將會是立法院第一大黨,但是我不認為國民黨是一個稱職的在野黨,那麼就讓其他的小黨來當好的在野黨吧!
最後,也可以同時參考姚立明的說法:
那麼,如果採取的是進一步削弱民進黨的力量,讓台聯和綠社盟都過5%的門檻呢?這是結果:
政黨 | 民進黨 | 親民黨 | 國民黨 | 台聯 | 時代力量 | 綠社盟 |
得票率 | 40.00% | 7.27% | 33.91% | 5.47% | 7.88% | 5.47% |
席次積數 | 13.60149 | 2.470292 | 11.52927 | 1.86016 | 2.67863 | 1.86016 |
席次 | 13 | 2 | 11 | 1 | 2 | 1 |
補 | 1 | 1 | 1 | 1 | ||
總席次 | 14 | 2 | 11 | 2 | 3 | 2 |
就算國民黨的得票率完全不減少,只是把民進黨的票分給台聯和綠社盟讓他們過5%,則民進黨會再掉一席(林靜儀)到只剩14席,國民黨也會掉一席(曾永權)到只剩11席,但是泛綠會增加兩席(陳亦齊、顏綠芬),全部加起來就有21席,也就是比一開始完全按民調還要多兩席,而且可能還多了兩個黨團。
結論:
這篇文章不是要大家投給哪一黨,以國民黨支持者來說,也可以思考投給新黨或民國黨的效果是如何?最主要是要告訴大家,不要以為投給小黨沒有用,事實上以現在的選制來說,投給小黨的效果會遠比投給大黨還要更好。所以,投票真的就按照你心中的想法去投就好,如果你特別支持某個小黨的理念,不要因為覺得他們不會過5%等於就是廢票,就把自己的一票投給了大黨。從民主政治來說,你的那一票本來就應該代表你表態你真正支持的理念,從利益面來說,因為你投給自己真的想投的那個黨,即使它很小,但就剛好過5%門檻了,你的一票就能讓台灣的政治能夠更多元而健康。
終究,我認為民進黨將會是立法院第一大黨,但是我不認為國民黨是一個稱職的在野黨,那麼就讓其他的小黨來當好的在野黨吧!
最後,也可以同時參考姚立明的說法:
【姚立明:含血、含淚、含恨投票,是真正浪費選票。】
【 姚立明:含血、含淚、含恨投票,是真正浪費選票。 】「甚麼叫做浪費投票?含血、含淚、含恨的人,是自我浪費票,是真正的浪費。」#姚立明教授呼籲選民,應該要支持真正進步價值進入國會,不要再因為選制不公而含淚含血含恨採策略投票再次後悔四年。「投給那個曉得自己在幹甚麼的政黨,一個主張非常明確的政黨,這不是浪費選票,這是人民意志的表現。」#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在乎這片土地與人們的公平與正義。2016,請您將選票投給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投下你真心相信的價值政黨,讓2016年不再含淚投票!2016年請支持唯一 #來自社會第一線 、#站在人民這一邊 的 #13號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影片註解:政黨補助款(3.5%)、未來提名不分區(2%)、捐款抵稅(1%)詳細政黨票介紹,請看【政黨票的故事】 YOUTUBE版本:https://youtu.be/wwPoVA5Zc-g#2016政黨票請投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現在就捐款》》》http://goo.gl/dmZ94R 我們的候選人》http://www.greensdparty.org.tw/ 我們的政策》https://goo.gl/NMiKKV 改變!為自己投下一票 加入綠黨 》http://goo.gl/GHAHVu
由綠黨貼上了 2015年12月29日
註:有網友提到,如果台聯和綠社盟都沒過5%會怎樣?我就以他們都拿4.9%差一點過門檻的情況來算,這是結果:
政黨 | 民進黨 | 親民黨 | 國民黨 | 時代力量 |
得票率 | 44.93% | 8.16% | 38.07% | 8.84% |
席次積數 | 15.27724 | 2.773124 | 12.94264 | 3.007002 |
席次 | 15 | 2 | 12 | 3 |
補 | 1 | 1 | ||
總席次 | 15 | 3 | 13 | 3 |
所以把票分給台聯和綠社盟,但是沒過5%,民進黨的席次會少1席,國民黨則會多1席。但是以1席來換取可能多2席以及2個黨團的機會,我還是認為相當划算,更重要的是,以目前黨團協商的運作,國會的多元化才是人民該追求的目標,而不只是那1個席次。
2015-11-06
《搶救失業大作戰》導讀
