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4

gogoro詭異的行銷

gogoro最近在臉書上發表了一個影片,紀錄gogoro的24小時環台。總覺得這是一個行銷的悲劇,因為完全展現了gogoro的缺點,但是卻突顯不出gogoro的優點。

【READY TO ROLL】24小時環台全紀錄 23 小時 27 分 53 秒 953 公里長征,第一台成功挑戰 24 小時內環台的 Smartscooter™智慧雙輪誕生! 100% 扭力輸出,馬達全速運轉,悠然駕馭旅途,未來從此開「駛」! #Gogoro #24Challenge #24耐 #GOTAIWAN #ready2roll
Posted by Gogoro Taiwan on 2015年8月6日


gogoro的缺點是什麼?

1. 目前換電池的站點仍然有限,而且相當集中於雙北,換句話說,其實gogoro的使用者根本做不到「環島」這件事情,而gogoro卻拿環島來宣傳gogoro?
2. 續航力有限,gogoro的極限續航里程100km是以時速40km跑出來的,但是不管是一般騎乘或是像這種跟時間賽跑的24耐環島,時速都至少60-70km以上,那兩顆電池能跑的距離就大為降低了,往好處想是讓騎士每騎一個小時就一定要換個電池順便休息,但老實說這種續航力其實就相當於一台機車的油箱只有兩公升一樣,恐怕很多人騎稍微遠一點就會擔心了。
3. 極速限制,不是gogoro騎不快,而是不讓你騎快。可是在長途騎乘的過程中,可以跑95km的車子卻被限制只能用85km跑,環島一圈下來的時間差距就很可觀了,而想要解禁還得額外付錢。
4. 一定有人說:一般道路的速限根本不能讓你騎到85km啊!沒錯,這也就是另一個缺點了。gogoro有接近重型機車的價格,但是卻不能像重型機車可以上快速道路,否則環島過程中的西部濱海公路,其實可以算是機車的高速公路了,速限則在70km-90km之間。

gogoro的優點又是什麼?

gogoro過去打造的形象與透過社群所營造的味道,其實就是輕鬆自在的都會生活,如果你在雙北,騎著gogoro其實可以很輕鬆,因為換電池的站點還不少,道路救援也大多能幫得上忙,多騎一段路也不必有製造二氧化碳的罪惡感,騎乘安靜可以戴上耳機可以享受自己的音樂世界,起步加速快在紅綠燈多的都市道路也能一天數十次享受自己領先眾人的快感。

然而,這些優點在環島的過程中幾乎完全無法展現,所謂的「24耐環島」基本上就是只有不斷趕路而已,沒有悠哉的感覺,但是以gogoro的騎乘特性來說,又不適合高速巡弋的環島騎乘,所以缺點全都突顯,優點卻感受不到,這就是gogoro環島行動駔大的問題。

gogoro如果要測試自己車子的耐用性,同時突顯目前換電池的站點已經足夠北台灣的通勤與旅遊需求,其實根本不需要環島,而是精心規劃一個環北台灣的經典路線,同時號招已經交車的車主也一起來試試看,例如從106縣道起點往東一直到九份,接台2省道沿海岸線往西騎一直回到到林口106縣道起點,全長大約180公里左右,有山、有海、有都市、有鄉村,更重要的是這才是一般人一天能「騎玩」的路線,而且沿路都有電池交換站。至於耐力,一圈不夠可以繞五圈啊!XD



其實一直覺得gogoro的行銷或宣傳手法很詭異,像是說要用大數據,然後又說他們的目標是事業有成的頂級客群,可是這樣的族群顯然不會多到可以產生足夠稱為「大數據」的資料量,而且gogoro自己也知道目標使用者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汽車,gogoro只是休閒用途,所以產生的數據顯然對於他們所宣稱的後續應用是扯不上關係的。

然後gogoro也宣稱車身上有幾十個感應器隨時可以檢測有沒有問題,預防勝於治療,但是這麼多感應器,卻無法解決鑰匙鎖在行李箱的簡單問題,就只能呼叫道路救援回原廠。gogoro這個smartscooter,除了能跟smart phone連接傳遞資訊,在最簡單的騎乘情境上,卻顯得不是那麼smart啊!

