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30

當知名教授都鼓吹聯招,台灣教育只是更加沉淪

我們常常對好的新觀念接受度不高,所以拋不下舊包袱,做一半試試看。試了之後,很顯然的享受不到新觀念的優點,但是反而更突顯舊觀念的缺點,卻以為是新觀念不適合自己,於是想放棄只做一半的新觀念,又回去舊觀念的懷抱。

這就是為什麼會有人說:不要再折磨年輕人,改回聯招吧!」有人說聯招是最公平的制度,但是我怎麼想都想不懂,一個只能評鑑單一能力的制度到底是哪裡公平了?而且,教育到底是在追求公平,還是追求讓每一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專長獲得最好的發展?

講求公平,那我們應該讓最會教的老師去教學習成績領先的學生,還是去教學習成績落後的學生?我們應該讓分數高的學生去讀好的大學,還是讓分數低的學生去讀好的大學?


出處

有人說聯招制度才有辦法促進階級流動,所以你是說以前中國科舉制度讓階級流動很頻繁?還是你認為美國沒有聯考所以階級都沒在流動?不要把以前台灣爆發性成長所看到的現象當成階級流動好嗎?而且,這不就意味著我們真的要把社會分階級,有的人是高級的,有的人是低級的?

我們現在的入學制度當然是失敗的,但是這不意謂著聯招制度就會是成功的。身為聯招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當然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捍衛聯招制度,但是不應該忘記自己的成功其實是奠基在將無數制度下的失敗者踏於足下,而那些失敗者如今也都成為社會發展的功臣之一,他們在聯招的失敗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失敗,而聯招制度的成功者也並不意味著對社會有所貢獻。

現在入學制度的失敗,其實就是還保有聯招的影子,那叫做指考,因為有指考,所以有考試成績所定義的明星大學,因為有考試成績所定義的明星大學,所以原本該看多元能力的申請入學也在各種多元能力上追逐虛幻的量化指標而非實質展現的能力。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現在的升學制度就是一半的申請入學和一半的指考聯招,而如果聯招真的這麼好,申請入學就不會那麼熱門,申請入學不那麼熱門,年輕人所造成的痛苦也就不會存在了。

那申請入學沒問題嗎?當然有問題,但是不去解決申請入學的問題,卻只會提議改回聯招制度,那叫做柿子挑軟的吃,那就是不願面對真正的問題,而結果就是「對的事情沒辦法去做,而錯的事情一直在做。」家長工時太長,不去解決這個難題,反而是把小學生留在學校更久一點,讓家長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加班,不就是同樣的情況嗎?

那申請入學的問題在哪裡呢?真的是那些寫教育專欄的人所談論的細節嗎?陷入了細節,就看不到真正的問題,看不到問題,就解決不了問題,然後東改西改越來越糟。很多家長都說,不要自己的孩子變成教改的白老鼠,但是這些家長都有沒有想過?行之有年的失敗制度,遠比能解決真正問題的新制度,還要更可怕呀!你會因為標靶藥物太新,就不去用來治療自己的癌症嗎?

所以真正的問題在哪裡?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社會對學業成就只有單一標準,並且認同這個單一標準可以用來左右一個學生是否能獲得升學的機會。

去年台南市後甲國中一位陳同學在第一次免試升學的超額比序中,因為他的體適能、幹部、獎勵記錄與競賽成績都不理想,就算會考成績相當好,還是落榜了。但是陳同學在後來的特色招生考了狀元,終於能錄取心目中的好學校,也因此以自身經驗質疑超額比序竟然讓考高分的他無校可念,而且名為免試卻先會考後特招,從考一次變成考兩次,質疑免試升學的制度是個笑話。

其實也不只學生把學業成績當成唯一標準,許多老師也是如此。有人提到說:「我所認識的教授中,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全國最多只有5%的人是要經過特別的方式入學的,其他人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對這些人而言,聯招是最好的方法,簡單而又公平,完全沒有賭博的成份在內。」這種觀念當然大有問題,從這裡也可以印證,教授並不總是對的。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授們有這樣的盼望當然可以理解,但是往往這些教授得天下英才之後卻也會抱怨,怎麼這些學生對學習都沒熱忱?試想,當你選學生的標準是國、英、數、物、化、歷、地的學科成績有多好,而不是他們對你所教的領域有多麼強烈的興趣,你怎麼可能選到有學習熱忱的學生?而這樣長久下來,學習的成效會有多好?不妨想一想,為什麼大學的第一志願科系,畢業生有一大堆轉行?