總體經濟學的目標
是要提昇全體人民的生活水準
泯除貧窮與失業
無論那人重不重要
供需平衡是全球經濟困境的最佳解方
◎李柏鋒
經濟學最簡單的供需法則,其實就是拯救全球經濟的最佳解方,可惜的是,在私利引誘之下,這樣的解方乏人問津,就像是買方總希望價格可以更低,賣方總希望價格可以更高,就算有一個對買賣雙方都有好處的最佳價格,也沒有人願意以這個價格成交。本書作者提出了「工資缺口」(wage gap)理論,試圖說明各國經濟為什麼陷入困境,又要如何逃脫。
簡單來說,一個國家的生產力代表的是該市場的供給,一個國家的勞工薪資代表的是該市場的需求。如果生產力的成長與勞工薪資的成長接近等速,那麼供需平衡的情況下,整個國家的經濟就會跟著生產力與薪資一起穩定成長。如果真能如此,那麼大家現在就不需要擔心各種經濟問題了。
個人信貸與政府舉債,讓供需失衡延遲出現
這麼完美的供需平衡並沒有發生,取而代之的是我們觀察到各國都出現生產力的成長高於勞工薪資的成長,這就是所謂的工資缺口。如此一來因為生產力的成長而出現了過多的商品與服務,而勞工的薪資跟不上則造成了對這些商品與服務的需求下滑,問題也就產生了,供過於求的商品與服務,帶來的是一連串的惡性循環,有些勞工將會被解聘而失業,而即使大多數勞工能保住工作,但是因為勞動力過剩,也讓他們無法獲得更好的待遇,於是薪資的成長開始停滯,造成了工資缺口日益擴大。
那麼政府做了什麼事情呢?對於商品與服務的過剩,解法有很多,應該做的其實是促使工資的成長腳步可以跟得上生產力,但是以美國為首的各國政府,卻採取了兩個動作來解決這個問題。首先,透過消費信用貸款來創造需求,工資成長不足,取而代之的是以貸款來消化過剩的商品與服務,如此一來可以維持勞動力的需求,失業的情況將會延遲出現。其次,政府會開始舉債來創造需求,而這樣做的結果,是國家赤字的快速增加,這些赤字則會相對應的變成企業的利潤,但是勞工卻只能保住薪資停滯成長的工作不至於失業。
貨幣寬鬆政策對整體經濟復甦並不具實質效果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了美國在金融海嘯之後,聯準會數度的量化寬鬆,帶來的情況就是失業率的降低以及企業利潤的創新高,但是實質工資卻幾乎沒有成長,甚至貧窮率還攀升到過去五十年來最高的水準。而更諷刺的是,大多數的經濟學家竟然對於以更多的負債來處理因為債務而產生的問題沒有感到有什麼不對勁。
事實上,所謂的寬鬆貨幣政策只幫助到金融業者,利率低到接近零的水準,但是信用貸款的利率卻依然居高不下,創造的需求太弱,而退休族仰賴的是存款的固定收益,也因為利率過低而僅能勉強度日,不管有沒有在工作,都創造不了需求,這就是為什麼看似天文數字的寬鬆,反映在經濟數字上影響程度卻微乎其微。
問題不只這樣。金融業者獲得紓困之後並沒有實質去協助產業或投資企業,而是進行投資炒作,而其結果就是造成原油等資產的價格居高不下,這麼一來使得經濟的復甦更為遙遠了。
好,這些問題該怎麼解決呢?既然我們知道問題的源頭不是經濟的運作從成長轉為衰退,而是工資缺口的擴大,而那些搶救經濟的作法卻只是減緩問題的發生或是製造更大的泡沫,那麼政府真正該做的,不就是讓工資缺口可以縮小嗎?再說一次,工資缺口指的是生產力的成長與工資的成長,生產力隨著科技與產業的創新與發展而成長,這不是問題,但是工資沒有跟上生產力的成長速度才是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源。
以自由為說詞遂行貪婪的壟斷性資本主義
為什麼工資沒辦法跟上生產力的成長呢?作者的觀察是「壟斷性資本主義」所造成的,也就是當企業規模愈來愈大,甚至有獲利能力的企業卻互相併購而不被限制,問題也就誕生了。
首先,這些企業的併購會帶來裁員,失業問題於是誕生,工資的成長也如緣木求魚。其次,這些大型企業擁有影響政策的能力,不但實質上取得減稅等優勢,更控制了媒體聲量讓大眾相信所謂的下滲理論:「當富人愈富,將會一點一滴嘉惠下層的大眾。」
然而,就美國的實際數據,當公司所得稅下降,投資率也跟著下降,因為稅的降低換來利潤的提高,這些公司的競爭壓力減小了。更嚴重的是,最高級距的個人與公司稅率下降,政府並不會降低預算支出來因應,而是提高其他的聯邦稅賦,最後受害的都是一般民眾。從實際數據來看,當所得稅降低,其他社會安全、燃油和銷售等聯邦稅提高之後,一般民眾的儲蓄率是大幅下滑的。很多人都以為美國人及時行樂、熱愛消費而不想儲蓄,但是在1980年以前,美國個人儲蓄率通常都超過10%。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如此,應該讓勞工以工會組織去力抗企業,爭取可以跟得上生產力成長腳步的工資成長啊!很遺憾的,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大企業對工會的要求,不見得會願意接受,反而是直接將工作外移。換句話說,這些壟斷市場的寡頭,實際上是以自由市場之名,行壟斷之實。