2015-08-08

家庭可以啟發學習上無限的可能




這是泰國AIS電信所拍的一部微電影,情節很簡單而動人,有英文字幕,如果看不懂也可以參考我下面的翻譯:
媽媽:這是一個關於我、我女兒和鳳梨的故事。
我沒有上過學,所以當我想要教我的女兒時,我不知道應該說些什麼?
我所知道的就是做給她看,這樣她就會透過我的示範了解。

媽媽:如何?嚐起來比冰淇淋更好吃,對嗎?
女兒:對阿!媽媽,吃起來真棒!我們可以賣這個嗎?
女兒:要一些鳳梨冰淇淋嗎?要一些鳳梨冰淇淋嗎?要一些鳳梨冰淇淋嗎?
女兒:媽,為什麼沒有人要買我們的冰淇淋?
媽媽:那你應該去市場看看那些攤販怎麼賣他們的商品阿!
攤販:要一些辣椒嗎?一袋五元,三袋十元!
攤販:嫩烤豬肉,多汁、味美!
女兒:要不要嚐嚐鳳梨冰淇淋?每支五元,三支十元!
媽媽:我很開心看到她從經驗中學習,而且能自己解決問題,即使有一天我不在她身邊了,我也知道她會過得好好的。
※ Achara Poonsawat獲得Sarnrak計畫的獎學金,直到在2013年完成大學學位。


第二部同樣由AIS電信所製作的微電影,以下是字幕的翻譯:

女兒:我的夢想從豆芽菜開始。
媽媽:Ju,你在看什麼?
女兒:為什麼豆芽菜可以賣這麼好,媽媽?
媽媽:因為他們是唯一賣豆芽菜的攤位阿!
女兒:那我們也可以種豆芽菜來賣嗎?
媽媽:嗯...我們可以試試看阿!
媽媽:我希望你可以像是豆芽菜那樣趕快長大!
媽媽:沒關係!我們可以再試一次!
書:豆芽菜應該種在陰影下面...
女兒:我媽媽在她四年級的時候就離開學校了,她幾乎只會讀和寫,但是我媽媽是一個很會解決問題的人。
女兒:這次會成功嗎?
媽媽:我們可以試試看阿!
書:不管早晨或晚上都要有規律的澆水...
女兒:媽媽,怎麼了?為什麼你在哭?
媽媽:什麼?我沒有哭阿!
女兒:媽媽,這次會成功嗎?
媽媽:我們可以試試看阿!
女兒:我媽媽說「我們可以試試看」就像是神奇的肥料一樣有效,培養了我的好奇心,讓我的知識像樹一般的不斷開枝散葉。
媽媽:接下來我們可以種其他的東西了嗎?
女兒:我們可以試試看阿!
※ Netnapa Saelee博士獲得了Sarnrak計畫的獎學金直到她完成大學學位。現在,她正在瑞典展開研究工作。

這是泰國電信公司所支持的一個Sarnrak獎學金計畫,這個計畫的Slogan是:「家庭可以啟發學習上無限的可能。」以下是這個計畫的說明:

