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表於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像傳統父母一樣的金管會
這一波的內閣改組,金管會主委意外在名單之中,陳裕璋主委下台,由財政部次長曾銘宗接任,而外界認為兩人的差異就在於態度,陳裕璋保守,曾銘宗開放。
我們先來看一下金管會的成立宗旨,有以下四項目標:維持金融穩定、落實金融改革、協助產業發展、加強消費者與投資人保護與金融教育。但是在我對台灣的金融產業瞭解得越來越深入之後,卻開始發現,至少在「協助產業發展」以及「消費者與投資人保護」這兩個目標上面,金管會的作為其實深深陷入了自我的矛盾。
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金管會為了保戶投資人而設下了許多禁令,像是去年禁止買保險送禮券,或是最近「提醒」投信業者在美國量化寬鬆政策可能快要退場的現在,應該謹慎評估高收益債券基金或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的發行時機。這些禁令或對金融業者的提醒當然是立意良善的,但是必須要提醒的是,身為主管機關不能便宜行事,金管會並不只有「禁止」這個手段,而要去評估適度開放然後確實監督的可能性。
在金融海嘯之後,許多衍生性商品都變成了洪水猛獸,甚至連新一點的金融商品,在台灣都很難發行。就以黃金ETF(Exchange Traded Funds)為例,目前的規範中,ETF的投資標的只能是有價證券,所以無法發行持有實體黃金的ETF,而證券投資信託基金管理辦法中也限制了ETF必須追蹤指數的表現,但是黃金報價並非指數。
或許有人會以今年以來黃金的行情表現差勁,而認為幸好有目前的種種限制而得以保護了投資人,但真是如此嗎?如果能早幾年發行,投資人反而有機會享受到黃金的上漲行情。
就算只談今年好了。我們應該來看看,表現相當亮眼的美股,在台灣市場有相對應的ETF可以當作投資工具嗎?市場上對於投資海外市場的ETF遲遲難產,金管會有任何「協助產業發展」的作為嗎?結果台灣在ETF的產品線,遠遠落後給香港和上海、深圳這些交易所。
ETF是目前各國證交所極力推行的投資工具,大多追蹤指數,屏除了經理人表現時好時壞、難以事先選擇的不確定性因素,運作成本也可降到極低,對投資人來說是相當理想的標的,但是卻因為不合時宜的法規與主管機關的消極,而難有好的發展,這真的有保護到消費者嗎?
其實在我的觀察之中,太多的禁令或是對金融商品發展的保守作為,不但沒有幫到消費者與投資人,反而讓他們陷入了更大的風險之中。
金管會過去有太多的管制,而鮮少放心思在「協助產業發展」,所以導致金融產業的發展處處受限,但是面對股東又有獲利壓力,於是紛紛鋌而走險,對金融消費者無所不用其極的推銷各種金融商品,結果只是換來更多的禁令。遺憾的是,真的發生糾紛之後,金管會能給消費者的協助與對金融業者的處置反而都相當有限。
當然,長久下來,消費者也學乖了,面對台灣金融業者所發行的那些昂貴、過時、績效差、風險高的金融商品,越來越不買帳了,不管是共同基金還是保單,在消費者心中評價都不高。既然國內沒有好的投資工具,怎麼辦?於是很多人開始學著自己去海外的金融機構開戶做交易,雖然失去了自己政府的保護,但說不定像是美國這種成熟市場的政府,對我們這些「外資」的保護還更周到?
金管會的全名是「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其中銀行局、證券期貨局和保險局分別是針對這些金融產業進行規劃、監督和管理,而檢查局則是進行金融檢查的工作。但是過去的作為,其實就跟大多數的父母沒有兩樣,只會說這個不行,那個也不行,可是業者要發展卻又沒有規劃一個理想的環境,降低各種阻力。
在產業發展上,其實金管會的角色是「服務」金融業者排除各種障礙才對,而不是四處設限。畢竟業者是營利機構,錢不好賺最後就是想盡各種方法欺負消費者。在監督產業的時候,金管會不能每次遇到金融業發生弊案的時候,都只會處以不痛不癢的裁罰,結果就是每次違規的都是那幾家罰不怕的業者。在管理產業的時候,金管會不能只懂下禁令,雖然這樣做比較簡單,但是真正應該做的,是去規劃和創造雙贏的局面。
就以最近金管會打回票的產險業者健康險保證續保為例,保證續保的一年期健康險,對消費者來說是相當理想的產品,但是金管會卻以「經驗不足」的理由而不願意開放產險業者所發行的健康險能夠有保證續保的條件,這不但是對產險業者的發展不利,也讓消費者承擔了風險,萬一哪一年體況變差,保險公司因此不願意續保,不就沒有保障了?這樣的「管理」結果,就是雙輸。
所以「協助產業發展」以及「消費者與投資人保護」這兩個目標真的只能選擇一個嗎?希望未來的金管會能夠有足夠的智慧,找到平衡點,既能讓金融產業有理想的發展環境、更創新的商業模式,發行更優質的金融商品,也能保護到消費者,讓投資人獲得更好的績效。
或許,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有做功課的保戶,什麼時候可以在網路上買到自己所需要的保單,而不用在「親視親簽」的要求下,一定要去被保險業務員洗腦和創造無謂的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