在國內,他們拒絕面對競爭而是以併購的方式讓自己取得獨大而壟斷的地位;在國際,他們也不是參與競爭,而是以大規模的資本掠奪廉價的勞動力,讓成熟市場的勞工無法與新興市場的勞工競爭,也讓新興市場的企業無法與成熟市場的企業競爭。所謂的自由貿易與開放競爭,其實只是假象,我們觀察不到競爭,只看到了壟斷,而最終的苦果,則是以貿易赤字的形式呈現。
眾所皆知,美國有所謂的反托拉斯法案,其主要功能就是用來防止企業的壟斷現象阻斷了市場的競爭,只有持續的競爭,企業才會持續的投資與創新,勞工才能獲得合理的薪資與福利,經濟才能持續成長。但是作者在書中舉了相當多的例子,像是艾克森與美孚兩大石油公司的合併,像是全球只有少數幾家大型藥廠在市場上呼風喚雨,凡此種種都告訴我們一件事情:壟斷式資本主義已經主宰了市場,而自由競爭早已不復見。
聽起來作者像是希望政府插手干預市場的經濟學者,但是作者的本意卻是希望讓市場呈現出真正的自由競爭而非維持現在的寡頭壟斷。聽起來那些巨頭企業像是自由市場的擁護者,但是他們卻又只是一再利用自由市場的說詞來遂行自己壟斷的貪婪。由此可知,其實從單一國家內部的所得稅率降低,到跨國性的自由貿易,都不是搶救經濟的苦口良藥,甚至是副作用極為嚴重的毒藥。
對於大眾型資本主義的想望:限制併購、炒作控制、提高工資
那麼該怎麼做呢?作者也意識到了如果要透過國會通過法案,那麼要扭轉現狀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作者認為,不需經過國會就能開始做的事情其實就已經足夠,包括政府不應該核准大型且獲利飽滿的公司彼此合併,如此一來就可以維持市場上的競爭,同時避免工作的流失。另外,應該逐步提高最低工資,讓工資的成長速度可以跟得上生產力的成長,但是阻力也一定很大,因此政府可以率先要求接下政府標案的承包商,應提高工資,而在競爭市場,此舉就能帶動整體薪資的成長,讓工資缺口逐步降低。
而對於油價的控制,作者認為不應該繼續放任銀行炒作原油期貨,因為油價的高漲對於經濟的復甦一點幫助都沒有,但是只要把原油期貨交易保證金從6%提高到50%,就可以讓油價恢復到自由市場的定價,作者並且預期油價可望降到20美元。最後,作者的理想是創造自由市場,但是要把所有的企業集團都分割為小公司,阻力與難度都太高,因此可以先做的是在關鍵產業內創造出自由市場的效果。例如前面提過的利率已經這麼低,消費信貸的利率卻仍然居高不下,政府可以讓聯邦存保銀行創設過渡銀行來加入競爭,讓信用卡的循環利率從15%降到5%,一步一步瓦解壟斷,創造出競爭。
當然,美國是成熟市場,對於新興市場所面臨的問題截然不同,這些建議即使有效卻不見得派得上用場,但是基本原理是一樣的。作者提供了散工制與大眾資本主義兩個建議給新興市場。
目前的工廠制度需要大規模的資本去建造廠房與辦公室,同時也會把勞工從鄉村集中到都市,不但解決不了鄉村的貧窮問題,也造成了都市的擁擠與失業問題,目前中國和印度都已經受困於這些難以處理的難題。而作者認為最好的方式是採用舊時的散工制度,只需要稍加以修正即可。
傳統的散工制度,包買商提供原料與設備給勞工,讓勞工在家工作後再取回成品或半成品,或是在村內成立小型作坊,運作得宜的小型作坊則可以轉行為規模化的工業,彼此會有良性競爭。但是包買商是主要的問題來源,因為他能壟斷而以勢力壓榨勞工。
因此修正的散工制度是讓政府取代包買商,提供勞工最新的設備以大幅提高生產力,同時也承擔銷售產品的任務,讓勞工取得合理的報酬。傳統資本主義,資本財由個人或企業持有,但是作者提議的大眾資本主義,則是油村莊勞工向政府購買設備,資本所有權會迅速擴及基層民眾,如此一來鄉村貧窮問題得以解決,都市的失業與過度擁擠等問題也得以緩解。
然而,這樣的建議只適用於新興市場嗎?其實作者並沒有提及像是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是否也能以大眾資本主義來取代壟斷資本主義,不過我的看法卻是相當正面的,因為隨著零邊際成本時代的來臨,或許大眾資本主義也會成為成熟市場的主流,甚至不再需要政府作為提供設備以及承擔銷售的角色,因為大眾募資以及電子商務都是比政府更為理想的解決方案。
網路書店連結:博客來、讀冊生活
2015-11-03
柯文哲市長,請先幫孕婦和嬰兒遠離菸害吧!