學習始於家庭,寶寶們從他們出生開始就藉由模仿他們的爸爸和媽媽開始發展他們自己的學習技巧。
當孩子們開始上學,老師就參與了學科和規矩的教導,從小學到中學,學生們察覺到在學校獲得知識並且在考試獲得高分,父母親就會感到驕傲。這樣的看法卻侷限了大家對學習的想像是:只能發生在教室裡,而且是老師要負責的。但是事實是學習經驗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時間。父母親可以啟發孩子們在不同領域的學習。
所以,AIS的Sarnrak計畫展開了一連串的活動,提醒父母親學習的本質。除了教室以外,學習可以發生在任何地方,例如在家裡、在上學的路上、買菜時或是走在公園裡等等。學習從父母親開始跟孩子們對話就開始了,對話可以觸發孩子們去看看事物,去觀察、去好奇並且渴望於嘗試。父母親應該問一些問題,引導孩子們去發現答案。同時,孩子們也會學習如何問出聰明的問題。這些互動式的對話如果能採用一些有趣的方式進行,將會變得很有意義。所以,AIS的主題就是:家庭可以啟發學習上無限的可能。

然而,台灣正在做什麼事情呢?相反的事情。

9月新學期開始,我們將在全市29所市立小學全面試辦「課後照顧延長到晚間7點服務」,邀請有意願的家庭和老師一起參與,讓孩子留在熟悉的校園環境中做完功課,爸爸媽媽不用煩惱小朋友放學接送問題,多一份安心和放心。課後照顧時間延長至晚間7時,9月起全面試辦:http://goo.gl/UczesQ
Posted by 林智堅 on 2015年7月15日


地方政府從新北市到新竹市,不斷的把課後照顧服務延長當成一個政見,甚至是政績,但是這卻是剝奪父母親對孩子們照顧的權力。沒錯,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政策被提出來是因為有實際而迫切的需求,而這樣的需求來自於勞工的工時太長,地方政府卻不願意著手去解決這個問題,反而是延長課後照顧來讓勞工可以繼續加班到更晚而沒有後顧之憂。真的沒有憂了嗎?親子的相處時間更短了,孩子的健康更糟了,勞工更疲勞了,教師更辛苦了,沒有人獲得好處。

家庭教育對孩子們的影響遠比學校教育還重要,因為孩子是你的所以你會比老師更在乎,因為你只有幾個孩子所以你多花一小時陪伴的效果遠比學校老師教五六個小時還要更好,因為你可以看到所謂的階級世襲,不是因為那些富二代可以承襲到一大堆財富,而是那些有錢人有能力花你比多的時間陪伴孩子、教育孩子,讓孩子得以優秀。

上面的兩個影片,都不是富有家庭,但是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家長給不起下一代財富,甚至給不起下一代知識,但是他們給了下一代更珍貴的資產,那叫做陪伴與啟發。你或許有錢請傭人、請家教照顧或教導孩子,但是你花再多錢都買不到你能陪在孩子身邊的時間。甚至,你花越多錢找別人照顧或教導你的孩子,你的孩子只會越不像你。

家庭教育才是父母能給孩子最重要的無價之寶,別被剝奪了你的本能與權力。

延伸閱讀:別再做比較簡單但是錯得離譜的事情了好嗎?

2015-08-04

請試著同理,覺醒會面臨的重大困境


上週,林冠華以自己的生命讓輿論沸騰,也讓媽媽覺醒。在林冠華去世後,他媽媽在臉書上說:「有病的是這個社會,是大人,是我這種被洗腦過的家長,你就是個小王子永遠有純真的思考,你的使命完成了,讓輿論去沸騰吧,讓我們這些被洗腦過的成人去從新思考吧。」

幾乎同時,周天觀也因為在教育部跟父母起了肢體衝突而登上媒體,因為過去有參加過白色正義聯盟,立場上應該跟反課綱行動的族群相反,被認為是反串和演戲。即使後來有越來越多跡象顯示,周天觀自己的立場有了很大的轉變,但依舊有相當多人並不相信周天觀。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其實就可以看得出來,所謂的覺醒,或者比較中性一點的描述,就是政治立場的轉變,其實有許多的難關。

1. 自己的過去:你要覺醒,代表要承認自己的過去是沉睡的,是被洗腦的,沒有獨立思考。也就是說,你的覺醒正好是對你自己的過去打臉,這當然很難,有勇氣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少之又少,不然你看看那些政治人物,有幾個真的認錯的?