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童子賢說:「一大堆人假裝在教書,一大堆人假裝在讀書,對國家無益,只是編預算養活這群人。」說得很貼切不是嗎?

聯招簡單嗎?一點都不簡單,聯招是失敗率最高的升學制度,因為只有百分之一的參與者會被認為是成功者。聯考公平嗎?一點都不公平,因為聯考會讓對醫學沒興趣的人因為考高分而可以讀醫學系,卻讓對醫學有興趣的人因為考的分數不夠高而不能讀醫學系。聯考完全沒有賭博的成份嗎?那些因為分數到哪裡就讀哪裡的人絕對知道自己的「落點」完全就是一場賭。

那為什麼教授們會覺得聯招簡單呢?因為他們過去就是很簡單的只要會讀書,就可以考上大學了,不必像現在的學生要準備一堆申請入學的假資料。那為什麼教授們會覺得聯招公平呢?因為他們過去就是聯招的受益者。又為什麼教授們會覺得聯招不是一場賭呢?因為他們的成績好到可以想讀哪裡就讀哪裡,而不是填完志願之後也不知道自己會去台北讀書還是去高雄讀書?更不知道自己會讀哪個科系?將來畢業能做什麼?

遺憾的是,如果這種引述的想法真的存在於許多台灣的大學教授心裡,那我們不只是教改失敗,而是社會的價值觀都很失敗。「其他人都是普通人,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一個國家的成功,不會是只看那5%很特別的人,而是能讓95%在學業上不特別的人,有機會受教育而展現出他們真正特別的地方。教育制度沒有能力琢磨璞玉,不是璞玉的問題。

在這些教授眼中,愛迪生顯然不是特別的人,他甚至只接受了三個月的學校教育。在這些教授眼中,愛因斯坦也不是特別的人,因為他被老師罵到決定肄業。或許,現今大學最大的失敗,是根本沒有能力判斷一個學生是什麼樣的人?他或她又需要什麼樣的教育?教育(Education)的拉丁文字根educare,意思是「引出」,將每一個人的特質引導出來,讓他們能發光、發熱。我們的教育系統,在這方面有什麼成功之處嗎?

我進職場四年,對我來說就像是讀了第二次大學,並不是我大學所學的不適用,而是大學所學的知識本來就會過期,但是我在職場上的自學能力,卻是大學所教給我而永遠都不會過期的。甚至,在我所處的網路產業上,很多資訊過一個月就已經舊了、不適用了,而產業的方向與發展也隨時不斷在變動,但是遺憾的是,整個社會對大學的幻想卻完全跟不上時代。

知道嗎?我現在在家裡可以透過網路上全球最好的大學課程。知道嗎?我從網路上下載教學簡報,才發現台灣還有大學在教十年前的知識,而我都覺得去年才出的教科書已經舊了。知道嗎?未來的世代每個人可能換十次以上的產業,但是卻覺得大學的科系已經決定了自己的一輩子?

台灣的學生,能不能有智慧一點?不要只想去讀那些現在看起來很賺錢的科系,因為當你畢業之後,那個產業很可能已經沒落了。你該擁有的是獨立的思考能力與不斷自我學習的紀律。至於大學,你該去念你真的有興趣的,透過你的興趣來建立上述兩個能力。

台灣的家長,能不能有智慧一點?不要用自己的價值去判斷孩子的未來。如果他們還沒顯現興趣,請支持他們多去體驗與探索。如果他們有明確的興趣,請支持他們去把興趣發展成會賺大錢的產業,而不是要自己的孩子放棄興趣去追求鐵飯碗。哈佛的學生相信創造一個工作永遠比找到一份工作要好。如果你真的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個人才,請相信他們為自己創造一個工作的能力。

台灣的老師,能不能有智慧一點?不要再走回頭路去鼓吹聯招制度,你們應該是最瞭解教育本質的一群人,但如果真的瞭解教育本質,怎麼會去提倡聯招制度這種不公平、像是賭場輪盤猜不到自己落點,也無法造成社會階級流動的升學制度呢?聯招制度只會給你分數上一致的一群學生,但保證讓你無法因材施教,你所教的內容對講台下多數的學生來說毫無意義,更難讓他們有學習熱忱。

台灣將來的產業發展,需要的是更多元的人才而不是量產單一能力的勞工,台灣將來社會的成長需要的是所有的人都能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不是只讓5%的菁英表現就以為能養得起所有人。台灣將來國家的力量,憑藉的是認清問題所在並且努力解決問題的智慧與決心,而不是對的事情都不做,錯的事情一直做的敷衍與懶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