出處
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從醫生角度看,喝少量紅酒對身體有好處,吸菸對人體完全沒好處,抽越多壞處越多。他已對衛生局長講,禁菸要當全面運動推展,至於怎麼推展才有效,就需思考。對此,台北市衛生局健康管理處長林夢蕙表示,因應市長的禁菸政策,衛生局擬定「商圈禁菸計劃」,初步規劃西門町與信義商圈試辦,但相關實行細節仍在規劃。
對於商圈禁菸,我樂觀其成,不過身為一個爸爸,我更關心的,其實是孕婦和嬰兒深受菸害的困境,所以我建議柯文哲市長,不妨先幫孕婦和嬰兒遠離菸害吧!
你知道什麼是二手菸嗎?
對於二手菸,很多人都以為是吸菸者所吐出來的煙,這又稱為主流菸煙,但是其實只佔了二手菸的15%,那麼二手菸到底是什麼呢?其實有85%的二手菸是所謂的側流菸煙,根本不是吸煙者吐出來的,而是燜燒的菸草不完全燃燒所產生的。根據菸害防治資訊網的資料,二手菸「在燃燒不完全的情形下,釋放出4000種以上的化學物質,其中超過250種對人體健康有害,更有超過50種為致癌物質。」
出處:菸害防治資訊網
所以吸菸者所吸的煙相對來說因為燃燒完全,還比較健康,而周圍的人所吸到的二手菸對健康危害程度非常大,尤其是孕婦以及嬰兒。二手菸的危害不僅只致癌物,還包括一氧化碳所導致的缺氧。大家應該還有來自課本的印象,血紅素跟一氧化碳結合的能力是氧氣的200-250倍。所以當孕婦呼吸到沒有完全燃燒的二手菸,裡面的一氧化碳就會大量進入體內,並且傳給胎兒,而腹中的胎兒本來就只能透過臍帶獲得氧氣,結果傳過來的卻是一氧化碳,造成發育中的胎兒,各個發展中的器官,都將嚴重面臨氧氣供輸量不足的缺氧狀態,致使出現許許多多下述的後遺症:
1.流產、死胎
2.早產
3.胎兒體重過輕
4.初生嬰兒猝死
5.智力發展遲緩
6.畸形
2.早產
3.胎兒體重過輕
4.初生嬰兒猝死
5.智力發展遲緩
6.畸形
(資訊出處:二手菸的毒害)
你知道什麼是三手菸嗎?
很多人都知道二手菸的危害,但是大多數的人其實根本沒聽過三手菸的毒害。所謂的三手菸,其實不是「煙霧」,而是吸菸所殘留在環境的一些污染物,這些物質不像是煙霧還看得到,而是在毫無煙霧的環境中,卻仍然有以微粒的形式附著在家具、衣物表面的污染物,肉眼根本看不到。
小孩子特別容易從環境中接觸到這些微粒,像是在地上爬之後又咬手指,像是家人在外面吸菸之後回家沒有換衣服就抱小孩,更關鍵的是小孩子對三手菸的毒害特別敏感,這使得兒童醫學特別關注三手菸的毒害。
避不掉菸害的孕婦與兒童
大部分的孕婦與兒童不會主動去接觸二手菸或三手菸,甚至還會刻意去避開,但是問題是大部分的吸菸者不會去主動避開孕婦與兒童,甚至會出自於關心而刻意接近,尤其是看不見的三手菸,吸菸者大多數不會意識到他們的關心其實是一種傷害,而孕婦與兒童也因為污染物看不見而無法躲避。
但是對於看得見的二手菸,我認為政府至少要用法規制度幫孕婦和嬰兒遠離菸害,有點像是家暴的禁制令一樣,限制吸菸者不能距離孕婦和兒童短於十公尺,或是在吸菸時,下風處若有孕婦和兒童應該立即停止吸菸,否則就是一種刻意的毒害,應該處以罰款。
如果柯文哲市長基於醫學的角度,特別針對青少年多的兩大商圈試辦禁菸,那麼我認為同樣在醫學的基礎上,對菸害更為脆弱與敏感的孕婦與兒童,更應該優先列為保護的對象。既然目前台北市政府已經兒童新樂園周邊全面禁煙以保護兒童,那麼全面性在台北市禁止孕婦與兒童周圍出現菸害其實是很理所當然的下一個階段,目前雖然有禁止「室內」有孕婦或三歲以下幼兒不能吸菸,但是戶外卻沒有近一步限制,難道戶外因為通風比較好就無所謂嗎?