2. 老朋友變敵人:你要覺醒,代表過去跟你志同道合的朋友甚至是家人,都將開始跟你在政治立場上處於對立的兩端。周天觀立場轉變了,但是他的父母並沒有,所以才會產生肢體衝突,周天觀的媽媽覺得,自己的孩子被帶壞了,是政客把孩子當工具,不希望自己又失去一個孩子。但是周天觀或許是認為,在立場轉變之後,還停留在原處的父母其實對台灣的沉淪毫無貢獻,而自己正在為台灣的將來努力。看法是對是錯暫且不論,顯然的是雙方的認知有相當大的差距,於是連最親密的親子也難以理解彼此。你看看,這需要多大的勇氣,這個與最親密的人對立的決定有多大的困難和痛苦?

3. 新朋友不信任:你要覺醒,就是要從一個原本友善的陣營跑道一個原本敵對的陣營,而原本對你友善的陣營顯然馬上就會把你當敵方看待,但是原本敵對的陣營卻不會馬上把你當同志,就如同周天觀被認為是反串的一樣,平常很努力的希望那些跟自己不同陣營的人有一天可以覺醒投奔過來,但是萬一發現真的有人覺醒了,卻又無法信任覺醒的人。你看看,自己的老朋友成了敵人,本該是新朋友卻仍然不信任自己還是認為你是敵人,到哪裡都不受歡迎,不被信任。你看看,要覺醒有多難啊?

4. 自己的未來:你要覺醒,表示過去你所認知的,你所閱讀的,甚至是你所論述的,都將跟你未來截然不同。因為你的轉變不完全,於是你可能會常常說錯話,因為你踏入一個截然不同的陣營,所以你對該陣營應該具備的知識與常識都欠缺,你甚至不知道該閱讀哪些資訊,你甚至不知道為什麼你的論述受到大量的批評。

5. 權力與生活的壓迫:有時候你因為工作的關係,由不得你覺醒。有時候因為政治局勢的關係,你的覺醒甚至被認定是叛國,這都是相當強大的壓力,即使近年來這些壓力在眾多努力之下逐漸減少了,但絕不代表沒有。

很遺憾的是,覺醒的人所加入的新陣營,裡面其實並不一定都是思想清楚的人,之所以會成為那個陣營的一份子,常常只是主觀認同而非理性思辨的結論。一個因為思考而覺醒的人,在一個大多數都不思考的群體中,思考能力成了最邪惡的詛咒。因為那些盲目的人會認為你是敵人,但是你只是實事求是,你對那些不思考的人連問三個為什麼他們就全掛了。

我們常常可以在社群上觀察到有很多人一看到言論,就直接認定對方所隸屬的陣營,而不是去思考有沒有證據、是否符合邏輯。這樣的人,不管支持什麼、反對什麼,最終都會變成是豬的隊友。而覺醒的人,最怕遇到這種人,但是這種人卻又多到跟蟑螂一樣。覺醒的人,加入的其實不是一個大多數人也都覺醒的陣營。

所以覺醒很容易嗎?腦袋的一個轉彎,甚至不用0.0001秒就夠了。但是轉彎之後的人生,才是覺醒之後最大的障礙。我們常常會在自己覺醒之後,試圖也喚醒更多的人,但是我們卻又不願意接納那些曾經的敵人,想著他們是不是反串、是不是間諜,彼此不信任,對自己的理念不夠堅持,對自己的影響力有所懷疑,於是就算真的讓朋友、家人也覺醒了,還會懷疑他們。

這一條路真的很難走啊!所以,我的預設不會是「你是不是反串」,而是「歡迎你加入」,然後讓彼此分享這一路過來所經歷的一切。我並不打算把我的力氣花在檢驗一個人是否真的覺醒還是假的反串,我想把我的力氣花在喚醒更多的人,然後相信他們。

2015-08-03

讓你們現在的無力感,成為動力


看到下午學生們和教育部的座談結果,我知道學生們一定很傷心,充滿無力感。學生們沒什麼資源,連最珍貴的暑假都拿來反黑箱課綱了,學生們沒什麼影響力,甚至林冠華是用他最珍貴的生命來喚起大眾的關注,而結果呢?吳思華的不願撤回,彷彿讓這一切的付出,都沒有了意義。但,真是如此嗎?

