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09

走入山林,成為憤青


台大森林系袁孝維老師在聯合報的民意論壇發表了「別當憤青! 走入山林找正能量」一文。袁老師不解,為什麼年輕人這麼容易生氣?並且認為過去發生衝撞、表達抗議或提議組工會的,大部分都不是自然學系相關的學生。文中還提及了森林的療癒效果,認為山林有正能量可以紓解壓力,學生應該去天地之間發掘自身的渺小。

我就是一個把相當多時間花在山林與海岸,不折不扣學生態出身的人,而我的憤青角色,也是在大自然環境中所培養出來的。如果你真的到山林裡面,去看到山被濫墾,林被濫伐,如果你真的去親近河海,看到紅橙黃綠每天不同顏色的河流以及魚蝦蟹貝都已經被捕光的海洋,還有一點良知的話,你怎麼可能不生氣?莫那·魯道整天在山林裡面跑,一樣從憤青生氣到變成憤老。

或許袁老師不解,為什麼這些憤青們這麼沒有包容心,但我想學生們也不解,為什麼像是袁老師這樣的「憤老」,對掌權者的違法與不作為,所導致的大自然環境受到破壞,卻如此包容,而要求掌權者負起應有責任的學生們卻如此批判?不說別的,若真的這麼熱愛山林,遠雄砍樹的時候,為何不見袁老師挺身而出?

師長,應該當做學生的榜樣,基於自己的領域知識,以自身的言行去追求真、善、美。但台灣的山林,早已經失去了這些最寶貴的價值,身為森林系的系主任,期許自己的學生走入山林找正能量之前,真的仔細看過台灣的山林是否還安好嗎?還是只是看到學生對抗掌權者的行動不順眼、不如已意,看不慣自己所教導的學生們竟然個個都是刁民而不是順民,所以進行言詞批判?這個批判,是以教育為名,抑或是累積能量的政治行動?如果身為系主任卻用走入山林作為安撫摸頭的策略,而不願正視憤青之所以憤的根本原因,我只能為這種失去的高度感到惋惜。

至於引述在生態上都不見得被學者認同,或是僅適用部分生態系的「中度干擾假說」,作為社會現象評論之用,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如果大家還記得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前車之鑑,應該能明白。走入山林是好事,但在山也BOT、海也BOT之後,走入某些山林海洋,恐怕還不見得大家都負擔得起,至於療癒效果,那恐怕更不切實際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