從Paypal停止台灣境內交易到支付寶在台開通境外交易
比爾蓋茲曾經說過:Banking is necessary, banks are not.
支付寶原本是2004年阿里巴巴集團所創辦的,現在則隸屬於阿里巴巴集團所獨立出來的金融公司「螞蟻金服」。之所以會有支付寶,是因為原本在中國的網路交易存在有安全問題而衍生的一種支付方式,買方在網路上買東西,匯錢過去之後,如果賣方不出貨怎麼辦呢?要解決這個問題,就是成立一個第三方的支付平台,買方先匯款給支付寶,支付寶收到款項之後就通知賣方出貨,而買方收到貨確認沒有問題後,再通知支付寶把款項交給賣方,機制對買賣雙方都有保障。
這就是一個透過科技解決問題而出現的商業模式,有意思的是問題最後被阿里巴巴這家資訊科技公司所解決,而不是傳統的銀行業者。為什麼?因為傳統的銀行業者獨攬了金融服務,即使不創新也能活下去,像是阿里巴巴這樣的資訊業者,如果沒有創新解決支付的信任問題,那麼所有的網路交易都將被認為是不安全、不可信的,自然就沒人敢用,所以非得找出新的方法不可。支付寶本身是一個金融服務,但是卻是由資訊業者所創造出來的,而後來為了符合政府的監管,所以阿里巴巴集團才獨立出螞蟻金服,名正言順的從資訊產業跨入金融產業。
然而這種事情在台灣會發生嗎?以目前台灣主管機關僵化的思維來看,金融創新幾乎不可能在台灣發生。今年六月,金管會說因應金融科技的發展,金管會將會大幅放寬金融業轉投資科技相關產業。換句話說,金管會仍然認為金融服務是金融業才能做的事情,所以他們完全沒想到去開放資訊科技業者也能進入金融產業。
就金融服務的發展來看,Bank 1.0的時代,所有事情都要到銀行分行去處理,到了Bank 2.0的時代,加入了資訊科技之後,很多事情已經可以透過網路進行,但是仍然被綁在銀行這個角色上。而現在不管從政府到銀行都意識到了Bank 3.0時代的到來,這意謂著不只實體分行的存在越來越沒有必要,甚至連銀行的存在都將可有可無了。
支付寶就是一個例子,如果雙方要進行交易,只要在一個方便而安全的機制下進行即可,為什麼需要銀行這個增加成本與不便卻沒有比較安全的中介角色?充其量,這個角色目前就只是政府監管機制才有存在的必要罷了。
但是就因為監管機制的存在,反而讓許多金融創新無法落實。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保單不能全面開放網路交易?金管會到現在還是以風險與道德危險的名義,只開放強制車險、旅遊險、傷害險等少數保單可以網路投保,而國外甚至已經進展到可以透過你願意揭露的病歷資料精算出量身打造的保單,如果你很健康,你的保費就很便宜,如果你願意配合保險公司的定期健診,保費還會更折扣,額外再加上體況好轉的激勵方案。你付的保費更低,身體更健康,保險公司也更賺錢,人家都已經上太空,我們還在殺豬公。
根據壽險公會最近的統計,壽險公司的業務員連續兩年合計增加超過一萬五千人,而平均每年有三萬名新登錄的業務員,撤銷登錄也差不多這個數字,總計台灣共有三十四萬名左右的壽險業務員。換句話說,這是一個入門門檻極低、流動率極高,消費者很難獲得專業服務的產業。
在金管會不開放網路投保的情況下,消費者要購買保單往往就得和這些不專業的業務員面對面,聽那些罐頭話術,被推銷不適合的保單,導致每年所繳的保費極高但是保障卻又極低,而這些業務大多過沒多久就離職了,不但對社會來說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又讓保險這個產業在社會上惡名昭彰。當然,網路投保無法解決所有問題,但是卻可以讓那些知道自己需求的保戶可以不必透過業務員就能買到保單,而金管會仍然猶豫再三,寧可任由保戶被業務員不當推銷,也不肯讓願意自己搞清楚需求與商品的認真保戶有管道直接投保。而這,甚至還不是什麼革命性的開放。
雖然說限制往往是創新的起源,中國就是因為信用卡等支付方式的欠缺與不安全,才出現了支付寶這樣的第三方支付,而美國也是因為許多小額網路交易會讓信用卡的使用成本過高,同時又會面臨個資外洩的疑慮而出現了Paypal這樣的電子錢包。
但是問題在於他們的崛起過程並沒有受到太大的監管單位限制,是在「只要法律沒說不行就可以做」的部份去創新,可是台灣的主管機關卻是以「只要法律沒說可以就不能做」的方式在下禁令,甚至認為所有的開放要求或創新商業模式都是在找主管機關的麻煩。換句話說,在別的市場,限制的確是創新的起源,就像是捏住了鼻子只好用嘴巴呼吸,反而可以更大口的換氣。可是在台灣,限制卻是直接對創新宣判了死刑,因為捏住的不是鼻子而是氣管。
所以對於目前許多第三方支付的一些評論,我認為似乎並沒有太過著墨於台灣自己的發展方向上該如何突破。支付寶在台灣開通或許會有衝擊,但該思考的難道只是人民幣好可怕、淘寶會把台灣電商都幹掉嗎?我認為應該更深一層去思考:政府對於台灣本土的金融業者與資訊業者的發展,到底是扮演阻力還是助力的角色?可別忘了,台灣有很多莫名其妙的規定,像是煙、酒不能網路購買,像是體溫計、保險套不能網路購買。這些禁令到底保護了誰?還是只阻礙了產業的發展與市場的競爭?