我想跟學生們說的是:「謹記你們現在的無力感,把現在的眼淚當成你未來十年努力讓自己變得無限強大的能量,然後,把台灣打造成一個在全世界都能夠抬頭挺胸的正常國家。」

我不是要你們就此放棄,你們要付出多少,那是你們自己要做的決策,我無從置喙。但是我不希望你們覺得自己毫無成果。怎麼可能沒有呢?你們該知道,因為你們的反課綱,有多少人開始去思考、閱讀和討論關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歷史,這是多偉大的貢獻啊!國民教育推廣幾十年,從來都沒有這麼好的成果,而你們做到了。從現在這一刻開始,更多台灣人開始想要去知道自己怎麼來的?過去這塊土地上發生了哪些事情?而這些事情又如何型塑成現在台灣的文化?以及,台灣將基於什麼樣子的基礎發展出自己的未來?

談論過去發生些什麼事情不再可怕,這是在你們之前很多前輩努力爭取來的成果。而你們的努力,則賦予了瞭解台灣歷史的意義,歷史不該再是一個統治者掌握的權力,歷史不該再是一個與自己毫無關係的科目,而唯有我們對歷史有足夠的認知,我們才會理解為什麼原住民會這樣想、為什麼台灣人會那樣想,以及為什麼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徙來台灣的人又為什麼跟你有不一樣的認同。

這些都是台灣的過去,你們的努力讓許多人看到了這些過去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而不管你們反黑箱課綱的行動有沒有達成你們的理想,你們不該就此停滯,成功了也沒什麼好開心的,台灣也只會比現在好上0.1%,失敗了也要繼續努力下去,擦擦眼淚,你們想必理解了台灣的政府距離民意有多遠,你們想必認知到了自己的力量有多小。其實你我都知道,就算課綱實施了台灣也不會沉沒,會讓台灣沉沒的是每一個人都不再為台灣的未來努力。

你們學生,以及我們這些社會人士,我們都有好多事情可以做,也應該做,而且不管政府多爛我們都能做。覺得政府給的歷史版本很糟糕,那就花自己未來十幾二十年的人生去寫出一個你認為很好的版本出來,然後想辦法傳遞給所有的台灣人,並且一直一直提醒自己,千萬不要變成跟你討厭的人一樣爛,別用一些假故事來造神,別用一些沒有根據的說法來合理化某些你難以接受的醜事。

覺得現在的政治環境很糟糕,那就努力發展自己的論述,理解台灣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與困境,培養自己的專業,你要強大到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更要有足夠的能力可以說服大家。你不要只當一個投票者,你可以當一個參選者,你不要只抱怨沒有一顆好蘋果,你要努力把自己變成一顆好蘋果。

記住現在的無力,現在的委屈,現在的悲憤,好好利用它們來讓你成長,強大吧!

2015-08-01

想像不被認同,言論將失去價值

本文為Knowing採訪的文稿(原出處


撰文/何宇軒、整理/洪嘉鎂

身兼商業周刊、Yahoo理財專欄作家等多個身分、本身又是上班族的李柏鋒,除了財經議題以外,也以「李柏鋒的擴大機」為名的部落格與粉絲專頁,評論時事。

李柏鋒從大學時就開始寫BBS,也出自好奇心自己學過架站、架伺服器,但直到開始學習投資之後,才認真開始看待寫文章這件事。他說,因為投資這個領域是以前都沒有碰過的,所以會有很多需要寫筆記的地方,部落格最早就是自己的學習筆記。

