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原本的元宵節民俗活動就相當多元,鹽水有蜂炮、台東有炸寒單爺、平溪有天燈,再加上各地的燈會以及有些家庭也會煮個元宵(有餡的甜湯圓)來吃,算是相當有意思的節日。傳統上元宵節被認為是春節的尾聲,但如今這個結尾往往是最為精采的一天,各地活動都舉辦得相當熱鬧。
在小時候,印象中並沒有像是現在政府所主辦的大型燈會,也沒有需要排隊去領的電子生肖燈籠,不過元宵節並沒有因此就比較遜色,反而記憶更為深刻。的確,現在看著自己的孩子組裝起紙雕,也是一項不算輕鬆的任務,但是感覺起來好像是回家作業,每個人都一樣。
回想起來,自己小時候從家中找出瓶瓶罐罐挖洞、把白蘿蔔挖空、或是用玻璃紙加上竹片與鐵絲做成的燈籠,其實更有自己作品的專屬感,而且那時候是真的有許多小朋友都會跟家人一起提燈籠上街逛逛,廟口還會有趣味的猜燈謎。
雖然我懷念過去的元宵節,但隨著環保意識的抬頭,其實有很多習俗如今都被挑戰了。例如,平溪的天燈被認為不環保而且很危險,又例如,許多人也認為現在每年好幾百萬個電子燈籠的電池通常沒有回收,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當然就更別提炸寒單爺的鞭炮或鹽水的蜂炮,都是一個晚上數百萬個炮竹的巨量污染。
但這些一年一度的汙染真的那麼罪不可赦?如果鞭炮與蜂炮的汙染該被重視,其實我們也該改掉生日吹蠟燭的習慣,因為那代表的其實是一年數千萬支沒燒完的蠟燭所造成的廢棄與廢氣。而比起天燈與電子燈籠,也許真正可怕的是每年聖誕節充滿大街小巷的塑膠聖誕樹、燈飾與各種裝飾以及龐大的耗電量,甚至現在還要加上每年萬聖節小朋友們打扮用的道具與一次性服裝。
如果要從環保的角度檢討起節慶的習俗與活動,我認為我們不該只看到天燈與炮竹的問題,卻沒看到規模其實更龐大的蠟燭與聖誕樹。我當然不是建議大家生日別吹蠟燭、聖誕節不要擺聖誕樹,而是去理解這些「不環保」,其實是我們平淡生活中的調味料,而有的人喜歡辣椒、有的人喜歡胡椒。
所以,當你看到一個小朋友拿電子燈籠,就要去說他不環保嗎?我倒覺得,與其指責,其實我們可以腦力激盪一下找出更環保的現代燈籠來想辦法把目前的電子燈籠取代掉,讓節慶也能隨時代演化。例如:為什麼不善用手機的燈呢?把紙雕燈籠結合手機,或許就是一個相當環保的新式燈籠,而且父母親可以專注陪著孩子,不會分心滑手機呢!元宵節結束後,手機繼續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不會製造額外的電子垃圾或電池污染。
不只學運可以有手機燈海(出處)
所以,我們在環保與民俗之間,只能取捨嗎?我們只能為了環保一直放棄既有的傳統習俗嗎?或是其實改變個形式,可以讓習俗變得更現代也更吸引人呢?例如放天燈其實融合了舊創意與新創意,傳承的是古人用來傳遞訊息的方式,乘載的是現代人所許下的願望,聚集足夠的數量則變成了壯觀的畫面吸引來無數的攝影愛好者,但後果則是不知墜落何處的天燈廢棄物,可能造成山林火災、交通事故以及野生動物的傷亡。
可是,為什麼天燈不能科技化呢?裡面不需再用金紙沾燃油當成升空的動力,而是做一個燈籠裝上一台遙控的無人機,同樣可以傳承知識、乘載願望並且創造壯觀畫面,唯一不同的是因為可以遙控、甚至可以程式設定航線與編隊,而且無人機有價值,所以一來容易回收,二來也不會被隨意丟棄,可以重複使用並且還有多種用途。發揮創意,我們也許能使用科技,在環保與民俗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
回到花燈,我其實不覺得政府應該再花錢製作電子生肖燈籠發放,或是編列預算每年舉辦大型燈會。過去政府沒有舉辦大型聖誕樹展,大街小巷一樣都看得到聖誕樹,甚至大賣場與百貨公司競相發揮創意與募集資金,創造出最特別、最有趣或最大型的聖誕樹來招攬消費者。所以,為什麼不把花燈的設計與製造再交回給民間去激盪出更多的創意與可能性呢?如果元宵節當天,即使關掉所有的路燈,但大街小巷各式各樣充滿創意的花燈反而讓元宵節的夜晚炫彩奪目,這種環境其實比舉辦大型燈會更能創造經濟產值與鼓勵民眾進行藝術創作呀!
如果說葫蘆猴的造價九百萬,在元宵節過後就幾乎毫無價值可言,為什麼政府有這樣的經費,不拿來鼓勵民間自行創作花燈並且進行評比,讓有人氣的花燈可以獲獎,讓經過美學專家評選的花燈可以獲獎,更讓商場除了聖誕節以外,也願意開始在元宵節精心佈置與設計出有品味的花燈。甚至政府可以幫忙民間的花燈提案進行群眾募資,這比傳統的招標然後只發包給一個設計團隊,更能讓台灣的許多設計師被社會所看見啊!
很多事情讓人民做,其實可以做得更好。很多事情透過自由市場機制的運作,其實可以獲得相當漂亮的成果。更重要的是,這麼一來,花燈的創作少了點指導,多了點創意,少了點限制,多了點自由。
元宵燈會只能像是台北或桃園那個樣子嗎?其實不見得只能在一個特定的場合,如果讓各個城鄉的角落都有獨特的花燈存在,不是比集中所有的人在一個特定的會場更能讓元宵節有氣氛嗎?也許執政者就少了「吸引幾百萬人次」的政績可以炫耀,但人民看到美麗花燈的溫暖感受也許比那冰冷的數字更為強烈啊!我認為更在地化、更分散式、更讓人民動手做的花燈,才會更有台灣味。
舉一個很好的例子,台南鹽水可不只有蜂炮,月津港的燈節其實就呈現出一種相當創新、相當有品味而精緻的元宵節。在月津港,也許找不到該年生肖的主燈,但是卻可能讓你看到台灣最美的燈會,結合了水域環境所造成的倒影,也讓花燈彷彿成了剛要從地平線升起的月亮,再度提醒了其實元宵當天是農曆15日,除了花燈,天上也掛著一輪滿月。
另一個好例子,新北市瑞芳這兩年也開始舉辦起火把節,看似是一個新的元宵節活動,其實也是緬懷過去傳統的元宵節,大家拿著火把與蠟燭燈籠夜遊爬山的情景。新或舊或許沒那麼絕對,如果各地區都發展出自己又新又舊的元宵節活動,其實元宵節可能就變成是最有臺灣味的一個節日了。
2016瑞芳火把節,出發!
Posted by 瑞芳老街文化觀光推展協會 on 2016年2月21日
台灣真的不只能創造出一個「萬家香」的中秋節烤肉奇蹟,也可以再創造一個「以花燈取代路燈」的元宵節文創奇蹟。
延伸閱讀:
1. 光的守護者-燈籠大師吳敦厚
2. 百年前的臺灣,元宵節是怎麼過的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