同樣的,Paypal因為不在台灣設點,受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的限制,在上個月宣佈不能提供國內帳戶的收付款交易。這樣的限制,真的對台灣的資訊產業有幫助嗎?許多國內的小額交易或軟體的購買,至今仍然以Paypal為主,而阻斷了這一條方便又安全的交易管道,卻又沒有扶植出本土的業者,主管機關恐怕對於產業的發展不但沒有幫上忙,反而還大扯後腿。
現在很熱門的互聯網金融,其實就是資訊業者努力想透過新思維打入金融業的一個趨勢,當然金融業也不會等死,無論是資金或是監管都對原本的玩家極為有利,可是也就因為這些護身符,要期待他們有什麼跟上時代腳步的作為無異於緣木求魚,更別談什麼破壞式創新了。台灣有很強的資訊能力,要在金融科技上有所發展,恐怕不是讓金融業者去投資或併購科技業者然後又用舊思維在運作,而是開放讓資訊業者能提供金融服務。
我的意思並不是以資訊科技全面取代金融業者所提供的金融服務,而是在既有的金融服務上,政府應該容許資訊業者以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獨特的商業模式來提供金融服務。Paypal如果沒有銀行所發行的信用卡作為基礎,也無法實現他們的電子錢包,而前面所舉的保險業例子也仍然需要保險公司發行保單,只是銷售可以由業務推銷增加一個網路投保的通路,如此一來消費者不但減少了被不當推銷的機會,甚至還能在投保網站上輕鬆比較各家壽險公司的保單,選擇最適合自己的來投保。
過去十年,台灣已經在金融科技上落後許多,如果主管機關還在保護金融業者,同時不斷對國內外資訊業者佈下許多創新的障礙而不是去根據他們的需求協助障礙的排除,那麼往後可能不只是落後,而是消費者會直接用錢投票,直接放棄台灣的陳舊服務,而投靠國外各種更進步也更安全的金融服務。
如果哪一天支付寶成為台灣的主流支付工具,絕對是因為台灣自己本土的金融科技太過落後所導致的。而我們要做的絕對不是不讓支付寶別進來台灣,而是創造出一個比支付寶更好用的支付工具。但是,政府是伸出一隻援手?還是努力扯後腿呢?截至目前為止,我真的沒看到正面的訊息。
2015-10-26
如何自學創意
這個週末去上了一堂創新的課程:《超級創新力》,不過我想先從一個月前所上的剪輯課程開始說起。
因為工作的需要,所以我去上了中華民國微電影協會所舉辦的影片剪輯課程,是由曾經得過金鐘獎最佳剪輯的高鳴晟老師所主講,他分享了自己是怎麼自學剪輯的方法。在這堂課程中,我不但學會了一種非常實用的自學流程,而且透過高鳴晟老師的引導,我看電影的角度從此截然不同。上課後,我陸陸續續看了幾部電影,我只能說我真的回不去了,因為我已經學會怎麼用更深入的角度去看電影了。
不過這邊不談怎麼看電影這件事情,先談談自學的流程。高鳴晟老師分享他自學剪輯的方法,叫做「逐格研究」,有興趣可以看連結中高鳴晟老師的研究記錄,就可以知道個大概了。舉例來說,連結中高鳴晟老師想知道「如何用剪輯呈現『沒有拍到兵,卻讓人感覺草木皆兵』的壓迫感」,所以找了《教父》這部成功做到的經典老片來研究,怎麼研究呢?所謂「逐格研究」就是一個一個的shot去看,為什麼這裡會出現這個shot?為什麼會持續這樣的時間?如果長一點或短一點會有什麼不一樣?這個shot跟上一個與下一個又有什麼關係?這樣的順序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更動的話又會有什麼不一樣?