如果有在關注李柏鋒的文章,會發現他的涉獵範圍相當廣泛,除了財經以外,舉凡政治、民生、文化、甚至攝影等題材,都是他關注的方向。他認為,他的興趣不在於單一領域,而在想要瞭解世界上發生什麼事,例如說他會喜歡攝影、喜歡看電影,它們的共通點是,想要去看這個世界有多精彩。而因為同時具有與傳統媒體、網路新媒體合作的經驗,也讓他在媒體型態轉變的過程中,有他獨到的感觸。以下是我們的專訪。

問:為什麼要把部落格取名叫「擴大機」?

答:就是希望自己的聲音可以傳出去。音響除了CD PLAYER以外,還會有一個擴大機把訊號擴大,最後再接到喇叭上面,我的擴大機指的是中間那個把訊號擴大的部分,所以它不只有把聲音擴大而已,還可以調整出想要的音質。

問:你常評論時政或是發表意見,你想達到的理想或目標是什麼?

答:就是讓台灣更好。一開始只是覺得自己有話想說,那並沒有覺得自己有足夠影響力去對台灣或社會有任何的改變,我會覺得到目前為止已經開始有一些影響力,那我就會去思考我的所作所為,到底是對社會有正向的發展,或是其實是負面的影響。

問:你說想要讓社會變得更好,有任何比較特定的事件讓你因此想要做這件事情嗎?

答:契機很多,例如說318太陽花運動、食安事件或是看了很多金融產業對消費者的剝削,都會覺得台灣這個社會或是各個產業,不是理想跟完美的,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問:指的是社會上各種不公不義的事情?

答:也不見得是不公不義,而是指它不是我理想中的狀態。如果我講不公不義,好像我所認定的東西才是公義,但是我不覺得我有偉大到可以定義公義的程度。我對於理想的社會有一個自己的想像,那我就把社會推往那種角度。那如果認同我的人越多,那社會就越有可能往那個角度去走,如果我的想像與社會的認同是相違背的,那我的言論就會完全沒有價值。

傳統媒體有好的報導,卻無法廣為流傳

問:你之前評論過的議題,有你比較印象深刻的例子嗎?

答:以我自己討論過的慈濟財報的議題為例(編按:指慈濟在美國的持股,其中主要投資的標的,包含菸、酒、軍火、賭博等產業),其實一開始是某個財經雜誌報導的,但是幾乎沒有人知道那是誰的報導,反而是我跟徐嶔煌從那一篇報導裡面,先了解了這件事情,然後透過自己的手法,讓更多人去接觸到。其實傳統媒體可以做一篇很好的報導,但是那篇報導卻流傳不出去,相對來講,如果那篇報導是關鍵評論網或是商周的網站,可能就能很輕易地讓它傳出去,但問題是,這兩個網站本身不一定有那些編制或人力去處理這種需要專業而且要花費很長時間的專題報導。

問:所以你意思是,傳統財經雜誌有它的人力跟專業性,可以做出這樣的新聞,但是卻沒有一個好的方法來傳布?

答:它沒有那樣的思維、能力把它傳出去。我們做自己很簡單,就是將一篇報導拆成四部分,然後找出四個重點,一個一個告訴大家,裡面發生什麼事,就這樣而已。我相信,新媒體如果有足夠專業的編輯,他們一定有比我們更好的手法,可以讓這些消息傳播。當初我很少看到除了該雜誌自己以外的人,有傳那一篇文章,我會覺得還滿可惜的,可能有一些傳統媒體上夠專業、內容也夠好的東西,沒有辦法在市面上曝光。

問:像有些傳統媒體,這幾年也成立了新媒體部門。

答:以我跟聯合新聞網的合作來說,例如說鳴人堂的部門,幾乎就是新媒體的想法,可是一些像經濟日報、聯合報的財經記者來訪問我,感覺落差就很大。

問:大概是怎麼樣的落差?

