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22

看黃色小鴨,你帶了什麼回家?

原文刊於UDN專欄:看黃色小鴨,你帶了什麼回家?

不知道大家去看過黃色小鴨了沒?如果已經看過了,不知道大家帶了什麼回家?在Facebook上打了卡、幾張跟黃色小鴨的合照?如果是父母帶著小孩去,可能是買了會在地上跑來繞去還會生蛋的電動小鴨,或是可愛的小鴨保暖帽、可以吹出鴨叫聲的鴨嘴哨…然後看完小鴨順便去基隆廟口吃吃、逛逛。

大概從離開學校之後,我們就很少會去寫什麼「戶外教學」的心得了,於是也就很難再有機會去思考,自己參觀了展覽,到底得到了什麼?當然,什麼感想都沒有也是正常的,畢竟總是不來電的作品,也會有人就只是想湊湊熱鬧,大家都在看,於是也跟著去看看,開開心心出門,平平安安回家就好。

不過一個展覽,如果只是走馬看花,那就太可惜了。黃色小鴨,只是一個平常的玩具放大了數百倍而已嗎?你看到它之後,能聯想到什麼呢?是小時候自己也有一隻,但是捏了身體會啾啾叫,所以也想捏看看這一隻會不會叫?或是與其看它靜靜浮在水面上,你其實更想看它呱呱叫和旋轉?引發聯想,其實往往就是看展覽最重要的價值了。

所有的創意,其實都是建築在一些已知事物的基礎上再稍加改變,就算黃色小鴨也不例外,這不是新創的東西,但是又有多少人想到要把它變成這麼大呢?同樣的,這隻巨大的橡皮鴨,又能帶給你什麼奇特的想像?幸運的話,這是你可以帶回家的第一個禮物:創意。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新點子都是有價值的,你會發現有一些點子的確很棒,但是有些點子一開始覺得很有意思,但是再想一想就會開始發現,不是行不通,就是跟其他點子比起來就是不夠好。例如你可能會想到,既然小時候洗澡玩具都可以放大並且讓它漂浮在水面上,那麼小時候最喜歡的恐龍模型是不是也可以放大然後擺在山腰上呢?但是這聽起來就好像是電影酷斯拉裡面會出現的,似乎沒那麼原創,也有點科幻和恐怖。或許放大泰迪熊布偶擺在公園裡會是不錯的點子?

當你有了很多的想像,經過比較之後,你漸漸能分辨不同點子之間的差異和好壞,你能說得出來為什麼你比較喜歡這一個,又為什麼覺得另一個沒那麼好,這時候你就擁有了第二個可以帶回家的禮物:品味。品味並非一成不變,會隨著你的見多識廣而逐步完善。你看過越多,就越能分辨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當你有足夠的品味之後,你看待一件事物將不再需要依靠價格或是人氣這種指標。

更進一步,或許你可以去思考,這樣的一隻大型充氣鴨,算不算是一個藝術作品?藝術的定義又是什麼?如果這不算是個藝術作品,它缺少了什麼?又該怎麼定位它?如果它算是藝術作品,那麼除了商業利益以外,還具有什麼價值?而這樣的作品,是在特定文化的時空背景之下才能產生的嗎?最重要的是,這個作品的展出,對當地的文化,有沒有造成什麼衝擊或交流?如果沒有,能不能算是這個展覽的失敗?如果有,對當地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這些問題,將會成為你可以帶回家的第三個禮物:觀點。

有很多人都說台灣人只會抄襲,其實就是缺乏創意,解決之道就是多看。也有很多人說台灣人一窩蜂,其實就是缺乏品味,解決之道就是多比較。更有很多人說台灣人盲從,其實就是缺乏自己的觀點,解決之道就是多思考。

其實不只有黃色小鴨,就算是去動物園排隊看圓仔也一樣,除了用眼睛看,去感受圓仔的可愛以外,你是否能從這個「走馬看花」的過程中,多帶走一些免費的「紀念品」回家?只看到圓仔在賣萌嗎?你有沒有足夠的品味,能夠辨識出圓仔除了可愛以外,還肩負著生態教育的責任?而在野生族群數量更少的台灣黑熊,卻無法獲得跟圓仔一樣的關注,你的觀點又是什麼呢?最後,你有沒有什麼新點子,可以讓圓仔所吸引的注意力,能夠轉化到最根本的生態保育議題上?

所以,創意、品味和觀點,在參觀一個展覽之後,你帶了什麼回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