當逐格去瞭解之後,其實就比較有機會瞭解如何拍出草木接兵的壓迫感了。每部電影所出現的畫面和劇情可能截然不同,但是卻可能都需要拍出這種壓迫感,這個時候某一部電影能成功塑造出壓迫感的剪輯手法,可能就能適用在另一部電影。而當你研究越來越多,例如「怎麼拍出一個壞人的正義感」、「怎麼讓乏味的解釋性台詞不會催眠觀眾」,你的剪輯功力就會越來越強。
而且這種自學流程不但可以學到書上沒教、大師不講的秘技,更重要的是可以應用在其他的領域,例如如果你想知道怎麼做一份「如何一分鐘成功說服投資人出資」,你不是應該去研究個好幾份成功達成目的的簡報嗎?當然,可能這樣的簡報很少外流,但是至少你可以隨便找一個創業競賽,看看哪一個簡報最接近你所認可的標準,然後就對那一份簡報進行「逐格研究」啊!
好,這些跟《超級創新力》的課程又有什麼關係呢?再不說可能大家都以為我是在介紹剪輯的課程了。其實《超級創新力》不是上完課就會馬上很有創意,而是學會了怎麼自學而成為一個有創意的人,所以課程結束反而只是一個起點。
那麼劉恭甫老師在《超級創新力》的課程中,到底在教什麼呢?我上課的時候才發覺,跟「逐格研究」頗有異曲同工之妙,也透過一些案例與實作,教導學員如何去解析一些有創意的點子,並且去看看這些點子運用了哪一些元素,所以會成功。這種個案研究不是要去抄襲別人的點子,而是透過別人展現的創意去幫助自己思考,眼前所面臨的問題,是不是跟過去、跟別人相比,也有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下課後回家,我剛好在Youtube上看到這個7-ELEVEN的新募款活動廣告,其實就是一個很理想的研究目標。例如在創造的技術上,有幾個方法,而這個募款活動就有用上。
1. 組合:把不同的元素組合起來,就成了新方法。像是這個活動,就是把「彈鋼琴」和「投幣」兩個行為組合起來,讓募款變得更有趣,而且一開始之後就會欲罷不能,直到你「彈完」一首曲子或用完硬幣。
2. 消除:將不需要的去除,只留下該專注的重點。很多人身上的零錢都是負擔,所以某個程度來講那是想去除的重量,而這個募款活動就可以讓大家把自己身上多餘的零錢拿出來用掉,一來很有趣,二來又可以做好事,這些零錢投進去募款鋼琴比擺在自己口袋有意義,對自己來說也輕鬆多了,等於是解決參與者困擾的同時也募到了錢,雙贏。
3. 改變:用一個不一樣的方法,去做一樣的事情。過去的募款可能就是在櫃台擺一個箱子,讓大家把發票或零錢投進去,但是這樣做的問題就是太過被動,也缺乏誘因,實在不怎麼有趣。但是把募款箱從一個無趣的箱子改成一台鋼琴,就截然不同了,不但好玩,而且也能吸引別人一起來玩,甚至還會讓人想回去找更多的硬幣再來玩一次。
4. 反向:刻意相反的方法,說不定可以出乎意料。你有想過會在7-ELEVEN看到一台鋼琴嗎?你有想過一台鋼琴要彈奏竟然是用投幣的方式嗎?這個活動打破了一些傳統的遊戲規則,甚至讓參與者在一個大家習慣盡量降低音量以免打擾別人的場域反而要製造出明顯的聲音來,都是一些反向的處理。
5. 借用:模仿好點子,轉化成符合脈絡的新點子。以彈鋼琴的形式將原本無趣的行為變有趣,其實有更早的例子,像是下面的影片就是把樓梯變成琴鍵,而順利讓人們想要走樓梯而拋棄了電動手扶梯。7-ELEVEN的投幣彈鋼琴,其實就是這個好點子一種新的呈現方式,是不是有參考很難說,但是概念上是十分接近的。我不認為這是一種模仿,因為7-ELEVEN這個活動有走出了另一種自己的風格與價值。
有沒有發現?我正在練習運用劉恭甫老師在課程中所教的方式,去拆解一個好點子,然後「逐格研究」這樣的創意為什麼會讓人感到新奇有趣?更進一步的,我也在思考7-ELEVEN這個鋼琴募款箱的活動,是不是有哪些可以變得更好的作法?這樣一連串的研究和練習,其實就是自學創意的方式。
2015-10-10
問題不在任期太短,而在選舉支票
柯文哲表示,有任期的選舉對台灣的傷害就是沒有人願意做長期規劃,所以每一任的政治人物都是第一任想第二任,第二任就在想怎麼換下一個位子。但是,這樣的想法對嗎?
其實我可以舉出一堆反例。就以縣市長來說,兩任八年真的夠不久嗎?我們想想,做滿八年的馬英九、郝龍斌,跟只做四年的陳水扁,對台北市的改變誰比較大呢?我們再想想看,在台中市做了十三年的胡志強,真的有什麼長期規劃嗎?我們也可以想想,在高雄做滿八年的吳敦義到底做了什麼?而接手的謝長廷第一任的四年就讓高雄有多大的變化?