答:內容形式或是思維我覺得都有滿大的差異。例如同樣以投資這個議題來說,商周的新媒體部門、網路部門,就會去思考這個議題到底有沒有人想看、這樣的議題我講的方式到底有多少人能夠看。可是同樣一個議題,在經濟日報或是商周的紙本,就不會朝這個角度去想,因為我表達的方式,影響它銷量的程度微乎其微,可是剛剛這種想法,對於一篇網路文章的點閱率會有決定性的差異。傳統紙媒的採訪者,他們的角度會比較走那種專業跟深入的角度,他不會去考慮什麼樣的表達方式有多少人看得懂。他很強調我講的這件事情有沒有證據、是不是有獨特的專業跟觀點在裡面,但是新媒體的文章反而是不會這樣去寫。

問:照這樣講的話,是不是會新媒體上面的文章,就會變得沒有那麼地深入?

答:會啊,那其實還滿明顯的,但問題是,我做過很多的試驗,就是把一件事情談深刻,在新媒體上面是不受歡迎的。

世代差異,看媒體的眼光也不同

我覺得應該除了新舊媒體的差異以外,跟不同的世代的思維模式,其實也會有很大的落差,就是傳統媒體比較傾向於展現媒體的專業,所以媒體就表現出它是足夠專業的態度。但是比較年輕的世代,他不見得會那麼相信他所看到的東西是專業的、是可信的。他比較傾向,媒體要講到讓他聽得懂,那他自己會去找其他資料,我自己會去思辨這件事情是不是真的這樣子。

舉例來說,就以最近有人在討論的「中華文化是不是可以提升台灣人民的道德感」這件事,就有很明顯的世代落差。可能比較傳統的一代會認為,只要讀好這些四書五經,道德感就會增加,他不太會去質疑,「這個經典是不是真的可以讓道德感增加?」這件事;可是新的一代就會思考,「過去讀了四書五經的人,道德感真的有比沒有讀的人好嗎?」那可能就會去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我會覺得其實是有落差的。

問:所以說,可能傳統的讀者會比較傾向相信媒體的權威性,但是對年輕一代來說,就只是一個入門的過程?

答:對,就是媒體提供他資訊,那他如果想更進一步深入的話,自己會去找資料,那就變成有很多的鄉民就真的自己去找資料,這會讓那一些傳統的讀者不習慣,說為什麼要去找各式各樣的資料去傳播某件事情?可是我會覺得那就是世代的不同,傳統的人看待一件事情就去相信,可是新一代的人看到一件事情不見得會去相信,他會去找資料來驗證這件事情是不是對的。

問:那關於這幾年網路上興起的「內容農場」你怎麼看待?有被引用或抄襲過的經驗嗎?

答:有,反正就是他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把我的文章轉貼過去,也沒有註明出處。還有一種網站其實不算是內容農場,但是其實我覺得沒有差太多,例如說我寫了一篇文章放在商周還是聯合新聞網,對方看我的點閱率很高,對方就會要求是不是能同意轉載,他雖然有通知而且也有取得授權,但我會覺得,他不是很認真地要經營能夠產出內容的作者,以及去思考那個議題要怎麼往什麼方向走,我覺得這樣的媒體其實也是有問題的。

問:所以他們只是去「狩獵」比較熱門的文章。那你會比較希望,有一個長期經營的平台跟作者建立的合作關係?

答:對,這樣對彼此都有好處,因為我會有看不到的盲點,但是媒體的編輯在跟我討論的過程中,其實會有所成長。例如我有一篇文章可能是在批評某一件事情,但我沒有提到比較有建設性的想法,編輯就會提醒我,還有沒有其他可以讓這件事情變得比較好的方法,那我就會警覺到,我的確只有批評,沒有任何建設性的想法在裡面,那就會再把這部分加上去,那這些建議可以讓評論變得更好。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