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30

錢多事少離家近,害慘了台灣經濟

比較年輕的人,可能已經不太知道「亞洲四小龍」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了,腦海中大概只記得過去10年經濟發展和股市表現都很出色的「金磚四國」,而最近華爾街則又提出了新的「薄荷四國」,看來又將成為投資焦點。其實,這都是新興國家發展的過程之一,只是換了一批國家而已。

有一些國家發展得早,在發展成熟之後,工資逐漸變高,這時候勞力密集的產業就會開始想辦法在其他的國家找到更低廉的勞力。一開始可能是直接去設廠,將技術也帶入該國,接下來等該國有能力之後,就會開始做起代工。發展的過程中,由其他國家所挹注的資金和技術,都是讓新興市場高速發展的關鍵。只是在高速發展之後的故事,就各有不同了。


台灣和南韓同為亞洲四小龍的成員,無論在人口數或產業上,都比較相近,因此不但常被拿來比較,實際上台灣也一直以南韓為競爭對手。但其實在1970年到晚期到1990年代初期,世界真正在乎「亞洲四小龍」的那段期間,台灣是比南韓還要厲害的,很會賺全世界的錢,很會製造好東西。韓國很想要變強,但是卻總是落後台灣一大段距離。上圖可以看到,在1980年代初期一直到1990年代末期,台灣在GDP上的表現是贏過韓國的。

後來,台灣發展成熟了,工資逐漸變高了,許多製造業不再像過去那麼有競爭力,要開始找更低廉的勞力了,就在這時候我們跟中國變成了好朋友。雖然政治上敵對,但是文化歷史相連,語言也相通,所以帶著錢去中國做生意並沒有什麼障礙。中國才正要起飛,台灣則在產業發展逐漸遇到瓶頸,台灣的錢一簍一簍的搬了過去,中國也在各方面給台商許多方便,因為規模大,錢賺得比以前更多、更快了。正所謂「錢多、事少、離家近」,這個完美的新天地,讓台灣人漸漸的不跟其他國家做生意了,只賺中國的錢就夠了。

同一段時間,一開始韓國好慘,不懂中文也沒有政治上的特惠條件,中國人的錢他賺不到,只好到全世界到處去做生意。東西不好,就慢慢改進,慢慢變強,慢慢開始能夠賺到全世界的錢,在這段過程中,不斷技術進步了,品牌也養成了,而且中文也學、英文也學,大學生全世界到處跑,他們真的國際化了,非得賺全世界的錢不可。經過努力,他們的各個產業在世界上從1A慢慢打到上了大聯盟。

台灣卻沒有變強,因為中國人的錢,不用變強就可以賺得到,賺了錢回台灣買房子,把房價炒翻天,但是台灣勞工的薪水都不會漲,因為老闆是在中國賺到錢,不是在台灣。台灣沒有變強,產業模式還維持在新興市場的層級,只是廉價勞動力的來源從台灣轉移到中國去,我們的企業在研發上的支出一直都少得難以理解。

不只產業沒有升級,連資本市場的自由度也仍然存在許多限制。我們可以看到,在FTSE的市場分類中,亞洲四小龍的香港、新加坡和南韓都已經被提昇為已開發國家,只有台灣還停留在新興市場裡面。


其實台灣不只沒有變強,連GDP的成長很大一部分都是中國的高速成長所帶動的。中國的經濟大爆發是2000年左右開始的,而台灣的薪資成長停滯也是開始於那時候。

「錢多、事少、離家近」。上一輩的台灣人覺得有中國真好,同文、同種,賺錢方便又快速,可以搭上中國的高速成長賺快錢,何樂而不為?但是現在回過頭來看,過去太過依賴中國,卻成了現在的致命傷。當韓國在1A苦練的時候,台灣卻是在跟鄰居玩樂樂棒球,當然就距離大聯盟越來越遠了。漸漸的,台灣越來越弱,韓國越來越強,中國越來越大,如果還不謹慎一點,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

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上一代選擇賺輕鬆的快錢,幾乎只跟中國來往。現在我們的政府不但沒有意識到繼續這樣做所產生的危機,甚至還想強化台灣與中國的經濟一體化,然後說如果不支持這樣的政策,難道要鎖國嗎?但只跟中國來往而斷絕了其他國際交流,如果這不是鎖國,什麼才叫做鎖國呢?政府也說,別怕競爭,但是過去中國從台灣學到了製造業的一切,現在開始要跟我們學服務業的一切,這是競爭還是賣國?真的要競爭,眼光不是應該放在上面那張圖最左側的那些市場嗎?

競爭能讓自己變強,過度依賴則讓自己逐漸消失。韓國過去十幾年之所以變強,是因為他們出去跟全世界競爭了。台灣過去十幾年之所以在全世界的舞台上逐漸消失,則是因為太過於依賴中國。

相關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