如果以任期保障來看,公務人員的任期最久,保障最好,不是就應該讓最具有經驗的專業事務官做長期規劃嗎?而具有任期限制的首長或政務官則決策哪些規劃應該優先執行。換句話說,任期長的人就做任期長該做的事情,任期短的人就做任期短該做的事情。例如,一條捷運不是一兩任的市長任期就可以完成的,但是在一個都市的長期規劃裡面,可能會有四五條捷運路線的計畫,在人力、經費等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要不要做捷運?要的話,資源只允許先選擇其中一條捷運來施工,要選哪一條?這就是首長該做的決策。
所以問題不是任期太短導致沒有人願意做長期規劃,事實上長期規劃本來就不是短任期的首長該做的事情,但是為什麼如今會演變成好像這是短任期首長的責任?其實這的確跟選舉有關沒錯,但問題不在任期太短,而在選舉亂開支票。
今天假設某個都市有專業的事務官規劃應該要有三條捷運路線,而民選首長上任之後根據民意以及他自己的各種綜合考量,決定捷運是他施政的首要政績,因為經費所以決定先蓋其中一條。這樣運作下去沒有問題,即使這一條他所決定要蓋的捷運並非在任期內完工,都市的長期規劃仍然是存在的,而且仍然可以順利完成。
但是現在卻是所有的候選人把這種本該經由專業規劃的工作搶過來做,為的就只是勝選,結果原本只需要三條捷運的在經過四五次選舉之後擴張到七八條捷運,這些規劃不但沒有專業考量也沒有考慮都市發展的整體性。所以,問題不在任期太短,真正的問題出在亂開支票,這些支票往往只為了騙選票而存在,更可怕的是,民眾也對這些支票買單。
事實上,就算今天市長的任期只有一年,捷運仍然可以順利完工。但是就算今天市長的任期就算延長到十年,現在沒有長期規劃的仍然不會有人做。為什麼呢?因為每個人想做的事情都不同。今天A市長很在乎下水道,他在任期內會把所有的資源盡可能集中在下水道的建設,今天B市長很在乎綠能,他在任期內會規劃把耗油公車換成電動公車,鼓勵大樓的玻璃帷幕都改裝成太陽能面板。
只是很遺憾的,想做的事情越短視近利,越能獲得民眾的支持,所以那些真正想做長期規劃的人,反而很難當選。那要怎麼辦呢?把長期規劃的工作還給專業事務官吧!
我曾經說過:「每個候選人都有其強弱,而讓一個人當市長13年,如果不是太混或能力太差,這個人對該城市能貢獻的早就貢獻完了,而他做不到的再給他機會也做不到,這也就是為什麼民主選舉大多會有任期限制。如果台中市民給了胡志強這個機會,那恐怕就是扼殺了過去13年沒有被照顧到的那一群市民未來翻身的機會了。例如治安問題,胡志強從來沒解決過。」
我們投票,不是要選出一個英明神勇的統治者,如果是個有能力的好人算是幸運,如果是個無能的壞人就成了悲劇。選舉,是要選出一個他有明確的施政目標,而且剛好符合我們理念的領導人,選完之後更要監督他有沒有照著選前宣稱的政見去努力落實。
真正厲害的人,應該是上台之後趕快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有效率的做完,然後下台換別人做想做的事情,只有那些無能的人才會一直想待在同一個位置上,但是什麼事情都沒辦法完成。美國就有總統候選人說,他只想把他想做的事情做完,然後就會辭職。抱怨任期太短的人,有想到這個嗎?沒有,只會想到自己而已。
舉例來說,柯文哲如果最想做的事情是把台北市的食安問題解決,那他在四年內把這件事情搞定,其實就功德無量了。以角色而言,柯文哲是最不該抱怨任期太短以致於沒辦法做長期規劃的人,因為如果柯文哲真的有能力,就應該要建立一個制度,讓長期規劃的工作回歸到有公務人員保障的事務官身上,而政務官與市長則把決策的工作做好就很有貢獻了,不該去搶長期規劃的事情來做,也不該為了自己的作秀而讓事務官一天到晚疲於奔命應付長官的出鋒頭,反而要靜下心來的長期規劃卻沒時間進行。
如果柯文哲自己心中沒有推行市政的優先順序,就算任期有二十年也沒有意義,因為那代表沒有去思考和衡量到底哪件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厲害的人,不會以為自己什麼都會做,什麼都想做,什麼都要自己做,而會知道自己真正能做好的是什麼,也知道要怎麼做好,更懂得尊重別人的才能,在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之後,願意換另一個厲害的人去做其他該做的事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